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变迁看教育离乡

2013-03-25 06:33李博司汉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人口流动

李博 司汉武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1]。教育对社会变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又是教育离乡呢?我们现在所讲的教育离乡主要是指由中国农村所实行的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大量村庄学校急剧消失,农村学生大量向城市流入,农村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学校数量急剧减少,部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更加困难的现象。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农村小学数量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减少了一半,从55万所减少到26万所。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为79所。初中数量也减少了六分之一,从6.4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全国6~14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从2000年的2.05亿减少到2010年的1.58亿,减少了4700多万。而且这种现象在这几年仍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着。伴随着社会变迁的步伐,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在农村接受教育的人数已经呈现出了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政府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的整合力度,其基本方法就是合并农村的中小学,由原来的每个村一所小学变为几个村一所小学,由原来的每个乡镇拥有一两所中学变为几个乡镇一两所中学。这样一来,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有力的整合,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做大做强。

但是,我们看到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已经增加了城市教育的负担。造成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不平衡发展,教育在农村的发展后劲不够,而且呈现出下滑的趋势,教育离乡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有一章叫作“文字下乡”,道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所面临的教育落后的状况。正是这种状况的存在,他才提出了所谓的文字下乡。农村人从本质上来说是缺乏知识的,他指出必须通过文字下乡来提高农村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但是现在看来,中国的教育已经开始脱离乡土社会。这并不是说农村的教育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农村的教育和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的教育质量由于师资、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本身就处于一个劣势状态[3]。教育离乡现象的存在将会使农村与城市的教育差距更大,进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扩大。

一、社会变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

1.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包括人口的增长、人口的移动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增长的势头。而且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移动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加大,主要是由农村向城市的移动。就人口结构而言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

2.农村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的社会变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最近几年所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都有力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3.教育体制的变迁

教育变迁作为社会变迁中的一大方面,对社会变迁起到了有力的智力支持。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组成了教育体系的主要框架。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已经明显加强,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4.经济体制的变迁

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迁。国有企业的改革,私营经济的发展,由经济体制的变迁所带来的是经济的良性发展与国门的开放。经济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二、社会变迁导致教育离乡的现状分析

1.人口流动与教育离乡

人口流动会引发教育离乡,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广大农村学生进入城市接受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人数减少,城市学生人数增加。这就进一步要求国家加大对城市教育资源的投入而弱化对农村教育的扶持。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人口呈现出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态势。据有关数据表明,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11亿,平均年龄为27.3岁,流动人口中有78.7%为农业户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些人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领域,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业。在人口流动中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很多农民工选择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城市就业,而且这些农民工大多将自己的孩子也带到了城市接受教育。在农村,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数量在逐年递减,有的乡村小学一个班级的人数甚至不到10个人,有的一个学校的总人数也只有二三十个人左右,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农村中小学人数不断下降的现象已经迫使国家和政府对农村的教育资源采取有力的整合。尤其是最近五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合并。很多村办中小学通过有力的整合在办学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我们看到农村中小学的合并对于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并不是给他们带来了便利,而是增加了他们的上学负担,在许多山区小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变成了寄宿制学校。因为撤点并校后很多学校离学生的家非常远,学生必须选择住校,有的小学生,年龄还非常的小,他们的自理能力还没有达到一个可以完全照顾自己的年龄。这使得农村的学龄期儿童不仅从时间上,也从空间上脱离具体的生活世界直接进入到抽象系统的封闭式系统中,可能导致他们在认知和人格发展上的先天不足,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化将遇到可以预知的困难。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缺乏乡村经验和家庭天伦的滋润。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中国的农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往城市跑。”[4]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入而造成的。人们迫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始盲目地向城市跑,城市犹如一个磁场在吸引着农村的人口。随着人口的流动,大量的村庄学校将在中国消失,教育资源的整合可能意味着中国乡村文化的没落与终结。人口流动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会加快教育离乡现象的再次高涨。

2.城市化与教育离乡

城市化的推进已经让教育离乡问题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5]。最近几年来,政府所实施的各项政策都在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例如户籍制度的开放,广大山区移民的搬迁,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等举措的实施,这一切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据有关数字统计,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占据总人口数量的42%,达到5亿多,这样庞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资源的集聚,教育资源开始偏离农村,从而大部分聚集在城市,出现了教育资源的离乡,虽然在现阶段中国的农村人口仍然多于城市人口,但是农村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相比微乎其微。在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资源大量缺乏,校舍等存在很大的隐患,农村教育处在崩溃的边缘,最近几年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比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孩子的学杂费,以及蛋奶工程的实施,还有大学生支教等项目,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的良性发展,但是从根源上还没有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6]。

