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用语英译看“中国英语”
唐慧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者关注的焦点,此类用语的翻译的译文往往是极具汉语特色的中国英语。而中国英语究竟是如何运用在外宣类翻译以及各个文化特色表达的翻译的?中国英语的存在又有何意义?中国英语对教学又有何影响呢?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对翻译时产生的中国英语进行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中国特色用语 中国英语
翻译是世界各民族之间交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每一个民族有自己独有的文化。近年,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英汉两种语言迅速国际化,而国际化必然会让语言更加注重本土化。因此,汉译英时,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本土文化的一种方式。《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一年一度政策方针国策的宣传文件,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诸方面。因此《报告》中必然涌现出大量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的中国特色用语。而这些中国特色用语英译时不能在字典里找到对应的英文表达,因而需要译者根据规范英语的语法规则结合汉语的特点,通过音译、译借或语义再生等手段进行翻译,从而产生了表达中国特色用语的中国英语。众所周知,“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四项基本原则)、“keep pace with the times”(与时俱进)、“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表达方式都是国际社会承认并被读者接受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而中国英语的存在与运用一直是争论的交点,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究竟有何区别,中国英语又有何存在价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一直以来是研究者们争议的问题。早在 1980年,葛传槼[1]在外语界首次提出“中国英语”,并使用China English来表示 “中国英语”以区别“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他指出China English主要是指用于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词汇。汪榕培[2]从跨文化交际视角肯定“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1993年李文中[3]进一步提出中国英语的定义:“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由此可以得出,中国英语是一经解释可以被理解并接受的,且主要用来表达中国特有文化。它是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为了更加准确、完整地表达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和方针,根据翻译的目的,报告中涉及中国特有文化政策方针等表达主要翻译策略是异化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特点。因此,有浓厚汉语特点的中国英语就此产生,而且广泛被应用。下面我们来研究以下几类英译时易产生中国用语的汉语表达。
(一)数字略称语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
汉语追求辞藻的简约或华丽,因此很多地道的数字缩略表达,如“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个统筹”、“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等。诸如此类的缩略形式,如果把它们包含的具体内容全部呈现出来的话,那么汉语缩略后朗朗上口的简约美就荡然无存。因此,《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采取的策略是在第一次出现时直译出一个对应表达,并加以解释具体内容,之后文本中再次出现,就可以使用创造性译出的 “中国英语”,如:“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Three stresses”Education(三讲教育)、“Three Favorables”(三个有利于)、 “Four Stabilities”(四个稳定)、“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五讲四美三热爱)。
这些英语看似不被理解,但是一经解释不难被理解,因此,解释过后便可以被长期使用以保留原语特点,也顺承了汉语简约的特点,这些数字略称语创造性地译出了中国英语。
(二)政策新词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
每年的报告中都涌现出一批年度新词汇,它们富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鲜活字眼和新鲜事物的语言表达也正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被外国读者了解和接受。如“廉政建设”(build a clean and honest government)、“和谐社会”(a harmonious society)、“低 保 金 ”(subsistence allowances)、“引进来”与“走出去”(“bringing in”and“going global”strategies)、“非公有制经济发展”(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零就业家庭”(zeroemployment households)等词汇的翻译都创造性使用了中国英语。再例如直译过来的 “和谐社会”(a harmonious society)、“菜篮子工程”(market basket)、“铁饭碗”(iron rice bowl)、“米袋子工程”(rice bag)等都是极具中国语言特色的中国英语,且已经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语言是一个发展的变体,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产生的中国英语来看,涉及中国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的表达翻译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中国英语。而中国英语也已经基本被认可。“一种民族或民族集团的‘精神’会不断地把语言引到确定的道路上来”。[4]每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模式不仅在其母语中体现出来,而且也不自觉地带入所使用的其他语言中。而在汉译英时,译者会不可避免地把中国特色带入英语从而产生了能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就是把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现在新创造的英语中,它不仅体现了英语的本土化也丰富了英语词汇。
目前,中国英语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词汇层面,翻译时中国英语生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新词产生的中国英语
按照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有词句转换成译语。例如:“考碗族”译为“gold-rice-bowl-seeker”,“裸婚”译为“bare-handed marriage”。
(二)合成翻译生成中国英语新词
例如:偷菜Vegeteal(vegetable加voice),秒杀seckill(second加kill),给力gelivable。
(三)音译生成(transliteration)
中国英语有些词汇或短语源自普通话或方言拼音,这主要适用于中国特有事物或地名。例如:功夫:Kongfu;气功:Qigong;太极拳:Taijiquan;饺子:Jiaozi;
(四)译借(translation)生成
该方法主要用于翻译中国特定时期的词汇。例如:流动人口:floating population;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双百方针:Two Hundred Policies。
