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良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清代乾嘉史家邵晋涵,在浙东学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代学者刘承干在《章氏遗书序》里指出:“当时浙东与亭林并世,则黄梨洲氏,独衍蕺山之传,下开二万兄弟,再传而得全谢山,三传而得邵二云,而实斋先生实总其成焉。”然而时至今日,国内外专门研究邵晋涵的著作仍然寥若晨星。虽有学者撰文揭橥他的史学成就,主要也是着眼于具体史学撰述和史实考证方面的贡献,对其史学批评的理论内涵尚缺乏深入阐述,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邵晋涵注重从家学传承关系中把握史家和史著的精髓,考察史学风气演变的轨迹。阮元评价说:“先生本得甬上姚江史学之正传,博闻强记,于宋明以来史事最深。”①阮元:《揅经室二集》卷7《南江邵氏遗书序》,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44-545页。姚江史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治史须明各派宗旨,而史家宗旨必须从各派学术的渊源流变中去把握。邵晋涵评价范晔《后汉书·儒林传》的成就说:“《儒林》考传经源流,能补前书所未备。范氏承其祖宁之绪论,深有慨于汉学之兴衰,关于教化,推言终始,三致意焉。岂独贾逵、郑康成诸传,为能阐其微意哉!”②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后汉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页。他通过研究两《汉书》,发现班固《汉书》中没有重点阐述西汉经学的发展状况,而范晔的《后汉书》秉承其先祖东汉经学大师范宁的家学渊源,专门编纂《儒林传》记载汉代经学的兴衰变迁,原始要终,与《贾逵传》、《郑玄传》相互彰显,不仅揭示出汉代经学发展盛况,而且弥补了班固《汉书》的不足。邵晋涵考察中国古代史学的演变,强调汉晋时期的专门家学优越于唐宋以后的集众修书。他评价姚思廉的《梁书》说:“思廉本推其父意以成书,每卷之后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二十五篇,题史官陈吏部尚书姚察者一篇,盖仿《汉书》卷后题班彪之例。其专称史官者,殆思廉所续纂欤!论修史者,以专门绍述为盛业。思廉传其世学,见闻较近,旁参互核,历久而成书。……要其排整故事,叙次明晰;议论亦多平允;分卷次第,犹具汉晋以来相传之史法,异乎取成众手,编次失伦者矣。”③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梁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8页。姚思廉继承其父姚察的史学撰述,运用别识心裁,在书法体例各方面都有可取之处,成就远远高于唐宋以后史馆集众人之手撰修的史书。邵晋涵从史学的发展演变中批评史家与史著的成就,比单纯从史法角度批评其利弊得失,理论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邵晋涵不仅善于把握史学大势发展脉络,而且对于史学中的各种类例也注重循流溯源,揭示其演变特征。他论述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合并过程,认为“郦道元《水经注》尝引司马彪《州郡志》,疑彪之诸《志》在六朝已有单行之本,故昭独为之注。杜佑《通典》述科举之制,以《后汉书》《续汉志》连类而举,则知以司马《志》附见范《书》,实始于唐人。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宋乾兴初判国子监孙奭始建议校勘合为一书者,考之不审也”①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后汉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4页,第574页。。当然,邵晋涵在这个问题上的具体结论,并不正确②参 阅拙作:《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分合考辨》,载瞿林东主编《文明演进源流的思考——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然而值得肯定的是,邵晋涵考察史学发展演变的意识非常明确。他指出:“司马彪《志》详述制度,较《史》《汉》诸志,为稍变其体。后来《晋》《隋》诸志,实仿其例。”③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后汉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4页,第574页。