论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选择

2013-03-25 06:33娄欣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发展

娄欣生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待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教师角色得出的结论不同,相应的教师所应该履行的职责就存在较大差异。社会进入21世纪,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我们依然抱残守缺从一元文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势必会导致偏颇,多元文化视角则成为有效的补缺。

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对自身所创造的文化深入研究的成果。“多元文化论”的提出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其主要目的在于对“同化论”的批判。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走出了书斋,在西方备受推崇。“多元文化”的含义从最初的只关心种族、民族差异等宏观层面的问题,逐渐开始关注价值观念等微观方面的不同。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教育研究、历史探索、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元文化主义者承认文化的差异性、平等性、交往性和整合性。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来已久,但那仅仅是实然的存在,并没有成为分析问题的视角。而今,多元文化不单单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被前人验证过的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范式。

一、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应然选择

1.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

理解就是弄明白,认识清楚某一事物的本质,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理解可以是对人们语言行为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解。但无论被理解的对象是什么,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其本质,了解其意义,掌握其规律。身处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教师,必须摒弃文化本位主义,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学会理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度的文化,平等对待各种文化,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了解各种文化群体的需求,才能认识各种文化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才能把握多元文化的真谛。如此,在实际教学中才能了解不同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点,才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才能采取灵活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消除部分学生的文化心理自卑,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文化自觉,促进多种文化和平相处,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2.教师应该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者

本土文化主要指根植于本土、经世代传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是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地域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本土文化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绝对的本土文化,已经融入其他文化的因素。每一种本土文化互相影响、融合,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每一种本土文化都是多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才让文化更具丰富性、多样性,让多元文化充满了魅力。因此,继承本土文化,传播本土文化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多元文化视野的同时,更要注重强化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教育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引领他们理解本土文化、接纳本土文化、继承并传扬本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本土文化的专家,熟知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核心价值等多方面的知识,更重视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学习、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出色地履行本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3.教师应该成为多元文化的研究者

没有科学研究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没有研究作为基础的教学是无根的教学,没有研究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因此,研究者的身份是教师的必然选择,身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教师应该研究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差异较大,教师应该养成多元文化意识,主动探究各种文化的历史、现状,理清各式文化的脉络,把握各种文化的差异性,了解各样文化的本质,熟知多样文化的发展路向,预知多重文化的未来趋势。如此,教师才会更受学生欢迎,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脚跟才能站得更稳,教学才会有根基,从而真正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真正的教育公平才会得以实现。

4.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学校教育重要力量的教师应该成为教育公平的实施者。诚如英国学者林奇(Lynch,J.)所言:“身处多元文化社会,教师应该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警觉,执着教育机会均等的信念,以正面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主动抵制文化的偏见与歧视。”由于各种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易于造成受教育者在学校场域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关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学生,倾听学生心声,了解学生需要,审视自己秉承的教育理念,反思自身教学实践,树立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无论学生出身何阶层,来自哪个地域,源自何种民族,继承何种风俗,作为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消除学生心中的障碍,激发学生主动性,促其融入学校文化,确保他们获得学业成功的同等机会。

5.教师应该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而教育传承了文化,促进了文化不断发展。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扮演着文化创造者的角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倡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因此,掌握着高深文化知识的教师肩负着创新文化的历史重任,身处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境遇中不能抱残守缺,而是要吸纳异域文化,不存偏见地理解各种文化,深入研究各类文化的本质和规律,融汇多种文化,创造新文化。此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此教师应激发各类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学生发挥各自文化特长,密切注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文化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二、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完善的必然选择

多元文化社会无可回避,多元文化视域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完善教师角色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学校的努力,更要求教师个人不懈的追求。

1.政府的职责

政府作为主流文化的倡导者、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不二职责。面对文化多元化趋势,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政策,在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不歧视异域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等,构建理解和信任的文化氛围,采取宽容、平等和对话的方式促进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政策的推动,方能培养出具有多元文化视野的肩负着传承、研究和创造文化使命的教师。教师也只有在政策的保障下提升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切实履行职责。为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各自依据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文化政策。

推动文化发展历来是我国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特别是党十六大以来我们“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最近又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决定》指出,我们的目标之一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求“全面贯彻‘双百方针”。充分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和意义,并通过平等开放的心态鼓励“百家争鸣”志在融入世界多样文化之中。追求“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的”目标,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而且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足见政府对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为教师在多元文化教育中的角色完善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为其践行角色职责创造了有利空间,为其发挥角色职能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

2.学校的努力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离开教师或者缺乏优秀教师的学校难以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更新观念、营造氛围、完善制度是学校应当作出的不懈努力。

学校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虽则教师历来被认为是学校教育基本三要素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决策者深受工具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把教师当成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功利性地一味追求教育效率和成果,不理会教师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漠视教师的精神追求。如此便导致教师陷入盲目竞争之中,疲于应付各项指标任务,淡化了教师应有的角色职责,最终消弭了教育应有之义。改变功力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教师当作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关心教师成长,满足其精神需求,是促进教师角色完善的第一步。

学校文化氛围于无形间影响教师意识,潜移默化成教师的行为,其力量虽难以量化描述,却极其强大。但是,部分学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以应试为导向,让学校成为一个偏执的竞争场所,教师职责难以有效履行,致使教育失去其本真。为改变此种状况,学校重视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让日日身处其间的教师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应有的尊重,享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促其逐步完善其应有之角色。

制度是要求学校内部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制度具有指导性、程序性、规范性、约束性,同时具有鞭策性和激励性。学校制度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指导教师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激励教师发展。可见,制度建设是完善角色的重要保障。学校必须完善各项制度,特别是教师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而且要加强制度的执行,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权益得到保护。

3.教师的追求

教师角色完善的最终落脚在教师个体身上。作为个体,每位教师要追求卓越,树立角色意识,充分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加强学习,主动实践,提升素质。

教师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不仅包括动态的教师对角色进行认识、理解的过程,也包括静态的教师对角色认识、理解的结果。树立角色意识是自觉完善角色的先导,角色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角色成熟具有重要价值。明白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可以引导教师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多样性的自觉,使其主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审视自身,要求自己,规范行为,同时养成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的习惯。

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和走向角色成熟的必由之路。教师学习主要指在一定人为努力或外部干预下的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生长变化。因此,教师应该在政府、学校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加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单单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不但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习实践性知识,积累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教学实践是教师角色实现的途径,同时又是教师成长的途径。在实践中教师的理论知识才能发挥作用,得到检验。教师的实践知识、个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才能获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教师的智慧在实践中得以养成。可见,实践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多元文化境遇中的教师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角色,在实践中增长智慧。

无论政府、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在完善多元文化教师角色的使命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三者缺一不可。政府是大政方针的制定者,是有力的保障;学校是政策的实施者,是具体制度的保障者;教师是角色完善的具体体现者。三者形成合力,承认多元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纳多元文化,发展多元文化,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多元文化的研究者、创造者和教育公平的实施者。

参考文献

[1] 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西南大学,2009(4).

[4] 沈银珍.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模式与教师角色.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DB/O]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

[6] [英]林奇(Lynch,J.).多元文化课程.黄政杰,译.台北:台北师大书苑,1997.

[7]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

[8] 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教育科学,2005(4).

[9] 刘学惠,申继亮.教师学习的分析维度与研究现状.全球教育展望,2006(8).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