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榕 王 平
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一环,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 年中央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共青团组织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此精神的指引下,教育部于2007 年下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强调发挥课堂教学在廉洁教育中的作用,将课外活动作为廉洁教育的重要载体,并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廉洁教育内容。2010年《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再次明确把青少年廉洁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此,搞好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升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廉政文化素质,自觉抵制腐败行为,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廉政水平。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针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活动,如巴西的“公民财政教育项目”、哥伦比亚的“椅子计划”、香港廉政公署针对大学生的定期讲座、美国的“校园伦理道德教育示范项目”、阿根廷的“无边界教室”等①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Teaching Integrity to Youth Examples from 11 countries, Germany: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04.,均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无论国内外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均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当前的廉洁教育偏重于相关基本理论的讲解,以及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反腐败经验的介绍,但如何通过廉洁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廉洁价值观,使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仍是亟待进一步探索的重要议题。
具体来看,价值观是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一个由若干个层面或要素组成的整体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观念系统。②张馨:《经济价值观优化:大学生廉洁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廉政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廉洁价值观、成功观与其他各种具体化形式的价值观诸如社会价值观、个体价值观等都是这个系统里的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公共影响个体价值观的形成,并促使个体对各方面的认知行为作出决策。对于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认知和理解自身、社会和成功,是其成长过程中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也是其廉洁价值观得以树立的基础。廉洁价值观不是封闭的系统,它必须与其他层面价值观形成良性互动,方能真正促使个体做出廉洁行为。另一方面,各子系统的价值观也在不断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与交换。这也导致廉洁价值观可能直接与促成各子系统形成的社会背景发生关系,构成异常复杂的价值网络。因此,廉洁教育必须被放置在多方面多维度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以改进,方能达到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完善廉洁价值观的目的。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当代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的基本特征和现状,本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在天津市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1份,有效率98.2%,调查对象涵盖各年级本科学生(含五年制医学专业五年级学生)。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部分在校学生和学生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地访谈,对相应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在校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廉政素质等多方面信息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对如何进一步改进大学廉洁教育,有效提升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水平,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问题,对其廉政文化素质的提升产生消极影响。
从整体上看,被调查大学生对各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异常厌恶,尤其对官员的腐败,更是深恶痛绝。在被调查大学生中,认为“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是影响经济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致命风险”者占96%,对目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满意者占37.6%。在访谈中,不少同学认为腐败已经不仅是发生在少数官员身上的问题,而是已经侵入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即便在相对脱离于社会的大学校园内,也存在学生为了各类评优保送给老师送礼,学生干部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毕业生找工作时靠父母拉关系、走后门等不廉洁现象。