时代在变迁,语言在发展,汉语在丰富,其翻译时所产生的中国英语也在丰富。目前,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句法和篇章层面尚未深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具有民族性,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中国英语具有中国特点是不可避免且可以提倡的。中国英语作为“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它的存在必将丰富英语词汇,并对宣传中国文化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其次,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英语本土化的现象,为标准英语的研究提供了对比材料,而语言教学中,对比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形式,中国英语将会是与标准英语对比研究的对象。
中国英语是一种服务于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因此,在诸如《政府工作报告》之类的国家外宣类文件中,中国英语就被用于表达中国特有文化。由此看来,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是一种现实不是假设。我们应正视并肯定其存在,并发挥其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乃至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英语也算是一种英语变体,为了满足某种特定需要(如保留原语语言文化特征)而产生的中国英语应该是一种正确的能被接受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使用的文化背景与语境直接决定了中国英语能否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在涉及中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强调它背后的文化背景与语境。正确恰当地使用中国英语来诠释中国特有文化,不仅能推动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中国英语的推广和对我国英语教学也有现实意义。中国英语对教学方面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中国英语渗透文化教学
“理想的外语学习并非用目的语代替母语,用目的语文化归属替代母语文化归属,而是目的语和母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互动。”(高一虹,1995)而中国英语正是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产物。可见,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中国英语教学,让教师与学生将英语与本族文化结合起来,鼓励其用英语表现本族特有文化和事物。可以采用文化渗透法、影视作品英译本文化分析、交际情景再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习者感受中国英语,并进一步学习规范英语。
(二)用于语言对比教学
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教学比较”(王力,1995)。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可以作为与标准英语对比学习的语料,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规范中国英语,避免误把Chinglish当成China English。
(三)启迪翻译教学
简单说,翻译的过程就是把原语中的某个表达转换成目的语中的某个对应表达的过程。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表达,翻译时文化因素是首要应该处理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译者处理的只是单个词或句,他所面对的确是整个文化,因此在文化翻译时可采用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音译法和阐释法。而在上文提到的中国英语产生的几种途径,主要也是源于翻译。翻译教学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本族特有文化,因此,翻译中结合中国英语既能缓解英语中找不到对应文化表达语的矛盾又能更好地丰富英语语言,更能使中国英语真正走向规范化成为英语的变体之一。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官方英译本中存在的大量中国英语进一步说明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英语词汇及表达,为中国英语研究者提供了更广泛的语料,但是中国英语的研究仍然存在局限,文化因素涉及更多的是词汇层面,而句子及篇章等层面涉及不深。本文仅从《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角度审视中国英语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强调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创造性译出符合时代发展的译文。同时,提倡译者在翻译及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标准,而不是盲目地创造出令人费解的Chinglish。中国英语有待进一步系统的深入研究,研究者应力促“China English”这一英语语言变体得到世界认可,并让中国文化得到全面的宣传。
[1]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1).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3]李文中.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4).
[4]S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New York:McCraw-Hill,1966.
[5]杜瑞清,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6]高一虹.EIL与跨文化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5.
[7]王维东.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J].中国翻译,2011(1).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名词 动词偏误次数 15 28搭配对象 9 12语法关系 0 14形容词32 16 1关联词 介词 量词17 6 5 2 34 14 0 0助词 副词7 3 4 2 1范围大小 4 1 9 1 1 1 0语义侧重 2 1 6 0 2 0 0 1
(一)忽略搭配对象的误用
近义词搭配对象的区别是指,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在搭配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不同年龄、级别、性别、职业等不同对象中的使用差异,如“珍贵”和“宝贵”:
珍贵[+贵重][+价值大][+具体事物]
宝贵[+贵重][+价值大][+抽象事物]
“珍贵”多用于具体的事物,如“珍贵的礼物”;“宝贵”多用于抽象的事物,如“宝贵的时间”。二者的搭配对象不同。
(二)混淆语法关系的误用
语法关系是指特定语法单位中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近义词的使用中,很多留学生不明确两个词的语法功能和分布,导致不同词类的词的混淆和关联词语的混淆等。 如“放松”和“愉快”:
放松 [+心情舒缓][+动词][+名词前]
愉快 [+心情舒缓]][+形容词][+名词后]
(三)范围大小不同的误用
近义词在适用的范围大小上有差异,如 “家、家人”。
家[+名词][+房屋、家庭、家族、家姓等]
家人[+名词][+家庭成员]
(四)语义侧重点不同的误用
词汇意义内涵的丰富性,使得近义词在理性义、风格义、搭配义等语义上存在侧重点的不同。如“之后、以后、然后”。
之后[+某时间点后发生][+表时间][+表地点][+单句]
以后 [+某时间点后发生]][+表时间][-表地点] [+单句]
然后[+某时间点后发生][-表时间][-表地点] [+复句]
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发现,形容词的近义词偏误发生的频率最高,且以搭配对象的错误为主;动词和关联词以语法关系错误为主;助词中偏误次数虽少,但是同词错误频率较高,如大多数学生分不清 “的”和“地”的使用。
基于语料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近义词的语言教学建议:首先,近义词的区分应以义项为单位,而非以词为单位进行偏误分析考察;其次,可以运用语境匹配法进行语境化近义词语辨析教学;再次,可以利用搭配模式确定近义词、同义词。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2012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用语英译策略与翻译原则探析”(项目编号:12XKYTB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