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3-03-22 23:50:59刚,尹
大连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研究

魏 刚,尹 诗

(大连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魏 刚,尹 诗

(大连大学 历史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缘起于沙俄的殖民统治,曾盛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拟对国内学者的主要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简述要评,对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提出思考,以期能对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有所裨益。

大连;近代;城市史;回顾;思考

城市史研究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宏观或微观领域探究城市的变迁及其规律。城市史研究作为一门新学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中国城市史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门类起步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国内学者们把研究重点放在长安、北京、上海等古都,而大连作为近代殖民地非常典型的城市,较早的成为殖民者的研究对象。

一、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缘起

近代大连城市的出现是伴随着殖民地同步进行的。1899年俄国在大连建市后,大连已开始摆脱传统社会的发展模式,进入近代化过程。与此同时,大连就成为殖民者研究的目标,如早在1901年,就有印行的普·罗索夫《俄国占领关东与当地人的生活随笔》,许多在连的英美人士也亲身经历留下了有关大连城市印象的游记、评论介绍性文章及回忆录,他们的研究开启了近代大连城市研究的先河。继俄国之后的日本殖民当局对大连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日本殖民当局颁布的法规法令、满铁会社的各类调查报告及日本学者们的大量研究著述至今犹存。其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印行的关东厅编《关东厅施政二十年史》、关东局编《关东局施政三十年史》、关东州厅编《关东州治概况》、大连民政署编《大连要览》、浅野虎三郎著《大连市史》、池田公雄著《大连市政二十年史》、高桥勇八著《大连市》等成为研究当时大连城市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据统计,日本在连殖民统治的40年中,编纂的有关大连的文献近2000种之多,其中包括许多有关大连城市史的资料[1]。

近代的大连在中国城市中具有错综复杂的独特性,其城市化与殖民地化、近代化相互纠缠,作为殖民城市和口岸城市在中国近代城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近代城市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有关近代城市问题已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代城市史研究日益兴盛,发展势头强劲。大连市作为沿海地区最早的开放城市之一,其现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迅猛,因此,大连近代城市史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二、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成果

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由政协大连市文史委员会编辑的多本参考资料《大连文史资料》,汇集了许多当事人的回忆录,十分珍贵;由大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大连市志》,包括了《行政建置志》、《城市建设志》、《人物志》、《民俗志》、《物价志》等几十部分志,卷帙宏大、内容丰富;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帝国主义侵略大连史丛书,包括了顾明义等主编的《大连近百年史》、王希智等主编的《大连近百年史文献》、王胜利等主编的《大连近百年史人物》、马丽芬等主编的《大连近百年史见闻》等多部著作,是上世纪90年代末大连建市百年的重要成果。十几年间,大连史志工作者对大量的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为大连近代城市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学界将大连近代城市史的研究重点放在文化层面,实现了跨越性的转变。由大连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连”系列丛书,包括了素素的《流光碎影》、李振远的《大连文化解读》、韩悦行的《大连掌故》、马玉全的《大连文化之旅》、王金杰的《大连记忆》、王安平的《游遍旅顺口》、姜国升的《大连意象》、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编著的《大连文物要览》等多部著作,是学者们研究大连历史文化的系列成果,它从不同角度诠释和还原大连历史文化。

《大连通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140万字的《大连通史(近代卷)》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面世,它系统、全面、权威地记述了近代大连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是对近代大连城市系统和城市历史的总体研究成果,被视为大连市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工程。

2012年,大连出版社又打造了“品读大连”系列丛书,已出版了嵇汝广的《记忆·大连老街》、余音的《春秋·大连人物》、王珍仁等的《瑰宝·大连文物》、大连晚报社周刊部编著的《印象·大连老地儿》等多部著作,该丛书将动员十几位作者,分十几个专题,对大连的文化财富进行梳理。通过多层面、多角度挖掘、整理、总结、诠释大连城市文化现象,达到沉淀本土文化,建立城市文化自信心,提升城市品牌的目的。

由顾明义等主编,50余名学者通力合作完成的《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是“九一八事变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史料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沈毅《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是一部研究近代大连城市经济史的开山之作,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空白[3];眭庆曦等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纵览·大连篇》,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有关大连近代建筑研究的论著。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合编的论集《大连近代史研究》,以卷代刊,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为大连近代史研究搭建平台、推出优秀成果的宗旨,数年间汇集了数百篇学术论文,为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著之外,探讨近代大连城市相关专题的学术论文较多,试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术论文分述如下:

