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伊明
机械通气病人由于胃肠道缺血缺氧,胃肠动力减弱,常合并胃肠功能障碍、胃内容物潴留。据报道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胃肠不耐受的几率在56.3%[1]。肠内营养病人常发生呕吐、反流、误吸,尤其是胃内容物潴留的病人在吸痰、翻身等护理时更易发生。而误吸是引起VAP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以增加病人的死亡率[2],且胃残余量与反流、误吸有显著正相关关系[3]。由于胃内容物潴留,达不到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影响肠内营养的实施,影响病人预后,延长病人在ICU的住院时间。我科对内科机械通气病人在肠内营养期间进行胃残余量监测,指导肠内营养喂养的量及间隔时间,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机械通气肠内营养病人96例,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龄18~85岁,平均(62±3.6)岁。入选标准:机械通气肠内营养时间>2 d内科病人。排除标准: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肠梗阻,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腹腔间隙综合征病人。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强化组和普通组各48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肠内营养方法 两组病人均在机械通气48 h后经鼻留置胃管行肠内营养,制订肠内营养护理方案,采用持续泵入滴注方法,营养液滴注速度及量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胃残留量决定滴注的速度,第1天滴注速度30 ml/h,总量500 ml营养液,第2天60 ml/h,以后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逐步增加供给量和滴注速度,直至供给全量。每4 h外抽胃液监测病人胃内容物残留,外抽胃液前停止滴注肠内营养30 min。强化组采取的措施为:如抽出的胃内容物<200 ml时,维持原来滴入速度,如抽出的胃内容物<100 ml时,增加滴入速度20 ml/h,如抽吸出的胃内容物>200 ml时暂停肠内喂养,观察2 h后再外抽,如残留量在100~200 ml时,维持原来的泵入速度及量。普通组采取的措施为:如抽放出的胃内容物>500 ml时暂停肠内喂养,观察2 h后再外抽,胃内容<500 ml继续肠内营养。病人滴注时抬高床头30°~40°,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维持在18~25 cmH2O,营养液用恒温器维持温度在37~38℃。吸痰前暂停肠内喂养30 min,每天更换滴注营养液管道。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呕吐、反流、腹泻及VAP发生率、目标喂养量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两组病人呕吐、反流、腹泻及VAP发生率比较(例)
表2 两组病人目标喂养量成功率比较 例(%)
表1显示,强化组病人呕吐、反流、腹泻、VAP发生率低于普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显示,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机械通气病人早期肠内营养能降低病人的死亡率,缩短在ICU住院时间[4]。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胃黏膜可出现缺氧、水肿,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功能,胃内容物潴留、呕吐、反流、误吸腹泻等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影响肠内营养实施,达不到目标喂养量的要求,甚至导致肠内营养的终止[5]。动态监测胃残余量,评价病人胃肠道排空情况,实施个体化的肠内营养目标喂养量方案及护理,指导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的量及速度对机械通气病人的营养非常重要。胃残余量控制在200 ml以内,能避免胃残余量过多导致的胃内容物反流、误吸,降低VAP发生率,达到肠内营养预期目的,保证机械通气病人营养的摄入。因此监测胃残留量是衡量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情况的最简便可行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 周 华,许 媛.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1):925 -928.
[2] 张志刚,马芳丽,魏花萍,等,重度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误吸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1):8 -9.
[3] 马俊萍,吕 欢,李 娜,等.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引起返流误吸风险的对比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51-1453.
[4] 王 军,吴 瑛,鲍月红,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合并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63.
[5] 黄业清,黄伊明,甘 斌,等.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时监测胃残余量的意义[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