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红梅
(大理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大理 671003)
栏目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栏目的建设与发展关乎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稿件是一个栏目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栏目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撰稿人的学术素养和表达功夫,并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学术质量。影响栏目建设与发展的因素较多,如稿件的质量、作者的学术水平、审稿专家的鉴别能力、编辑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等。作者队伍、审稿专家队伍、编辑队伍的建设是保证栏目健康发展的关键。
“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栏目(以下简称“南诏”栏目)是《大理学院学报》的重要栏目之一,该栏目创设于1998年,至今已15年。栏目自创设以来,始终以组织刊发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优秀而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为己任,坚持立足大理,面向国内外的办刊理念,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07年5月,该栏目被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评为“名栏”。2010年7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如稿源不足,高质量、高影响力稿件较少,作者构成较为单一等问题〔1〕。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着栏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报整体实力的提高。为此,积极开展基于“南诏”栏目的人才库建设研究,积极化解该栏目目前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刊物的栏目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南诏”栏目自1998年创设到2012年12月底,共刊发文章178篇,平均每期约2~3篇,每期刊发文章的数量并不多,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为单个作者的独撰,少部分由多个作者或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其中,单一作者的文章有131篇,占总数的74%。第一作者为大理学院教师的有74篇,占42%。第一作者为大理地区其他单位研究人员的有50篇,占28%,其中大理州博物馆的有11篇,其余文章的作者分散于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白族文化研究所、地方志办公室、民族事务委员会、州委宣传部、党史征集研究室等18个单位。此外,外地高校作者的有30篇,占17%;外地其他单位的有8篇,占4%;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学生的有16篇,占9%。
以上数据表明,该栏目的作者主要以大理地区作者为主,其中大理学院的作者所占比例较大,且校内作者又以民族文化研究所、文学院、图书馆等部门的研究者居多。相比较而言,大理地区其他单位的研究人员所发文章不多,大部分单位只有1位作者在该栏目发表过文章。其实,这些单位从事民族文化,特别是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并不少,而发文数量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这些研究人员多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不涉及职称评聘,所以撰写、发表文章的意识不强;二是这些研究人员日常工作事务繁忙,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相对不固定,文章产出不多;三是部分作者虽时有文章产出,却因审稿费或版面费等原因而无意发表;四是有的稿子由于种种原因未投到本刊。除此之外,外地高校、民族文化硕、博研究生目前在该栏目发表文章的也为数不多,由此看出本栏目作者及稿源还有较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的引导和挖掘。
《大理学院学报》是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是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而稿件学术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着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稿源,势必造成“无米之炊”的局面,要想获取较多高质量的文章,就必须有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的作者队伍。但就“南诏”栏目目前的作者队伍来看,还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本地作者较多,外地作者较少,结构较为单一;二是老年作者较多,中青年作者较少;三是为评职称、拿学位写论文的作者较多,真正专心致力于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做学问写文章的作者较少。这是导致栏目的自由来稿中,高质量、高水平文章较少的根本原因。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名栏”是学报的品牌,如果“名栏”都不能改变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局面,必然会导致学报的社会影响力下降。作者人才库的建设有助于作者队伍建设并促进稿源的增加和稿件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名栏的示范效应,促进学报健康发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审稿是从论文的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语言表达、学术规范等方面,对论文进行评价的重要过程。审稿专家需要从稿件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内容有无创新和是否有实用价值等方面作出正确的判断〔2〕,并对稿件的取舍提出建议,对稿件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以帮助编辑了解稿件的长处与不足,在学术上起到控制与把关的作用。所以,如何从来稿中精选出最优秀的文章,须靠审稿专家慧眼识珠。编辑由于所学专业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所涉及的领域都熟悉,对某些稿件的本质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吃透,故而为每一篇文章选择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对口、严谨认真的审稿专家是审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把好审稿关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有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和鉴别能力,责任心强、素质高的审稿专家队伍对于栏目及学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编辑工作者是高校学报工作的直接责任者和最基本的力量,是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编辑工作是一种文化判断和文化创造的活动,是以有选择地传播和交流文化为直接目的的劳动。比如编辑审读加工,可以审是非,改错误,也可以审高低,把自己的经验、知识、成果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完善。但若没有深厚宽广的知识积累、强烈的责任心和认识水平,是无法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是文化的选择者和传承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术的提升和再创造者。所以建立一支精通编辑业务,又能很好地审读、鉴定、提高作品,工作责任心强的编辑队伍是栏目及学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三支队伍的建设,是办刊的关键环节和根本措施。而三支队伍人才库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和重要措施。
“南诏”栏目创立15年,已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作者群,也有一些潜在的人才资源有待开发。对现有作者及潜在人才进行科学分类,构建一个科学、系统、动态的人才库,并致力于发挥其综合效应,是保证栏目拥有丰富优质稿源的基础〔3〕。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现有作者
现有作者指曾经在该栏目发表过文章的作者,这部分作者相对较为稳定,创作能力也较强,同时具有了一定的经验,是作者人才库建设的基础。“南诏”栏目创立至今,这部分作者的数量有200位左右。对于这一部分作者,编辑部要建立详细的作者档案,包括作者的姓名、单位、年龄、职称、研究方向、具体联系方式等,要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并明确告知他们已被列入栏目的作者库中,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激发作者继续从事相关研究,积极为栏目撰文并愿意刊发其最新研究成果的热情。当然,对这部分作者,编辑部也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如减免审稿费、稿件优先录用、稿件评奖优先考虑等措施来吸引他们的关注,并得到其支持。