关于大连地区近代城市起源问题的文章主要有:沈毅《略论近代大连城市的产生》(《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1期)、刘功成《论旅顺是大连最早的近代城市》(《大连近代史研究》2006年)、王珍仁、王劲松《近代旅顺与大连城市发展状况管窥——以清末及俄治时期的城市建设为中心》(《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刘俊勇《论旅顺口、大连近代城市的形成》(《东北史地》2007年第3期)等。传统观点认为,沙俄殖民者规划建设的“达里尼”是大连近代城市之始,之前的大连地区尚处在近代城市出现前的孕育期。对此,刘功成持不同观点,认为“早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旅顺已经成为一座完整意义的近代城市,比同时期的天津建设好得多,旅顺才是大连最早的近代城市”。王珍仁、王劲松认为:洋务运动时期,旅顺因港兴市,初具近代城市雏形;大连作为近代城市走上历史舞台则是在沙俄强租旅大之后。俄国人租借旅大及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奠定了近代大连城市的发展格局。

有关城市经济领域的研究文章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沈毅发表论文较多,颇有建树。《论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6期)将大连放在中国近代社会大环境下,考察其地位和作用;《论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的突进与滞缓》(《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通过对近代大连城市历史的分期考察,体现出大连城市经济阶段性的变化;此外,《略论近代大连城市工业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和《近代大连城市商业研究》(《北京商学院学报》1993年第6期)分别对近代大连城市工业结构与商业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研究。《近代上海与大连城市经济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4期)和《近代大连与中外城市比较研究》(《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则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城市间的对比研究。

行业研究的文章主要有:冷绣锦的《大连近代华商油坊业的初步考察》(《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分析了大连近代华商油坊业兴衰的原因及其教训;潘研的《俄日殖民统治大连时期的旅游业》(《大连近代史研究》2007年)论证了旅游业的殖民色彩。

刘成虎、高宇的《旅大日租界的鸦片专卖与毒品走私》(《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对旅大日租界鸦片贸易专卖政策的演变及毒品走私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揭露了日本通过毒品毒害中国人民的事实。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有:杨芳芳《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民族工业研究》(2010年发表)、刘娇的《日据时期大连地区的商会研究》(2011年4月发表)。

近年来在城市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文章,以荆蕙兰居多。《殖民文化的张扬——对近代大连旅游业的深层次考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揭示了近代大连的旅游业,是俄日殖民统治和殖民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殖民者推行殖民文化的一种特殊手段和载体;《傅立鱼与近代民主思想在大连的传播》(《历史教学问题》2008年第6期)论述了傅立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民主思想在大连的传播做出的重要贡献;《近代大连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市民习俗及特点》(《历史教学问题》2011年第5期)一文认为,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近代大连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心理本身均表现出殖民地城市的典型特点,崇尚西方生活的旨趣与试图保存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努力并存。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在大连占优势地位。《近代大连城市文化研究(1898-1945)》(博士论文,2009年10月发表)对近代大连城市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梳理,揭示了近代大连城市的历史变迁。

其它相关文章主要有:李迺涛《殖民统治时期外来文化对大连的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张淑香《日本统治大连时期的“皇国民”教育探析》(《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等。

人口问题也受到学界的重视。沈毅《近代大连城市人口略论》(《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2期)一文认为,近代大连人口结构来源的多样性、机械增长的持续性,人口质量的不平衡性等显著特征,与大连的地理位置、移民浪潮、殖民地地位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有关,这些特点在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均有体现。黄海燕《近代大连地区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发展》(《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一文认为,近代大连地区人口剧增是与殖民者的大量移民有着密切关系的,这种典型的殖民地城市人口发展模式,其人口城市化速度愈快,殖民地化程度愈深。徐晓飞《近代以来大连的人口特征与城市化》(《大连近代史研究》2006年)一文从大连的人口构成及特征入手,结合大连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说明近代大连人口对城市化的影响。房建昌《近代大连犹太人小史》(《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一文介绍了近代生活在大连的特殊群体犹太人的活动状况。

探讨城市特色方面的文章主要有:荆蕙兰、王凤杰《近代俄踞时期大连的城市特色》(《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4期)、王珍仁《大连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特征》(《大连近代史研究》2010年)、姜晔《近代大连城市性质研究》(《博物馆研究》2010年第4期)等。学者们认为近代大连城市因殖民化和自由港制度,体现出许多特殊性。相关硕士学位论文主要有寇荣鑫的《大连近代历史文化变迁与城市风格研究》(2010年发表)。

近年来有关城市建筑与城市街区方面的研究文章较多:由林鹏《俄日统治时期大连地区的历史建筑》(《兰台世界》2008年第23期)、关国磊《大连近代历史建筑风格特点与保护对策研究》(2011年发表)、李金林《中国大连近代(1898-1945)城市形态与建筑》(《城建档案》2004年第1、2期)等诸文结合俄日建筑构造,分析大连近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汪旻《俄日统治时期的旅顺近代学校建筑》(《兰台世界》2012年第7期)、孙德云《大连市广场及周边的近代建筑》(《城建档案》2007年第1期)、姜立婷《大连近代殖民地居住建筑》(《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则分别对近代大连不同功能的建筑进行了介绍。