但与此同时,被调查大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廉洁不诚信行为却有较高的容忍度。在调查中,认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不属于不廉洁行为者分别占31.2%和32.4%,而认为申请贷款无故不按时偿还、就业过程中隐瞒信息或信息欺骗,以及为了个人享乐而拖欠学费等不诚信行为不属于不廉洁行为者分别占54.7%、53.4%和56.6%。此外,对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社会道德规范,受调查大学生中认为“当与个人利益冲突时,视情况而定”者占32.5%,认为可以“不遵守”者占2.3%。在访谈中,一些同学也承认,虽然知道给老师送礼,在评优和学生干部竞选中拉票,靠父母关系找工作等属于不廉洁行为,但考虑到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实际利益,也不得不作如此行事。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中对腐败和不廉洁行为的认知行为上存在比较明显的扭曲。综合其它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对腐败说起来“义愤填膺”,干起来“津津有味”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占少数。①吴丽波、李斌雄:《武汉地区大学生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现状调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王凌:《当代大学生廉洁观调查——基于1799份问卷的分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成功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个体对成功的评判标准、实现方式的认知。如表1所示,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大一学生中,以自我对人生的满意度(40.0%),对社会的贡献(34.4%),以及才华得以发挥的程度(18.9%)为最重要的三项;而临近毕业的大四/大五学生中,除了自我对人生的满意度(29.2%),对社会的贡献(29.2%)之外,对拥有财富(18.8%)和权力(14.6%)也日趋重视。这说明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尽管利他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仍起着一定作用,功利主义的成功判断标准更多得到了认同。
成长过程中价值观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也改变了大学生对实现成功途径和方式的看法。对于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素质,大一学生中选择“能力”和“道德”者分别占51.3%和43.5%,而大四/大五学生分别占73.5%和14.3%。大学生对个人发展从“德才兼备”向“偏重能力”的转变,正说明了功利主义成功观的影响。
表1 大学生成功观的年级比较(%)
而在问及“哪个因素最能加速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时,大一到大四学生中,选择“努力学习”的比例从72.6%下降至60.4%,选择“家庭背景”的比例从3.8%上升至18.8%。理想主义的成功观更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和才智获得成功,而功利主义成功观更强调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被调查的大一至大四学生中的这一变化也应和了功利主义成功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程度不断加深。通过卡方检验发现,被调查大学生对以上三项与成功相关价值判断的年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在访谈中,很多高年级学生也认为自己在几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成熟”了很多,放弃了许多过于理想主义的想法,而更多情况是外界环境迫使自己不得不变得更加“现实”。有学生提到“上大学以前,自己的努力目标非常单一,就是获得好成绩;而进入大学以后,突然发现仅靠好成绩并不能获得成功。”在问及“哪些外部因素会使人更加现实”时,接受访谈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打工”、“找工作”,甚至“谈恋爱”都会让大学生更加成熟,更多走出过去封闭单一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更多社会现实。
随着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不断增多,其对腐败现象的容忍度也越来越高。问卷调查显示,占较大比例的大学生对身边及社会上的腐败行为、不正之风采取默许的态度,见怪不怪。在问及“如果通过请客送礼能帮你找到理想工作,你会同意父母这样做吗”时,被调查大学生中,大一至大四选择“同意”者的比例分别为75%、82%、85%和88%。在论及“社会风气如此,有时候腐败是一种潜规则,身处特定环境,不得不腐败”时,大一至大四选择“同意”者的比例分别为66%、68%、73%和77%。对于这两个问题,如果说前者还存在“理念上不认同,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如此行动”的可能性,后者则更多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腐败现象的“适应”过程。
在访谈中,一些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亲生经历,对这两个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说明。其中一位大四学生说到:“在我寻找毕业实习单位时,一开始我花了很大精力制作个人简历,还附上各种荣誉证书,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很多单位,但都是石沉大海。后来还是我的大姨帮我托她的一个朋友,很快就获得进入一家国企实习的机会。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类似这样的故事,在访谈中还有很多。许多大学生都是在遭遇了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达成目的,不得不通过送礼、托关系、走后门等“非正常渠道”来实现目标。
另一位曾担任校学生会干部的大学生提到,学生会的经历让他开始熟悉了所谓的“官场潜规则”。原本他是带着锻炼能力、服务同学的理想加入学生会的,但随着他接触了解学生会的工作并担任部门干部后,他逐渐认识到除了个人能力,还必须学会经营运作。他承认在学生会活动中存在“虚报支出、请客送礼”等腐败现象,但这些财物大多被用来笼络其他学生会成员,培植亲信,这样搞活动时才能有人出力。
通过综合问卷和访谈两方面的调查,反映出被调查大学生从整体上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有较高的认同,对各种腐败和不廉洁现象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严于律人,宽以待己”的矛盾心态,更严重的是,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其对腐败行为的态度存在从“否定”、“被迫”发展为“适应”的趋势。这些问题对大学廉洁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为了进一步改进大学廉洁教育,提升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以下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仅改变了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也对社会其他领域中资源配置的秩序形成了冲击。大学生群体虽然并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但其求学、求职就业、社会活动等多方面仍受到各种权力配置的影响。当掌握这些权力的人员发现了体制弊端并有意识加以利用时,大学生就可能接触到各种腐败交换现象。①肖云忠:《社会交换论视角下的腐败成因解析》,《廉政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
如果说,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学习生活还主要处于“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指挥棒下,那么进入大学以后实习求职、评优保研、社会活动中资源和机会配置的标准更加多元复杂。体制转轨和制度建设滞后所带来的制度漏洞,为大学生向掌握权力者“寻租”提供了客观条件。当制度建设没有跟上时,资源配置的决定权就可能被少数人所篡取,而且缺乏相应的监督。成本与收益的计算促使部分大学生选择向掌握权力者寻租来获得资源配置中的优势。而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财富、公权力、社会关系等可用来交换资源上的差异,则进一步加剧大学生在稀缺资源和机会竞争中的寻租行为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心态。