这对于后人研究不同时代史书纪事内涵的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邵晋涵批评汉唐以来《史》《汉》注疏的发展变化,肯定了司马贞、张守节注释方法的优越。他说:“贞、守节复推广《集解》所未备,而申以辨论。如谓《夏本纪》失载有穷后羿之事,《卫世家》宜考武公受命之年,陈佗五父一人而分为二,阚止、宰我二事而合为一,互引众说,以折衷其是非。视颜师古之注《汉书》专宗班氏者,为一变焉。”④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史记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67页,第567页。与此相反,唐初史馆集众撰修的《隋书》,却失于考证,著录书目混乱。邵晋涵指出:“至《经籍志》编次无法,述经学源流,每多舛误,在十志中为最下。盖唐人重词章而轻经术,其端已见于此,固不能绍刘向、班固之绝业耳。”⑤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隋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3页。通过循流溯源揭示各种史学类例的发展变迁,可以看清其演变的轨迹,正确认识和评价其利弊得失。
邵晋涵在考察史学发展流变的同时,还善于探究史家撰述宗旨和史学义例,揭示出各家学术本质。他指出司马迁撰《史记》,“其义则取诸《公羊春秋》,辨文家、质家之同异,论定人物多寓文与而实不与之意,皆公羊氏之法也。迁尝问《春秋》于董仲舒,仲舒固善公羊之学者;迁能申明其义例,虽未必尽得圣经之传,要可见汉人经学各有师承矣”⑥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史记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67页,第567页。。从史学义例着手考察司马迁的撰述旨趣,有助于解决历代学者对司马迁思想属于儒家而是道家的分歧。邵晋涵批评历代史家与史书的撰述成就,能够辩证灵活地看问题。他批评沈约所撰《宋书》说:“《徐爰传》述当时修史之议,为桓元(玄)等立传。约则谓桓元(玄)、卢循等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谢混等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刘毅、何无忌等志在兴复,情非造宋,并为刊除,归之晋籍。其严于断代为史,申明义例如此!至其诸志之追述前朝,亦犹班固《汉书》增载《地理》,上叙九州;创设《五行》,演明《鸿范》,用以补《史记》之缺,史家之义应尔也。”⑦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宋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6页。他认为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讥其失于断限,是不明修史义例。史书记载历史人物宜以朝代为断限,而典章制度则以通叙其原委为优长。史家编纂史书既要考虑到史书体裁自身应当具备的标准,又要考虑到历代典章制度发展演变往往不限于一朝一代的实际情况,这种认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又如唐初史家修《晋书》删削臧荣绪《晋书》、王隐《晋书》和干宝《晋纪》中记载的历史事实,反而收录小说杂记,乃是“修《晋书》者多浮华之士,好引杂事以资谈柄,而不明于史家义例。”⑧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晋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5页。批评《晋书》滥引小说卮言而遗漏重要事实,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初史家修史不明义例。再如唐代史家令狐德棻撰《周书》,刘知几等人批评此书文辞模仿《尚书》,华而不实。邵晋涵则从史家义例角度作了评价:“夫文质因时,记载从实。良以周代尚文,仿古制言,文章尔雅,载笔者势不能易彼妍辞,改从俚语。至于敌国诋谤,里巷谚谣,削而不书,史之正体,岂得用是为讥议哉?德棻旁征简牍,意在摭实,故《元伟传》后于元氏戚属之事迹湮没者,犹考其名位,连缀附书,深有合于史家阙疑传信之义。《庾信传论》仿《宋书·谢灵运传》之体,推论《六艺》源流,于信独致微词。盖见当世竞宗徐、庾,有意于矫时之弊者,亦可见其不专尚虚辞矣。书虽残缺,而义例之善,有非《北史》所能掩者,岂徒取其文体之工哉!”