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野
(大庆油田总医院)
带蒂颊脂垫移植充填技术,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组织修复能力,易成活,颊脂垫解剖恒定,易于切取,且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效果确切,是治疗口腔上颌窦瘘的良好方法。优于传统的颊侧粘骨膜滑行瓣修补术及带蒂腭侧粘骨膜瓣修补术。上颌骨囊肿术后,上颌窦炎症、拔牙,上颌窦手术不慎,先天性瘘管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口腔-上颌窦瘘管等造成穿孔的后遗症。穿孔后由于口腔、上颌窦、鼻腔相互交通,造成患者饮食与发音的功能障碍,液体可经口进入鼻腔,口内有咸味,患侧鼻孔常有脓性分泌物,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痛等上颌窦炎症状。由于穿孔的范围、部位、术者的技术等诸多原因,传统修补法时有失败。作者采用颊脂垫修补口腔-上颌窦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1一般资料10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3岁~57岁,平均37岁,10例中拔牙术后7例;囊肿术后2例,上颌窦根治术1例。瘘口位于磨牙区牙槽突,缺损范围 0.7cm ×1.8cm ~1.5cm ×2.1cm。有9例伴发上颌窦炎;其中有4例上颌窦根治术与瘘口修复术同时进行。10例中除有1例糖尿病史者瘘口未愈合外均Ⅰ期愈合。
1.2材料 碘仿纱条,电动打磨机,钨钢磨头,骨凿,内窥镜。
1.3手术方法 治疗方法及结果术前拍摄华氏位片、后部咬殆片,确定窦内有无异物或炎症。病人取45°斜坡位,将瘘口周围的肉芽组织彻底切除。常规口内外消毒、铺巾,行上颌神经圆孔阻滞麻醉。有上颌窦炎者作上颌窦炎常规根治术,上颌窦内有异物的全部取出,刮除瘘管内的上皮、肉芽组织及坏死骨组织,用刮匙、小尖刀、眼科剪等将瘘周围组织除去一圈,造成新鲜创面。沿瘘口近、远中向颊侧前庭沟作大于瘘孔梯形切口,掀起粘骨膜瓣,在底部及近远中用薄刃凿造成颊侧牙槽嵴骨折并向腭侧倾倒,横形切开底部骨膜,向颊间隙钝性解剖显露颊脂垫,轻轻持住颊脂垫后部,并将其钝性分离,脂肪前移覆盖于瘘口内。用3~0丝线将其无张力间断缝合于腭侧粘膜,最后将粘骨膜瓣复位,颊脂垫与颊侧粘骨瓣间断缝合,部份颊脂垫暴露于口腔中。
术后给予静滴抗生素、麻黄素滴鼻液滴鼻,漱口水漱口,进流质饮食3天。
10例病人术后均有轻度颊部肿胀,3天后即消退。并发症,包括血肿,牙关紧闭,感染,神经损伤,腮腺管损伤或面部不对称。本组病人,除血肿外均未一例出现其它并发症。术后2~3周见脂肪出现皱缩,颊脂垫上皮化,伤口Ⅰ期愈合,无鼻漏出现。3个月后根尖片显示骨性愈合。有1例糖尿病史者瘘口未愈合。
2.1颊脂垫位于咬肌、笑肌、颧大肌之间以及颊肌后份浅面,是填充于咀嚼肌间隙的脂肪组织。李沃棠等[7]对30侧成人颊脂垫的形态、位置和血液供应进行了观测;颊脂垫血供为多源性的,主要血管蒂为上颌动脉的颊动脉和面动脉的颊支,这两组动脉在30侧中恒定存在,其分支在颊脂垫内存在广泛吻合。Tidemran[1]等所进行的颊脂垫解剖学研究,表明颊脂垫的血供有颌内动脉的分支颊动脉和颞浅动脉分支面横动脉;有颌外动脉的小分支,并经血管造影证实有三重血液供应。可见,颊脂垫的血供丰富,做为带蒂血管蒂的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是理想供体。
2.2颊脂垫由一个体和4个突起即颊突、翼突、颞浅突和颞深突组成。体积约10cm3,厚约6mm。颊脂垫的解剖位置。使颊脂垫瓣修复腭后部及磨牙后区缺损很方便,故有学者将之应用于腭裂整复。近几年国内对颊脂垫的临床应用也进行了各种实践[4~6],使颊脂垫的应用日益广泛。从本组病人的实践中观察到,暴露于口腔中的颊脂垫均于术后2~3周自行上皮化和存活。
2.3口腔上颌窦瘘者,如果瘘口较大,用常规的颊侧粘骨膜瓣修复,术中常需去骨方能关闭瘘口,术后口腔前庭变浅和牙槽嵴高度降低仍是该手术方法的缺点。而选用腭瓣修复,其体位取仰卧,在局麻下操作不方便,病人常感痛苦和恐惧。我们通过10例颊脂垫瓣修复口上颌窦瘘的实践,于术后2个月随访病人,无一例发生口腔前庭和牙槽嵴高度改变,基本上与术前一致。因为手术取45°斜坡位,所以病人感觉舒适。
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术前彻底控制上颌窦炎症,是修复成功的关键。此外,术前应注意询问糖尿病史。术中严格消毒口内、口外。在提拉颊脂垫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撕断。应在无张力下缝合,伤口应严密关闭。对同时行上颌窦根治术者,窦腔内所填塞的碘仿油纱条不宜过紧,以免压迫颊脂垫。并酌情从下鼻道开窗处冲洗上颌窦,防止窦内积液,继发感染。术后常规应用广谱抗菌素静滴,7天后改用每日肌注2次,共10天。
综合所述,颊脂垫血供丰富,作为带血管蒂的颊脂垫修复口腔上颌窦瘘,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组织修复能力,易成活,且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尤其适用于瘘口较大,常规手术不能关闭,或关闭后易引起口腔前庭变浅和牙槽嵴高度降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