尽管从整体而论大学生直接参与寻租和腐败行为的比例还非常小,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寻租行为很可能形成特殊的“隐性课程”,与廉洁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冲突,进而引发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
大学阶段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逐步具有独立、自治的能力,“成人感”愈来愈强,大学生也渴望形成个体独立自主的价值观。②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从个体成长历程来看,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存在两方面心理特征。首先,大学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之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其次,大学是许多青年走向社会前学习的最后阶段。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必须面对找工作等现实挑战,因而大学生在通过各种渠道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其价值观也在经历急剧的塑造和调整,更多趋向现实主义。受到这两方面特征的共同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存在异常复杂的内在差异和冲突。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德育教育中固然接受的是正统的意识形态,但部分德育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偏重于空洞的说教,在教育内容中充斥“假大空”的语言,对于廉洁和诚信教育流于形式主义。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多灌输“成败论英雄”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片面强调考高分、上好大学、找挣钱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成功标志,而忽视了孩子理想和道德的培养。受此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成为了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③魏干:《谁造就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民主与科学》2012年第2期。他们懂得表演与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其动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在对待腐败问题上,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明面上“振臂高呼、痛心疾首”,暗地里“蝇营狗苟、不亦乐乎”的“伪君子”和“两面派”。另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出于真心反感和厌恶腐败现象,但对廉洁信念的认识仍不成熟,也缺乏应对腐败问题的现实经验。在对待腐败问题上,他们很可能因各种挫折而变得“熟视无睹”,甚至“同流合污”。
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大学生培养廉洁自律的价值观,也不利于在青年一代中预防腐败问题的蔓延。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是提升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的关键要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思潮日趋多元化,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文化领域的全球化,促使以个体为中心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社会舆论中的影响日渐扩大。近年来,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以及对“富二代”、“官二代”现象的关注,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群体中功利主义成功观的传播。尽管功利主义成功观中强调主体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功利主义成功观过度强调现实利益,摒弃理想追求,忽视个体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功利主义成功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思潮。
客观而言,在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的约束下,功利主义成功观能更多发挥其鼓励社会成员努力工作创造,提升社会生产力的作用。但社会转型期的制度漏洞,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滑世故、处处讲人情关系的文化糟粕①肖凌云:《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经验与探索》,《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使功利主义成功观更有可能成为腐败行为的催化剂。例如,在问卷调查中问到如何看待金钱时,被调查大学生中,认为钱是万能者占7.5%,认为越多越好者占19.4%。而在获得金钱的方式上,认同“只要能得到钱,手段无所谓”者占5.3%。虽然认同这种想法的大学生仅占一少部分,但过分看重金钱,甚至不择手段获得金钱,是功利主义成功观驱使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异化的重要警示。
需要引起充分重视的是,功利主义成功观已经与某种“腐败亚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诱惑大学生认同和从事腐败的重要文化基础。在个体层次上,功利主义成功观使部分大学生迷恋奢侈品,崇拜有钱人,充满对金钱的欲望;在拟剧层次上,功利主义成功观更容易诱导大学生将腐败看作是风险投资和利益交换;在群体层次上,功利主义成功观会牵动大学生以“成败”而非“是非”的标准来看待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一些经过新闻和社会舆论所报道传递的腐败分子,更有可能被看作是因行事不密而曝露的“失败者”,而不是道德上足以谴责的“罪人”。这种文化一旦在校园中占据上风,容易使大学生思想偏激,急功近利,一旦走上社会很有可能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向腐败犯罪。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相当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成因。解决这些问题,不单要依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入手,从系统科学的视野展开思考。②李定庆:《系统科学视野下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提升大学廉政文化教育有效性的第一步在于整合学校资源,完善体制机制,为廉政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障。改变当下大多数高校中采取的“一个老师一堂课”的模式,建立完善廉政文化教育的工作机制、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