⑨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周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2页。邵晋涵指出《周书》尚文并非史家有意文饰其辞,而是由于北周朝廷各类文书故意模仿《尚书》文体。史家修史如实记载其文,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尤为重要的是,令狐德棻等人对书法义例推求斟酌,纪事得法,并未专骛虚词雕饰,这才是本书的主要价值。他批评唐代史家修史成就之高下,表彰“唐人重史事,温大雅、令狐德棻、姚思廉、吴兢、徐坚,并善于其职。刘知几复为申明义例。至韦述等排纂成书,当时称其事简记详,为谯周、陈寿之流。其讨论之功,固已勤矣”,以至五代刘昫等人撰修《旧唐书》时,“《旧书》善于相因,唐中叶以前,本于旧史者居多。……寻其条例,庶几能承六朝以来之史法,而讲去其流弊者。……长庆以后,史失其官,叙次无法,而昫等袭其旧文,莫能刊正。帝纪则诗话、书序、婚状、狱词,委悉具书,语多支蔓。列传则多叙官资,曾无事实,或但载宠遇,不具首尾。较韦述等所修旧史,截然高下,不可并论矣”①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旧唐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6页。。邵晋涵还批评李延寿所撰《北史》“以姓为类,分卷无法”,不明史家义例。他之所以“故家子姓,牵连得书,其意似仿《史记》之有《世家》。然史之有《世家》也,世守封土,事尽一朝,故先后相承,词无枝叶。若六朝大族,兴替随人,而朝市变迁,事非一姓,封爵既异,情事迥殊,不得以《史记·世家》为比”。《北史》列传中记载世家大族“但纪云仍,不顾时代”,乃是家传之体,不当施于正史,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至故家大族,则自紊其体,义例之不安,较《南史》为尤甚”②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北史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5页。。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邵晋涵非常注重史家修史义例,进而揭明为史之意,可谓抓住了史学的本质问题。
邵晋涵和乾嘉时期的许多史家一样,非常注重围绕史家撰史品德、史学求真性质、史书修撰原则和历史评价标准诸多方面开展史学批评,形成了“实事求是”理论。
首先,史贵求真,以存信史。邵晋涵对于班固《汉书》删削纬书非常不满,认为和秦始皇焚书灾祸相等。他指出:“纬书之兴,始于周末,盛于元、成。太史公首述其言,京房、李巡递推其说,断无向、歆父子不见纬书之理,亦断无见其书不载其书之理。今《汉志》无之,是亦班固所削也。夫纬书诚多鄙别字,不经之言,然亦有圣人遗训,贯彻三才之理,择而辨之可也,削而去之不可也。夫建武、永平之时,去古未远,纬书盛行,孰为周末所流传,孰为哀、平所增损,当有端绪可寻。尽去其籍,则其书出之早晚,后人何由考证?焚于隋,缺于唐,尽亡于宋,陋儒之弊等于焚书,不得为校书者辞其咎也。”③邵晋涵:《南江文钞》卷8《与章实斋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81页。历史记载如果不能做到有是事而如是书,必然造成史书纪事的错误和遗漏,极大地影响后世对历史的认识和借鉴,看不到历史的真相。邵晋涵认为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过多宣扬佛道虚玄之理,“齐高好用图谶,梁武崇尚释氏,故子显于《高帝纪》卷一引《太乙九宫占》,《祥瑞志》傅会纬书,《高逸传论》推阐禅理。盖牵于时尚,未能厘正”,固然存在缺陷,但记载历史真相“直书无隐,尚不失是非之公”④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南齐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7页。。他能够从大处着眼,肯定了萧书纪事真实的史学价值。李百药撰《北齐书》,卷帙不富,而且与魏收的《魏书》和令狐德棻的《周书》多有重复,然而邵晋涵还是肯定了该书保存历史的成绩。他说“北齐立国本浅,文宣以后,纲纪废弛,兵事俶扰,既不及后魏之整饬疆圉,复不及后周之修明法制,其倚任为国者,鲜始终亮节之士。观百药《儒林》《文苑》传叙,去其已见《魏书》及见《周书》者,传次数人,盖聊以取盈卷帙,固知其不足发挥事业矣。然自神武肇基,承光失国,兴废之迹具焉。考一代之事,宜有专书。”⑤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北齐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1页。