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立
内容摘要:农村城镇化一直是我国学术界探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河北省唐山市城镇化发展现状,并对国内外农村城镇化模式路径进行了研究,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培植乡镇企业、催生产业集群;土地要素的合理流转以及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等角度,提出了适合唐山市自身实际的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模式 路径
国内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文献综述
郭书田等(1990)曾提出“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集中”。这一过程集中表现为城镇数目的增加、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充;刘志军(2006)通过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内涵的定义提出:“城市化是指随着产业经济向城镇的集中而发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吴英杰(2009)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各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机制。提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双向互动作用的要素和理论分析框架”,全面刻画城市土地动态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结构的影响。
李琳、张竟竟(2010)在对城镇化与农村土地制度的相互关系进行双向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南省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破解土地问题的首要问题是保护农民利益,提倡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
曾天雄等(2010)以长江三角洲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我国三个典型城市群的对比,总结出长株潭城市群的流动人口动力、来源和规模具有地方特点。提出城镇化过程中应该以流动人口的管理为重点,建立合理的流动管理机制,同时指出流动人口的管理应该“因地制宜”。
城镇化模式与路径
(一)中小城市模式
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等国都是走的中小城市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城市的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周围农村,是由农业逐步转到纺织业,再由纺织业转到机械工业,城镇化过程大致花了几百年时间。
在我国,中小城市模式的代表是广东省,其发展特点是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实现了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的快速崛起。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推进中小城市群的建设。由大城市广州、深圳以及大中城市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等组成的城市群,成为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这里虽然也有镇,但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基层单位。有些镇只是一个行政区划而已,其实质上已是一个中小城市。
(二)城市圈模式
工业后发国家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工业化进程。如日本,就是在急速发展的工业化背景下,全国劳动力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大城市,通过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快速实现其城镇化。日本重工业化时期的东京、大坂、名古屋、福冈四大城市圈,占国土面积只有12%,但其1960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到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70%。直到现在,日本GDP的近八成仍然集中在这四大城市圈。
在我国,都市圈模式的代表是江苏省的苏南中心城市圈,其发展特点是递进式的发展进程,城市建设由粗放式发展逐步转向集约式发展。这一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小城镇建设阶段,即城镇化阶段;中小城市建设阶段;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阶段;建设都市圈。传统的小城镇以步行为半径,一般以自行车为半径,大城市、特大城市以汽车为半径,而都市圈则以高速公路、轻轨、地铁为半径,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信息联络的主要手段。
唐山市农村城镇化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较低
表1是2009年唐山市各个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反映出2009年唐山市各县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为唐海县,城镇化率达到了58.88%,而城镇化率最低的滦县,城镇化水平仅为40.35%;其次,唐山市具有竞争力的大城镇不多,主要是中小城镇。从唐山市的城镇规模来看,唐山市的各个县市中,人口大多数在50-60万之间,而超过60万的大中城市相对较少;再次,唐山市各县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普遍低于唐山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依据唐山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以城镇人口衡量的唐山市城镇化率达到了53.42%,而各个县市的城镇化率,除了唐海县外,均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种情况将使唐山市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严峻挑战。
(二)产业结构不协调
产业结构状况代表着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唐山市经济发展都是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忽略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唐山市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除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外,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趋势缓慢,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发展更为缓慢,这严重制约着唐山市城镇化的顺利推进。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90年的309861万元,增长到2009年的12504073万元,增长幅度较大。但是相对于总产值的增长,唐山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没有显著提升。唐山市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较大,1990年唐山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为25.44%,1991年增长到33.93%,但在1991年之后,唐山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出现了徘徊发展的趋势。截止到2009年,唐山市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2.79%,比1991年低了1.14%。
(三)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镇化关系看,以非农人口衡量的唐山市城市化发展水平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根据2008年国家的《中国城市化率报告》中的数据,2008年全国以及河北省以非农人口衡量的城市化率分别为33.28%和30.95%,同时期唐山的城市化率达到了33.51%,分别高于全国及河北省0.23个百分点和2.56个百分点。但是从河北省整体发展情况来看,2008年石家庄市和秦皇岛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1.21%和42.01%,远高于唐山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初步估算,农业经过结构调整、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现有乡村劳动力资源近50%都需要转移出来,这将给唐山农村城镇化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唐山市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结束,农村中心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一旦确定后,就很难再改变。一是中小城镇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针对自身实际做好小城镇规划。要优先发展农村中心城镇,因为这些城镇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幅射能力。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流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和社会服务中心的作用。二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在城镇规划中要把工业、商业、教育以及非农产业作为建设重点,合理设置生活、文化娱乐等区域,形成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和合理的功能分区。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城镇不同的定位、类型、自然以及人文背景,发展工业型、商贸型、交通型、城郊型、旅游型等具有各种特色风格的城镇,形成具有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中心城镇。
(二)培植乡镇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工业化与城镇化具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城镇化是由工业化来推进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对工业化也有反作用。城镇化如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要求,则会推动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否则,就会延缓甚至阻碍工业化进程。这就要求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同步地推进城镇化。
一是要围绕地方优势资源,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繁荣农村经济,发展乡镇工业走城镇化道路必须结合唐山市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比较充裕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才能在顺利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可以拓宽农民就业门路,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和就地转化,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在农村,以资源型产品为纽带,以特色产业为抓手,逐步实现“一镇一品”专业化。鼓励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乡镇企业走向集聚,向上下游延长价值链,促进专业分工协作体系的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产业集群。如迁安、迁西等地的特色旅游和依托工业的就地城镇化。
二是采取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农业经济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将分散于农户手中的土地等固定资产以股份方式集中,按照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模式,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并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农民作为股东可以享受生产所带来的产品以及红利分配;同时作为工人也从事生产,领取劳动报酬。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的生产经营状况直接与作为工人的农民自身工作效率、责任心等密切相关,而农民的收入、生活的来源又依赖于产业化经营实体,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乐亭、滦南等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土地要素的合理流转
一是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先从政策上然后再从法律上明确,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拥有长久的使用权。所谓“长久使用权”,是指除了重大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不可抗拒的因素,农民应拥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永久使用权。这种长久使用权今后可自愿、平等、有偿转让,其他投资者可放心地投入。二是要清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有必要保留的建设用地,应明确为全村居民或全组居民共同所有,其余的应该复垦为农田。三是由县及县以上政府统一制定城乡发展和建设规划,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在农用土地上建的房屋必须有面积、高度、样式的限制,必须落实国土、环保、农业、建设等部门特别是个人的完全责任。四是在符合国家规划和计划的前提下,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建设性用地,要采取市场交易方式确定价格。同时,为克服大城市近郊区农民的土地和边远地区的巨大价差,农村土地市场化出让的收入中,必须有一定比例上交社保基金。五是分步实施土地市场开放。在考虑合理的组团、功能分区的前提下,依照集约和节约的原则,开放农村土地交易市场。
(四)保障农村公共物品供给
农村城镇化目的是要使农民和市民享受同等公共物品服务,农村公共物品包括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前者指农村基层政权服务、计划生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后者包括农村道路、农村能源、电力、人畜饮水、农村职业教育等。长期以来,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城乡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固然有总量供给不足等方面原因,但从本质上讲,政府应当承担更多责任。因此增加农村公共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J].管理世界,2004(4)
2.张鸿雁.论当代中国城乡多梯度社会文化类型与社会结构变迁[J].南京社会科学,2007(9)
3.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4.卢军健.中国城市化路径选择与策略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8(8)
5.霍晓姝等.唐山市城市化水平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