在工作机制上必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牵头协调,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合作框架,形成廉政文化教育的“组合拳”。在考评机制上,积极研究探索廉政教育考评体系,明确目标和标准,采用一定的考评方法,评定教师的履职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检查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不断调动师生积极性,为改进日后工作提供依据。在保障机制上,在学校和学院层面保障开展廉政教育的各项活动经费,廉政文化设施的建设费,以及先进集体与个人的奖励经费等。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功能和特点,使大学廉政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教学方法更加易于大学生接受。第一课堂依赖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廉政文化的系统理论。一是通过《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加强基本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学习政策法规和廉政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到反腐倡廉对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生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二是通过党课和选修课,加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的自身修养,继而让他们在学生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感召周围同学,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三是抓住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要认识到廉政教育不是零散的几节课和几场讲座,它必须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入学伊始就应该让学生绷起廉洁诚信的神经,教育他们将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毕业前夕,应开展廉政与法纪为主题的就业指导,为他们步入社会做好最后的准备。
第二课堂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和社会实践,使廉政文化教育的效果得以巩固提高。一是打破死板的课堂教学,变换教育形式,比如通过校园网、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进行廉政文化宣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活动,例如举办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观看反腐倡廉内容的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学生社团创作编排曲艺、戏剧、小品等文艺节目,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三是强化社会实践,使学生践行第一课堂中学习的廉政理论,让理论与实际对接。例如让大学生在“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诸多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不断经受实践的考验,夯实廉洁品德,了解国情,体味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大学生廉政教育中同样适用。针对大学生的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类型,教师有针对性地结合各专业和职业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开展廉政教育。例如财经类的大学生,将来大多会活跃在财会、金融、财政领域,接触甚至掌控大量资金,应该针对该特点加强财经职业道德教育,财经法律法规教育,经济犯罪案例分析。再例如医学类的大学生,将来会从事医务工作,应重点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待患者如亲人的仁心思想。而师范类大学生,日后要为人师表,现在有个别老师利用职务之便,把发财之手伸向了学生和家长,因此应针对师范类专业着重开展职业内涵、师德教育,弘扬廉洁从教。大学期间的廉政教育唯有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注射“反腐疫苗”,将关口前移,才能确保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就拥有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提高学生防腐拒变素质。
如前所述,发生在校园内的腐败事件更有可能动摇廉政文化教育的成果,使大学生对腐败现象形成扭曲的认知。因此,整治和预防校园内的各类腐败问题应当是大学廉政教育的重点领域之一。一是要完善制度架构,坚持廉洁公正的工作原则,凡是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决策、规定都必须公开,营造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氛围。尤其是对于教师职称评定、申报课题,大学生评优、保送等近年来腐败多发领域,应当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保证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二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带头廉洁自律、奉公守法,杜绝各个环节中“讲人情、看关系”的潜规则,以制度规范权力运作。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廉洁行为将更好地起到传播廉洁思想、弘扬廉洁文化的媒介和示范作用,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三是对学生干部和学生会组织加大监督力度,还原学生组织“服务学生”的本职功能,坚决打击学生干部和学生会中的腐败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学生会和学生干部的民主监督权利。
大学廉政文化教育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社会舆论和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莫大影响。大学生唯有更多接收正面积极的信息,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才能使廉洁观念真正入脑入心,成为他们的内在品格。在此方面,大学中的党、团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依托党、团组织,加强大学生党员、团员的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发挥学生党员、团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开展自律活动。例如通过开通微博、手机报等信息平台开辟“青年廉播”专栏,不定期发送“传廉”短信,向广大学生党员、团员干部推荐廉洁书籍、宣传廉洁典型、发送廉洁提醒等,引导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组织收看弘扬廉洁正气的影视作品,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同时,开设互动论坛,组织党员、团员对廉洁文化进行讨论,在互动交流中分享学廉心得体会。通过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其形成和巩固廉洁自律、爱国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