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端霞
(广东省广州中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骨科 510405)
皮瓣移植术是指将某一部位带有血供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皮瓣转移到另一部位,达到消灭创面、整复畸形和缺损的目的。手术成功与否,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开展皮瓣移植30例,通过手术及综合护理获得良好效果。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28岁。压疮感染软组织缺损4例,机械损伤12例,交通事故14例,均为撕裂伤或脱套伤。均采用带蒂肌皮瓣或筋膜瓣移植术。1例发生皮瓣边缘血液循环障碍拆除缝线后血运恢复,29例均成活。28例伤口愈合,2例残余伤口经换药后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心理护理
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护士积极参加术前讨论,熟悉患者的病情、治疗及护理重点,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同时耐心做好解释,让病人充分认识到手术对解除自己病痛的意义,以消除患者的疑虑及对手术的畏惧感。
1.2.2 术后护理
1.2.2.1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初期由于麻醉作用、术前用药、疲劳等因素,病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变化,故应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每1h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1次。
1.2.2.2 体位护理 术后一般取平卧位,用软枕垫抬高患肢10~20cm,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局部组织水肿,患肢石膏固定2-3周,保持有效制动,防止吻合口或蒂部的血管因活动而受牵拉或扭曲。禁止患侧卧位,防止皮瓣受压迫性刺激;免频繁更换体位诱发血管危象。
1.2.2.3 皮瓣保暖的护理 术后7 d内每小时测量皮瓣温度,并与健侧对照,测温度时做到部位固定、压力恒定、人员相对固定,正常情况下,术后2~3d皮瓣温度略高于健侧、温差小于0.5~2.0℃;皮瓣局部保暖,术后立即采用60 w灯泡照射,灯距皮瓣30~50 cm ,持续照射7~10d,同时用棉垫覆盖皮瓣,并用绷带包扎固定,包扎敷料的中远段“开窗”,以便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术后3d每日用宽普仪照射2次,每次30min,微波具有解痉、消炎、减轻皮瓣水肿、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1.2.2.4 观察皮瓣血运如皮瓣颜色变浅或苍白则为动脉血供不足,有栓塞或痉挛;如皮瓣大片或整片变深、黑紫则为静脉回流受阻。皮瓣温度要在33~35℃,或温差在0.5~2.0℃左右。皮温低提示血液循环障碍,皮温过高且局部有刺痛或疼痛加重,提示可能感染。肿胀程度的观察:术后3~7d后静脉逐渐沟通,皮瓣静脉回流即可迅速改善而消肿。毛细血管反应:如果超过5S或反应不明显,提示血液循环受阻,说明存在血管危象应立即处理。
1.2.2.5 血管危象的观察 术后1~3d易发生血管危象,早期危象术后24h发生,以血管栓塞为主,大多因血管吻合质量欠佳形成血栓。处理时应积极探查,重新缝合。晚期危象以血管痉挛为主,多因寒冷、疼痛、吸烟导致血管痉挛,处理时应积极使用抗凝药物。
1.2.2.6 执行医嘱及用药护理 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及时输血、输液,纠正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饮食护理饮食调理。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按医嘱予缓泻剂如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用力排便诱发血管危象。
1.2.2.7 引流管护理 为防止皮瓣下血肿形成,术中常放置皮片引流或负压引流管,术后妥善固定,保持通畅,观察有无液体引出,引出液体性质和量,2~3 d后可拔管。
1.2.2.8 功能锻炼 皮瓣存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恢复患者的功能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早期(术后1~2周)行四肢末梢及指趾关节屈伸活动,进而行握拳、踝关节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日数次,2~5m in/次,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康复期(2周以后)应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关节的锻炼,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皮瓣移植后,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指导患者注意自我保护,避免烫伤、冻伤及撕脱伤。嘱患者术后第1、2、3个月来院复查。
软组织缺损行皮瓣移植术的护理重点是术前加强健康指导,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皮瓣温度、颜色、肿胀程度、毛细血管反应等情况,加强体位护理及保暖,并做好疼痛、给药等相关护理,以保证皮瓣移植术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