如果没有李百药之书,后世就不可能完整地认识北齐一代的历史,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在唐初所修诸史里,邵晋涵认为《隋书》“能以婉辞存直道,尤见秉笔之公,固当称为六代之佳史矣”⑥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隋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3页。,赞誉唐代史家记载隋唐鼎革之际的历史能够委婉地透露历史的真实信息,秉笔直书,心存公道,值得赞誉。对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前人多有批评。邵晋涵进一步指出:“以今考之,则前人所指摘,尚有未尽者。夫史家以网罗放失为事,故曰其轶时时见于他说,又曰整齐旧闻。李延寿《南北史》,于旧史外时有增益,斯其为可贵也。”他和前人对欧阳修评价的不同之处,在于重点着眼于史家修史见识和史书纪事含量,指出《新五代史》的三大缺陷。其一是依据材料苟简,“取材之不富也”;其二是遗漏十国事实,“书法之不审也”;其三是典章制度缺失,“掌故之不备也”⑦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五代史记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8-589页。。上述三方面的缺陷,的确是欧阳修无法辩解的失误。元代史家撰修《辽史》,问题比《新五代史》更严重。邵晋涵认为:“辽之遗事,非竟无可考也。……使当日能博采遗闻,则朝章国故必有可补《实录》所未备者,何至重复琐碎,以取盈卷帙哉!”他同样指出《辽史》的四大缺陷:一是“于国号之更改尚未详也”;二是“于改元之典章多舛漏也”;三是“于官爵、征榷之制,有遗缺也”;四是“于政务多所掩没也”①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12《辽史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91-592页。。上述问题使《辽史》成为正史之中撰修最差的史书,给后人研究辽史造成不便。
其次,反对书法褒贬,力戒驰骋议论。邵晋涵认识到汉、唐、宋、明以来的治学风气存在两大问题,或支离破碎,寻章摘句,或凭恃胸臆,凿空立论,给学术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他指出:“缀学之徒,不见古今大全,而务钩鈲章句,碎义逃难,审副实事,率凿空而无依据;其黠者又一切苟且,徒文具无根源。”②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9《征士汪先生家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00页。这两种学风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到经学、史学、子学方方面面。特别是宋明理学兴起以后,空疏之风更加甚嚣尘上。他说:“自宋以来,说《四书》者较多于它经。故秀水朱氏《经义考》辑为专门。读其说,汗漫幽眇,大致于实事多疏。间有矜其博辨,与前人相诘难者,时或凭臆翻新,出以嚣张之气,识者病之。”③邵晋涵:《南江文钞》卷6《曹寅谷四书摭说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51页,第451页。空言说经的危害,造成经学虚玄渺茫,混乱不堪。经学如此,明清以来的子学同样深受空洞议论的困扰。邵晋涵指出:“近时嗜古者,表彰子书,细心校勘,其意诚善。然或过有偏主,务申其说,几几乎欲引诸子与《六经》相诘难,斯非好奇之过欤!夫子书有蔽短,正更不必为之掩讳,舍短取长,掇其精要,乃可以羽翼夫《六经》。”④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5《周耕厓意林注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33页。他抨击骋奇炫言的学风,倡导实事求是的治学宗旨,称赞曹“寅谷以和粹之识,潜心探索,或汇群说以定折衷,或抒心得以阐奥义,平心言之,不为亿必之说,洵有合于汉人所谓‘实事求是’者”⑤邵晋涵:《南江文钞》卷6《曹寅谷四书摭说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51页,第451页。;汪沆治学“覃思博综,究遗经以达诸史”⑥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6《槐塘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43页。,对经史之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邵晋涵“尝即班《志》阮《录》,与夫郑、马之著录考之,而叹学术之分骛,所由来有渐矣。说经者苦其碎义逃难,不免于淆析钩鈲,继且凿空凭臆,转为曼衍支离,变而加厉。史才代降,杂以糷语卮言,好异翻新,遂多苛论。诗文则互争宗尚,辛甘丹素,各据一偏,龂龂焉而不能自释。是其纷呶参差,迭起迭伏而未有已者,何哉?始则蔽于己私,究则角立门户而已”⑦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7《纪晓岚先生七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69页。。可见这种学风不但在经学和子学中影响极大,而且在史学和文学中同样造成危害,不给予彻底清算,就会给中国古代学术造成灭顶之灾,必须加以纠正和扭转。
