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芳 张泉水 夏莉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妇分娩后出现抑郁症状,一般在产后2 周出现症状,表现为焦虑、易激怒、恐惧、沮丧和担忧,偶尔会陷入错乱和嗜睡状态[1];严重者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此病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也间接影响婴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家庭、婚姻乃至社会带来负面影响[2-4]。深圳市宝安区人口结构特殊,非户籍人口比例高达90%以上,而且生育期人口基数大。本研究对产妇进行抑郁发作筛查,研究其意义及有效护理策略,以提高产妇抑郁发作的识别率和治疗率。
1.1 调查对象 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将住院的产妇纳入调查对象,共调查300 例。
1.2 调查方法 在产妇出院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5-7]进行筛查,筛查标准:EPDS满分30 分,EPDS分值<9 分定为无产后抑郁倾向;EPDS≥9 分并且<13 分者,定为产后情绪不良,EPDS≥13 分初步判断为产后抑郁。筛查结果阳性者(EPDS评分≥9 分)请精神专科主治以上资格的医生进行确诊,确诊为抑郁发作的患者纳入随访对象。
1.3 诊断及标准 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即CCMD-3[8]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由具有主治及以上资格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
共调查产妇300 人,年龄在19~44 岁,平均年龄(28±8)岁。出院时筛查产后抑郁发病情况:无抑郁(EPDS评分≤8)者261 人(87.0%),产后情绪不良(EPDS评分为9~12 分)29 人(9.7%),疑似产后抑郁症(EPDS评分≥13 分)10 人,占3.3%。产后抑郁筛查阳性者(EPDS≥9 分)共39 人,经过精神科医生进行临床诊断,最终确诊产后抑郁患者12 人,发病率为4.0%。符合产后抑郁的12 例患者,首次转诊到位率仅4 例,占33.3%。
3.1 护理目标 经过首次转诊追踪发现,经过诊断符合产后抑郁的12 例患者,首次转诊到位率仅33.3%(4 例)。产后抑郁的治疗依从性很低,而主要问题在于其家庭缺乏重视。原因如下:(1)传统习俗:普遍的家属及产妇认为产后要坐“月子”,期间不便也不愿出门;(2)由于重男轻女等原因,部分家庭关系不和谐,对产妇的关心重视程度不够;(3)不接受是产后抑郁,不认为是一种疾病,或者认为是在闹情绪,抱有侥幸心理;(4)担心药物治疗会影响哺乳,拒绝治疗;(5)即使有部分家庭在做一些努力,但是首选的不是去医院,而是自选办法,如“迷信”等。尽管部分抑郁已经非常严重,严重失眠,出现消极念头,但是如何才能让其进行正规治疗,是面临的一个难点。所以,护理的目标是提高其治疗的主动性与依从性。
3.2 护理策略 产妇由于产后身体恢复等方面的原因,主动要求出门的少。而且产后抑郁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影响等因素,缺乏治疗的主动性。所以,治疗的主动性和决定权往往在于家属的认识和态度。护理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向家属重点是其丈夫介绍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对产妇及婴幼儿的严重危害性,以调动其对疾病的重视及治疗的主动性。(2)对产妇及家属介绍目前关于产后抑郁的治疗方法,告知该病是可以治愈的,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针对性解决其担心的问题,必要时请专科医生解答,以消除其治疗的顾虑。如对于希望母乳喂养等特殊要求的,可以采用经颅磁刺激治疗方法,尽量在其本人及家属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开展治疗。(3)加强患者与医生的沟通,及时解决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减少治疗的中断,加强对患者及家属随访,防止治疗的脱失。
本研究中,产后抑郁发作的发生率达4.0%,患病率较高。所以,对产妇进行常规的抑郁筛查显得很有必要性。钟宝亮等[9]研究发现,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对产后抑郁的正确识别率并不高。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使用简单,只有10 个问题,而且信度和效度也很好,便于临床筛查。
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医护人员对产后抑郁的正确处理率较低,不及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1/2[7],也说明妇保医护人员对产后抑郁的认识不足。患者的转诊到位率低,不仅说明患者及家属重视程度不够,也暴露出我们的孕产妇健康教育存在不足。我们更多的是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家属健康教育存在缺位。目前发现产后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如果发现产后抑郁的患者,建议对患者本人及家属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提高转诊到位率和治疗依从性。
[1]李妙荣.人性化护理在产妇分娩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0):93.
[2]王克勤.舍曲林辅以心理支持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8):64-65.
[3]蒋荣英,蒙翠丽.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27):1-2.
[4]顾文平.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3):66-67.
[5]Cox JL,Holden JM,Sagovsky R.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87,150:782-786.
[6]Lee DT,Yip SK,Chiu HF,et al.Detecting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Chinese women.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J].Br J Psychiatry.1998,172:433-437.
[7]仇剑崟,王祖承,罗来敏,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的临床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4):219-221.
[8]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S].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75.
[9]钟宝亮,崔娟,陈红辉,等.武汉地区21 家妇幼保健机构对产后抑郁识别的现况调查[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 (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