刘俊勇《大连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大连近代史研究》2009年)、战世佳《大连近代建筑保护现状调查》(《中国文化遗产》2012年第6期)、由林鹏《大连近代历史街区的现状与保护建议》(《兰台世界》2010年第19期)、陆伟、刘涟涟、邓曦《大连城市中心烟台街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城市建筑》2012年第8期)等文章,结合大连近代历史街区和建筑的现状,呼吁重视大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近代大连建筑。

以港兴市是近代大连城市的重要特点,近年来学界注重对港口城市间的比较研究。如姚永超的《近代港口运营模式及其绩效研究——以营口、大连、葫芦岛港为例》(《大连近代史研究》2011年)、蔡静、于晓利的《论大连港与腹地发展的互动机制——从近代辽河航运经济的变迁谈起》(《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荆蕙兰、许明《满铁的“大连中心主义”政策与营口港的衰落》(《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8期)等。硕士学位论文有李欣鑫的《近代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港研究》(2008年发表)。

其它诸多相关文章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和评述了。

总而言之,在学者们的辛勤耕耘下,近代大连城市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上述学术成果从不同角度论述近代大连城市特色,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均有突破性进展,对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在连一些高校研究生将近代大连城市史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其中不乏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三、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成就与不足

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主要成就至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举。大连市委、市政府通过组织编撰,汇聚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注重大型权威性城市通史和地方志的编撰,对积累的资料和微观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有力的推动了近代大连城市史的微观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的专题研究成果为城市通史和大型志书、丛书的编撰积累了资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将大连近代城市历史研究与当代城市发展研究相结合。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许多历史街区和老建筑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此学界有关保护大连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大连老街、老建筑的呼声高涨,正如嵇汝广在书中所言:“看看新大连,已很难找到老街,甚至是老房子。没有老街老房子,总觉得城市少了一些什么,就像家里少了老人”[4],此言不仅是老大连人的感慨,也是学界同仁的共同心声。这一切表明研究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意识。

3.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从以往突出近代大连城市政治内容,到近年来更多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特色。如对大连近代移民群体的研究、对大连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将近代大连与中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等,表明研究者的研究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在传统的“揭露-歌颂”研究模式之外,进一步探求多元化的研究方式。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领域亦有所拓宽。

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在成果的数量上已有相当的收获,出现了可喜的成就,某些领域已有了质的突破,但是,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视野的广度和深度仍显不足。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均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探究,有些领域尚有研究上的空白;研究力量、成果影响力方面都还存在若干问题与不足。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是理论贫乏。城市史研究源于欧美,在中国,整体研究起步较晚,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导致一些学者认识上的模糊,甚至混乱。运用城市理论研究大连近代城市史的内容较少,理论方面的建树较为薄弱。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涉及到多学科领域,令一些学者望而生畏、却步不前,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研究方法,停步在惯用的阶级分析理论模式和描述性的研究方法上。

在研究领域方面,基本上囿于单体城市研究层面,把近代大连城市纳入到东北城市乃至于东北亚城市体系中,或纳入到环渤海城市体系中的研究还处于薄弱状态。目前有的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尝试着将近代的大连与青岛或营口等口岸城市进行比较,但还远远不够,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区域城市史研究和整体的宏观研究的全面展开。即使是在单体城市的研究中,研究范围仍较狭窄,对市内中心地带以外的区域关注较少。如对近代大连市区和旅顺市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近代大连主城区与金州、复州、庄河与普兰店等区域内的小城镇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就远不如市内发达区域。

选题上,有关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民众心态等专题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力量不足也是突出问题。现有的专门性研究人员严重缺乏,许多在连高校科研所人员和教师远离该领域研究,许多研究者凭着自己的兴趣,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研究。单打独斗、缺乏组织的局面使得大连近代城市史难以形成有力的研究队伍。另外,目前中青年研究人员的缺乏,使得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令人堪忧。

由于整体研究力量不足,直接造成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和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贫乏,整体影响力有限。在有关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权威性学术综述和核心检索中,与近代大连城市史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

四、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

(一)探究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

如前所言,城市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要突破现有的困境,就必须在理论上和方法创新。要科学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运用综合方法研究城市变迁,将是深化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主要方向。无论是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还是美国中心地理学说,还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冲击-回应”的解释模式,以及“结构-功能学派”、“综合分析学派”、“社会学派”、“新城市史学派”等诸多理论模式,都需要城市史研究者认真思考和分析、汲取其合理内核。