邵晋涵认识到宋明一派史家运用书法予夺剪裁史实和脱离史实空洞议论给史学带来的危害,和乾嘉时期著名史家钱大昕、王鸣胜等人一起自觉倡导“实事求是”史学批评学风。他评价司马迁的《史记》说:“余读太史公书,其传公孙成子诸人,多引空言,而不叙实事。然太史公传循吏,详其事于世家,而略于传,所谓言各有攸当也。”⑧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9《浙江布政使孙公家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98页。这表明司马迁没有空洞议论,而是运用不同的历史编纂学技艺,更加形象生动地表述历史,与驰骋议论风马牛不相及。邵晋涵评论《后汉书》,指责范晔创立《独行》、《党锢》、《逸民》三传,实为后世史家多分门类的滥觞。他说:“夫史以纪实,综其人之颠末,是非得失,灼然自见,多立名目奚为乎!名目既分,则士有经纬万端,不名一节者,断难以二字之品题,举其全体;而其人之有隐慝与丛恶者,二字之贬,转不足以蔽其辜。宋人论史者,不量其事之虚实,而轻言褒贬;又不顾其传文之美刺,而争此一二字之名目为升降,展转相遁,出入无凭,执简互争,腐毫莫断,胥范氏阶之厉也。”⑨邵 晋涵:《南江文钞》卷12《后汉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4页。认为设置书法类例,不如直书其事更有价值。他还批评《新唐书》说:“使[欧阳]修、[宋]祁修史时,能溯累代史官相传之法,讨论其是非,决择其轻重,载事务实,而不轻褒贬,立言扶质,而不尚挦扯,何至为后世讥议,谓史法之败坏自《新书》始哉!”⑩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新唐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8页,第587-588页。史家如果把主观立类标准强加于历史事实之上,并据此对历史作出褒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对于吴缜《新唐书纠谬》的是非功过,邵晋涵认为:“自吴缜为《新书纠谬》,学者师其余论,吹毛索疵,莫不以《新书》为诟厉,甚至引幽怪之书、无稽之说,证《新书》为失实,是岂足以服修、祁之心哉!”⑪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新唐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8页,第587-588页。其实他也肯定吴缜的考证成果,所不赞同的是此后研究《新唐书》的人吹毛求疵,变本加厉攻击欧阳修和宋祁的做法,强调学者应该对《新唐书》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邵晋涵不仅反对别人治史驰骋议论,尤其在自己的史学批评中强调求实。他和钱大昕、崔述等同时代的史家一样,主张史学批评必须“稽其年代”和“考其时势”,做到尊重客观历史和尊重前人著作。针对《南史·刘之遴传》记载刘之遴发现古本《汉书》问题,邵晋涵指出:“据之遴云,古本《汉书》称永平十年五月二十日己酉,郎班固上,而今本无上书年月日子。案固自永平受诏修《汉书》,至建初中乃成。又《班昭传》云,八表并《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踵成之。是此书之次第续成,事隔两朝,撰非一手。之遴所见古本既有纪、表、志、传,乃云总于永平中表上,殆不考成书之年月也。”①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汉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2页。通过考证班固《汉书》撰修成书的前后过程和历史时势,证明所谓古本《汉书》乃伪书。又如针对坊间刻本苏过《斜川集》的问题,邵晋涵说:“己丑,予客燕中,闻藏书家有《斜川集》刻本,假而观之,则取刘龙洲诗而易以叔党姓氏者。按叔党卒于靖康,晁以道墓志可证。若龙洲往来诸公,辛稼轩、陆放翁、孙烛湖,皆南渡闻人。后先年代不符,举其目即可辨其真伪!”②邵晋涵:《南江文钞》卷8《书坊本伪斜川集后》,《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90页。同样也是通过考证坊刻本《斜川集》记载内容与苏过生活的年代与历史时势不相符合,证实乃是书贾假托苏过之名,偷梁换柱刻印刘过《龙洲集》而成。邵晋涵的史学批评尊重历史事实,强调客观评价史家和史书,具有鲜明的“实事求是”理论特征。