由于城市化不断发展,教育离乡现象在削弱农村教育的同时对城市的教育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许多城市的中小学班级人数不断增加,班级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于城市教育的投资力度。政府在投资城市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农民工的承受能力,给予农民工的子女免除借读费。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促使了农村孩子向城市的集聚。总之,城市化的加快造成了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差距,教育质量的差异,进而走向教育离乡。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现实中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他们和其他种种因素相互聚合构成了社会变迁。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社会变迁导致了教育离乡。

在中国现阶段社会变迁虽然导致了教育离乡的出现,但是只要我们从全局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离乡的现象还是可以控制的。

三、扭转教育离乡的途径

1.加大对于农村的扶持力度,减少人口流动

当前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这种遭遇而盲目地向城市流动。虽然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看到农村的整体面貌还有待改善。这就要求国家加大对于农村的扶持力度,要让农村真正地富起来,走上小康之路。最近几年来国家实施了许多措施来扶持农村的建设,比如农业税的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免除,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行。这些惠民措施的实施有力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力度还不够,农村贫穷的现象还存在着。

对于农村的扶持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想办法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这其中包括农民的收入状况、生活质量、孩子接受教育的质量、享受的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只有这几个方面总体得到了提高,农村才会留得住他们。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比如兴办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当地的剩余劳动力,鼓励一些大型企业向农村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对农村的有效扶持将有力地控制农村学生向城市的流动,对中国最近几年来存在的教育离乡现象有一定的弱化作用。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更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促进城乡的有机统一。

2.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发展

当前情况下,从全国的教育投资来看,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在有的少数贫困地区,九年义务教务还没有得到保障,还存在适龄学生无学可上的现象,有的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的现象很常见。在城市,学生享受着不断更新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且还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这种公平的缺少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正是由于以上所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现象,许多家长宁愿花高昂的代价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接受教育,这使得很多农村的学校变为空校,农村的学校不得不实行撤点并校措施来应对这种现象。所以,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是要在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教师的配置上下工夫。要继续鼓励师范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城市学校也应该帮助农村学校的发展,给予农村学校在教学方法,管理经验上一定的指导,城市学校可以和农村学校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

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对农村有所倾斜,尤其是一些政策方面,要给予农村相应的支持。在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快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此来加强与城市学校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促使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农村与城市在教育经费上的差距过大现象。政府不但要发挥作用,而且应该与社会福利与慈善机构携手来解决经费的问题。不要让农村的教育因为缺少经费而停滞不前。只有农村的整个教育水平上去了,才能相对缓解农村学生的外流现象。

3.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当前情况下,随着教育离乡现象的发展,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城市相比,差距很大。重点高中与重点大学来自于农村学生的数量在逐年下降。在中国农业大学所作的一项调查中,1999年至2001年这三年间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自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2007年跌至最低,仅为31.2%。这与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落后现象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农村教育质量的下降,也与农村的师资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的农村师资力量求大于供,农村许多的教师,还是由以前的民办教师转化而来。教师的年龄普遍较大,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都比较陈旧,创新能力不够,而且基本都不是所教专业出身,大多数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还进行着农业生产活动,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很多教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只把教学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缺乏进取精神。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加大对于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的同时,必须加大农村学校的教师与城市教师的交流力度。尤其应该多与城市的年轻教师交流,接受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教育,才会出一流人才,才能建一流国家[7]。城市化变迁导致了教育离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对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政府来说,却不能借口社会变迁而放弃自己提供公共生活服务的职责。农村社会的没落与教育离乡有很大的关系,乡村教育盲目向城市转移,会使中国社会走向单面化,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伴随着社会变迁的步伐,在加快城市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只要采取合理措施,教育离乡现象在中国还是可以得到扭转的[8]。而要做到这一点,从公平教育投资、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出发,大力增加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改善甚至大大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不要让农村的教育因为缺少经费和人才而停滞。扭转或缓解教育离乡,不仅是对中国农民和农村的负责任之举,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的战略之举。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忠才.论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当代教育论坛,2007.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 李守金.农村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熊春文.“文字上移”的社会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7] 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北京:社会学研究,2009(5).

(责任编辑 付一静)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人口流动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