近代的大连曾是俄日殖民地,同时也是近代对外开放的口岸城市,对中国来说,面对着来自东西方列强的冲击;对殖民者来说,也面临着应对外来冲击的问题。这种复杂的互动关系,丰富了“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解释模式。同样是外来冲击,但近代大连城市的演变结果却呈现出与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城市不同的特点。要分析引起近代大连城市变迁的复杂因素。在研究近代大连城市问题上,解放思想对转变研究思路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近代大连城市化问题,不能回避殖民地化问题。

城市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容器,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其特点决定了城市史研究必然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人口学、地理学、建筑学、环境学等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要求城市研究者要具有丰富的学识、开阔的视野。这对城市研究者来说,无疑是挑战,需要探索的勇气和决心。掌握这些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近代城市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在研究理念和方法上,重视城市史比较研究。应将大连城市置于更大的区域或城市带中,将区域史与城市史研究结合起来,在比较研究中找出相互联系和各自特点。一种是对近代中外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另一种是对近代国内不同地区、各种类型的城市进行多维比较研究。可将近代大连城市研究纳入到近代东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中或沿海城市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诸如东北沿海城市与大连近代化研究,大连与沿海口岸城市关系史等选题,呈现出单体城市研究与区域城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如此,在单体城市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显现出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优势。

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还应注意加强大连城市中心区域与周边区镇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展示出区域城市多层次性的特征,在城市中心区域内也有特色街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不同区域城市间的街区可进行比较研究,如近代大连街区与近代青岛街区之间的比较研究。不同时期时段的同一城市街区之间也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如俄治大连街区与日治大连街区之间的比较研究。近代大连城市可与俄、日某些城市进行比较研究,街区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性研究,等等。这就要求研究者熟悉近代中外城市状况。

(二)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

队伍是研究的保证,城市史研究离不开相关研究人才,这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首先需要政府搭建长期的研究平台,汇聚一批从事城市史研究的学者,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研究人员奇缺、研究队伍不稳定、实力不足的突出问题。应把近代大连城市史研究放在大连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中去思考和设计,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通过政策指导、项目引领、成果推出等有力措施,吸引相关人才,逐步使大连成为研究近代城市史的基地。充分发挥在连高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学术团体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合力,才能使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教师和社科院系统的研究人员也不断加入到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行例中,但这方面的人才总量依然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史研究的需要。高校和研究院所也应加大对此类研究的支持力度,注意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把城市史研究作为为地方建设服务的重要内容。注意研究课题培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尤其是急需从中青年学者中培养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研究课题一方面应有利于专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符合大连城市发展长远需要,有利于大连城市的长远建设。同时注意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趋势,把大连城市史做成大手笔,力争使课题研究进入更高层次的项目中。

应加大研究经费的投入。对国内多数研究者来讲,目前主要受到经费的制约,以致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考察受到限制。

应加强中外学术的互动,为学者有广泛接触与交流提供条件;关注海外学者的研究成就,借鉴国内其它地区城市史的优秀成果和研究经验,对近代大连城市史研究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目前,上海、天津、北京、重庆、武汉等区域性大城市的研究相对深入,我们应注意学习,缩短差距。

应加强资源建设。搞研究离不开资料,这是开展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首要工作。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地方性史料,而城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均收藏有大量的地方文献。应该说大连近代研究资料较多,尤其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城市档案资料较为丰富,是大连这方面资源上的优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对大连近代资料的利用还非常有限,这无疑限制了相关的研究。如何做到资源共享,使更多学者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大连近代城市史研究服务,需要政府协调和有关方面的努力。

我们完全相信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大连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显示出蓬勃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让我们共同期待它的到来。

[1]孙玉,崔家祥,袁德才.大连市图书馆藏日文大连文献征略[J].大连市志通讯,1985(05).

[2]顾明义等.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

[3]肖马.沿海城市经济研究的力作——读沈毅著《近代大连城市经济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06).

[4]嵇汝光.记忆·大连老街[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2:1.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Modern History Studies of Dalian City

WEI Gang,YIN Shi
(College of History,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modern history study of Dalian City began in the Czarist Russia period,and thriv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Era.Since 1980s,the modern history study of Dalian City has obtained signifcant achievements,especially in the recent years,when the studies have been stepped up into a higher level;however,there are still weak points in the study.This paper aims to ofer a brief review to summarize the studies by scholars nationwide,and a prospect of the modern history study of Dalian City.

Dalian;Modern history;City History;Current Studies;Perspective

K291/297

:A

:1008-2395(2013)02-0060-06

2012-02-07

魏刚(1960-),男,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辽宁地方史研究;尹诗(1993-),女,大连大学历史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
电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