邵晋涵担任国史馆编修,负有撰修国史责任。清代的“国史馆在东华门内,遴翰林有才望者为史官,辰入酉出,紬金匮石室书,钩稽阁部院故牍,排核年月前后著于篇。”③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1《翰林院侍读学士彭先生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46页。他的史学才能为当时学界普遍承认,“天下士大夫,言经学必推戴,言史学必推邵”④陈寿祺:《左海文集》卷7《南江诗文钞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282页。。邵晋涵不但和经学家戴震齐名,而且本人对经学也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对研究经学的目的认识明确,强调经学经世的价值。他指出:“读《易》者非徒以辨玩为也。汉儒以卦变值日,动有征验,能合于恐惧修省之旨。程《传》言人事,于言动尤加谨焉。原始要终,归于无咎。故欲寡过者,学《易》之本也。”⑤邵晋涵:《南江文钞》卷6《周易辨画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34页。他的认识符合传统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注重经学有益于个人修养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邵晋涵治学不尚空论,敦崇实学,修史之暇,辑佚古人之书,保存文化遗产,为后人所用。他说:“余考南宋诗人,若汐社、月泉、唫社,见于人间仅数篇尔。余从《永乐大典》裒其散见者,而后高耻堂、连百正诸君子,方成专集。乃知古人文章,忠孝精神,固有历久不可湮灭者,要由其名氏纪乎记载,而后后之人始知措意,而访求其书。非然者,既乡党且不复晓其姓字,无论著述矣。”⑥邵晋涵:《南江文钞》卷6《国朝姚江诗存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42页。经过他的辛勤劳动,南宋高斯德的《耻堂存稿》、连文凤的《百正集》得以从《永乐大典》中裒辑排纂,经过四库馆臣校订整理,撰写提要,收入《四库全书》,最终流传世间而未随《永乐大典》一起毁灭。
邵晋涵的学问为时人所重,替人作书序之类的应酬文字很多,但从不一味颂扬吹捧,而是勉以致用之学,或揭示其经世价值。他勉励时人向学说:“科场事偶有得失,不足介怀。足下天资伉爽,敬承庭训,勉为用世之学,岂必较量一时遇合哉!……前书有云:经正则庶民兴,史熟则名臣出。刍荛之言,无以逾此,愿足下勿忘此意也。”⑦邵晋涵:《南江文钞》卷8《与吴衣园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76页。明确指出经史之学具有致用价值,并非仅仅限于博取功名的进身阶梯。他给人作书序说:“余谓先生之文,即治术所见端也。自实学之衰,中无定识,致饰于外观,遂使经术与治术判而为二。至先生复合为一。是则先生之文,亟宜出而为当世之模楷。”⑧邵晋涵:《南江文钞》卷6《姜星六时文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49页。强调文章当有益于天下,促进实学的发展。邵晋涵自作或者代人作的寿序,同样阐明经世致用的价值。他说:“先生少承家学,所交游多瑰儒宿望。条贯史事,辅以经义,期见诸实用。”⑨邵晋涵:《南江文钞》卷7《吴学山先生七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57页。又说:“晋涵尝谓《周官》之法行,则天下鲜无告之穷民。执经而胶滞者不顺,戾经而更张者不当。为之不力,行之不诚,皆足以败法。其究也,以儒为诟厉。先生承贞修之家学,令通经训,试于一乡,遂为通经致用所见端。”①邵晋涵:《南江文钞》卷7《刘余斋先生六十寿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456页。邵晋涵作为乾嘉时期学术界的领袖,在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他在各种场合积极倡导经世致用学风,有助于带动整个学术界的价值观念关注治学经世的价值取向,解决清代中叶面临的清理和总结中国两千多年积累的传统学术文化丰厚遗产的社会问题。