2.潜在作者
潜在作者包括所有向该栏目投过稿,但稿件未被刊用的作者,以及从事相关领域或问题研究的人员等,是作者人才库建设的拓展。获取潜在作者相关信息,可通过以下途径:从相关的学术会议上吸收有研究意向的人员加入作者队伍;从与南诏大理文化有关的论文的参考文献中发掘相关研究人员;从网络中寻找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并想办法与他们取得联系。潜在作者范围广、面大,但是资源相当丰富,只要编辑多注意搜集、整理,不断积累,会有不小的收获。对于向栏目投过稿,但文章未被刊用的作者,要与他们积极沟通,帮助他们了解退稿的原因,找到文稿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立意较好、有创新性的文稿,要协助他们继续修改打磨,最终达到发表要求。
3.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指在栏目发表过多篇文章,且文章质量较高、被引频次高、反响较强的作者,是作者人才库建设的重点。“南诏”栏目自创设至2012年底,部分核心作者科研竞争力统计情况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核心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被引频次均较高,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核心作者,编辑要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他们的研究动态,还可就栏目研究中的空白问题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确定选题,促使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投给本刊。对于其中的优秀稿件,可根据发文数量、被引频次等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此外,还可将核心作者中较为优秀的人员列为审稿专家的后备人才。
4.特约稿作者
特约稿是指为了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等,编辑部邀请特定专家撰写的稿件。特约稿作者通常都是某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资深专家、名家,这些作者是作者人才库建设的又一个重点。编辑部应积极主动地发动编委、学科带头人等向这些专家约稿,在建立完善的特约稿制度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把这些特约稿作者作为作者人才库建设的重中之重,并长期持续地关注其研究动态,保持积极的联系和沟通,以比较优厚的奖励措施,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使其乐意把稿件投到本刊。
“南诏”栏目一直以来主要依赖于校内从事民族文化研究、职称在副高以上的专家学者审稿。但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4〕,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现象也日益明显,本校学报审稿专家的数量和专业知识覆盖面等在一定程度上无法与之相适应。为此,在已有的校内专家的基础上,积极遴选、培育新的审稿专家,进而构建审稿专家库,是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具体措施如下:
1.从核心作者中选择
核心作者往往也是该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加之一直以来关注该栏目,对栏目的具体情况和规范等都十分熟悉,对于其中责任心强、有工作热情的专家,可列入审稿专家人才库。
2.从基金项目负责人中选择
每年都会有一些科研人员获得各级、各类基金项目的资助。这些项目负责人往往都是在各学科有创新性、处于该研究领域前沿的专家学者。编辑部应时常关注各类基金项目的立项情况,特别是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以及国外基金资助的项目,可积极与项目负责人取得联系,从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中遴选审稿专家,列入专家库中。
3.从学术会议上聘请
编辑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特别是一些做主题报告的专家和一些在学术讨论中思维活跃的专家,在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研究动态后,邀请其成为栏目的审稿人〔5〕。
4.编委和作者推荐
学报的编委会成员一般都是各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对本领域的期刊和学科同行比较熟悉,可由他们推荐校外专家担任审稿人。作者投稿时,会推荐一些审稿专家,当然,为了避嫌,编辑部一般不会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专家审阅该文,但可以将这些专家的信息留下来,充实专家库的建设。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在确定人员之后,就可以把审稿专家的各种资料建成数据库,具体包括年龄、职称、职务、专业、特长、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近期研究课题、详细的通讯地址及联系电话等信息。然后在我刊的网上投稿、审稿系统中给每位专家进行注册,将注册好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专家,并告知其使用方法。还应注意有变动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实施动态管理,以便查阅和掌握审稿人的最新情况并安排审稿任务。为了让每篇文章都能得到最合适的专家的审核,编辑可以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专家近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演讲报告等,再结合专家自己的意见来确定其审稿方向,使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大幅度提高〔6〕。还可在数据库中增加对专家审稿质量的评价一项,记录对专家审稿工作的评价结果,以便于以后审稿专家的选择和调整〔7〕。
作为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编辑首先要做好服务工作,收到的稿件要及时处理并做好初审工作,对于不符合刊物要求和规范的文稿,可先退回作者修改,把好了初审关,才能让审稿专家在文章的内容评判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于需要修改的文章,编辑要将专家所提出的意见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作者,帮助作者进行反复修改,直至达到发表水平,对于达不到发表要求的文章,编辑要将退稿意见详细告知作者,这对于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和提高。此外,编辑在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编校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栏目的文章和相关内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成为“专家型编辑”,不但做好服务工作,更要起到推动栏目向前发展的作用。
人才库的建设是一项富有意义而又繁杂的工作,在得到作者、专家的认可并录入资料后,还要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熟悉投稿、审稿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具体流程。交流中要热情、耐心、细致,让他们对编辑产生信赖感。同时要明确告知他们已被列为我刊的人才库中,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为栏目的建设主动承担责任,在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让“南诏”名栏越办越好、实至名归。并通过“名栏”的建设,增强栏目和学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力争以“名栏”促“名刊”,让《大理学院学报》早日迈进“名刊”行列。
〔1〕党红梅.“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名栏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7):69-73.
〔2〕徐自超.高等医学院学报审稿专家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2):149-150.
〔3〕赵粉侠,张坤,曹龙.高校学报拓展稿源的实践与成效〔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S2):126-128.
〔4〕孙宪民,王又冬.浅析学报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出版,2010(6):37-38.
〔5〕李小平,郭丽军,杜永红.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维护〔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78-80.
〔6〕聂兰英,王钢,金丹,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J〕.编辑学报,2008,20(3):241-242.
〔7〕王霞,贾贤,蒋伟,等.科技期刊如何完善审稿专家库〔J〕.编辑学报,2011,23(S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