邵晋涵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理论的贡献,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史学经世致用问题的认识。他认为史学能够起到教育世人的目的,即如“前史标列孝义,推原风化之本,用以厚人伦,敦行谊,修德于乡闾,而名显当世。一节之奇,犹足以扶树道教,劝励末俗。载笔者胪列为表,曰事亲尽孝,曰同居敦睦,曰助官赈济。类举姓氏,综核大端,不求其备。若兼数者而并克自致,在古人亦叹为难能。即不自表襮,而潜德卒不可掩。”②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1《诰封中大夫候选道金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51页。史家表彰忠孝节义,彰善瘅恶,树之风声,使后人见贤思齐,见不肖自省,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和社会风尚,起到经世的作用。无论是修史还是注史,纪事征实才能够实用,空疏不实不仅有害于史学发展,而且对社会无用。邵晋涵赞誉李贤注范晔《后汉书》纪传和刘昭注司马彪《续汉书》志,指出:“李贤注参用裴骃、裴松之之体,于音义则省其异同,于事实则去其骈拇,征引之广博,训释之简当,为史注之善者。……刘昭注尤谙悉于累朝掌故,荟萃群说,为之折衷。盖能承六朝诸儒群经义疏之学,而通之于史,以求其实用,亦可见其学之条贯矣。”③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后汉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4页。唐初史家撰修《五代史志》,皆出专家之手,在史馆集体撰修的史书中成就最高。邵晋涵指出:“《五行志》体例与《律历》、《天文志》异,疑不出于淳风。旧本作褚遂良撰者,不为无据。至以隋炀帝之告诫虞世南为言不从之咎,则深有见于人事合天之义,意存龟鉴,非汉儒妄谈灾异者所及,亦可见纯臣之用心矣。”④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隋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83页。史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后人通过历史记载鉴往知来,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吸取前人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样的史学著作能够经世致用,对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价值。相反,没有经世意识的史家和史著,不仅史书质量低劣,而且无法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邵晋涵以唐人重修《晋书》和南北朝以来诸家《晋书》、《晋纪》佚文相互比照,对两者优劣作出批评。他说:“今取诸书所征引者,与晋史参考,有删除而无舛误,可想见当时载笔之慎。”具体说来,新修《晋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删削失当,造成治乱兴衰之故不明:“如《张华传》云,华毁征士冯恢,遂为恢弟紞所谮。《冯紞传》云,疾张华如仇,讽帝言华不可授以重任。两传俱不载冯、张致衅之故。据《御览》引干宝《晋纪》云:‘处士冯恢以为散骑侍郎,张华曰:臣请观之,若不见臣,上也;见而有傲世之容,次也;敬而为宾主者,固俗士也。及华至,恢待之恭,时人少之。’盖紞之怨华,实由于此。晋武之任冯紞而疏张华,有关于治乱之原,而《传》不明言其故,是删节之未当也。”二是不为死节之臣立传,失劝惩之义:“《文选》注引臧荣绪、王隐书,马敦立功孤城,死于非罪,后加赠祭。而《晋书》不为立传,又不附见于周处、孟观等传,岂所以劝立功之臣乎!”三是湮没忠臣事迹,有悖史学教化功能:“又《御览》引王隐《晋书》云:‘武帝欲以郭琦为佐著作郎,问尚书郭彰。彰憎琦不附己,答以不识。上曰:若如卿言,乌丸家儿能事卿,即堪郎矣。及赵王伦篡位,又欲用琦。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能复为今世吏。终于家。’琦盖始终亮节之士也,《晋书》削而不载,又何所以扶植风教乎?”邵晋涵认为产生上述缺陷的原因,就在于修史者“不明于史家义例,岂特嵇康魏臣,不当入晋史;韦忠、王育、刘敏元北仕刘、赵,不当入《忠义传》,如王应麟所讥而已哉!”⑤邵晋涵:《南江文钞》卷12《晋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第1496册,第575页。宋人王应麟所指出的缺陷仅仅是修史体例不当,属于史法范畴,而邵晋涵指出的史家是否明确修史义例,则是有关史学功能的问题,属于史学批评理论的范畴,具有更高的史学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