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斌 曹文星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集中的体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PM2.5颗粒物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凸显,给我国城市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PM2.5与生态文明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开始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并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形势,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1]。可见,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加强和推进PM2.5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必要而可行。本文从PM2.5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阐明二者的相互关系,分析PM2.5视角下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新时期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PM2.5思考,以期能为我国综合治理PM2.5污染问题,构建绿色人居环境提供借鉴与参考。
PM2.5:PM即particulate matter(悬浮颗粒物)的简称,是环境科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以衡量和反映空气污染问题。一般而言,PM值数越高,说明空气污染越严重。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PM问题主要是PM100问题、PM10问题以及PM2.5问题。PM2.5是PM问题的最主要形式,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2],它是人类生活生产行为的产物。城市PM2.5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城市生活生产过程中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焚烧各类垃圾物以及排放大量汽车尾气造成的结果。PM2.5体积小、重量轻、扩散范围大,能够长时间停留在大气中,造成大面积的空气污染,大量的PM2.5存积城市上空还会影响阳光的直射,产生灰霾天气,引发城市交通事故。此外,PM2.5被吸入人体中,还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引发多种疾病,危害人体健康。PM2.5已成为城市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重大隐患。因此,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把PM2.5问题列为了国家标准污染物,并不断加强对PM2.5问题的监测与防治。我国也已于2012年颁布了PM2.5国家标准,规定PM2.5的年标准为0.035毫克/立方米,日标准为0.075毫克/立方米,并开始对城市PM2.5问题进行监测与防治。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结晶,文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生态文明伴随人类社会生存危机的出现而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式与新境界,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4]。城市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是人们应对城市生态危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处理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将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与实践贯穿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积极倡导“文明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观念,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帮助人们树立生态的生产观、生活观、发展观,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城市的全面建设与发展。
1.PM2.5: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考量与新高度。PM2.5是工业生产与人类生活方式不断影响人类生存环境而产生的新概念、新术语,是为了缓解人类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自然、社会生态和谐发展而提出的新规范。当前,我国众多城市PM2.5居高不下,PM2.5引起的城市空气污染与人口死亡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造成的灰霾天气有时已经占到了全年天数的一半以上”[5]。为了缓解城市PM2.5问题,2011年我国开始发布实施《环境空气PM10与PM2.5的测定重量法》,并于2012年颁布了PM2.5国家标准。无疑,PM2.5是我国新时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考量与高度。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始终契合PM2.5的核心价值理念与目标,坚持贯彻国家规定的PM2.5标准,把生态文明建设与PM2.5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
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PM2.5防治的新指向与新契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要求与新情况提出的科学战略。其基本要求是要重塑城市生态发展的科学内涵,重新建构市民主体与城市环境的生态关系,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城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科学口号,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无疑为我国城市PM2.5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向与契机,有助于深入推进PM2.5研究治理工作,加紧解决城市PM2.5颗粒物污染问题,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危机,从而构建“美丽城市”。此外,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与精神境界,培育人们的生态观念与生态行为,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为我国城市PM2.5防治提供有效的思想保障,促进PM2.5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工作步履艰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效果不明显。从PM2.5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生态文明观念淡薄。城市PM2.5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缺乏。长期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根深蒂固,对自然的控制欲望、占有欲望不断膨胀,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不惜一切搞发展”观念普遍存在,城市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此外,在日程生活中,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生态文明的生产观、生活观、价值观缺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行为不足。
2.城市生态文化缺乏。文化决定人的精神境界与道德行为。城市PM2.5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生态文化的缺失,导致人们对自身行为认识与判断不足。当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不少城市对城市文化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把握,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倾向严重,造成城市生态文化发展不足,城市精神缺失现象明显,主要表现为生态知识缺乏、生态观念薄弱、生态行为不足等等,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与生活生产行为无法形成科学的规范与引导。
3.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PM2.5值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城市重工业的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大。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建与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自然环境方面,城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日益加剧,社会环境方面,城市人口激增、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等,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城市污染也逐渐开始由城市向农村蔓延。
4.城市资源浪费严重。城市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使用,不仅加大了城市资源的浪费,更加剧了城市PM2.5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一些自然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依赖性强,并且缺乏科学的使用技术与方法,造成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现象严重,而对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生态资源认识不足,利用率低。
5.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可持续性缺乏。城市PM2.5问题的日益严重,与我国相关的政策法律体制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有重要关系。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政策法律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责任不明确、知识能力匮乏。另外,地方政府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缺乏,不能有效担负起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担;市民主体参与意识薄弱,不能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更需重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把握城市PM2.5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始终,推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城市PM2.5防治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当务之急就是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理念。要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报纸等主流媒介,不断加大PM2.5颗粒物污染的宣传与报道力度,扩大PM2.5知识的普及范围,增加人们对于城市PM2.5污染问题的认识与了解;要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度挖掘和剖析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PM2.5问题,提高对PM2.5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应对策略,引导人们正确规范生活、生产行为,树立正确的生产观、生活观、消费观。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要在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把PM2.5贯穿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展PM2.5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以及实践教育,推动PM2.5知识学习向防治实践的转变,不断提高防治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共治PM2.5污染的社会新格局。
2.构建城市生态文化,塑造城市生态文明。生态文化是城市文明的生态体现,是提高人们生态意识与文明观念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PM2.5问题解决的重要动力。首先,要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传承城市优秀传统。我国城市传统文化中,不乏生态文明的思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大力发展城市“根”文化以及特色街区文化,深度挖掘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活力,激发人们防治PM2.5、建设城市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次,要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文化,塑造城市时代精神。PM2.5问题产生于工业文明,发展于现代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文化,通过推进城市文化事业化、产业化发展,构建体现城市精神的现代生态文化,不断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创新,提高人们应对、处理PM2.5问题的策略,为城市文明的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最后,要树立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目标,打造真正个性化、特色化的生态城市。
3.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城市经济循环发展。当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工业文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GDP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指标”仍然是衡量各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造成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结构失调、经济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增加了城市PM2.5污染防治的难度。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城市经济向生态循环发展的模式转型。循环经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期反思,是以物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以“减量、循环利用、再利用或资源化”为重要原则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促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减少各类垃圾污染物的排放与产生,从而从源头上对城市PM2.5污染进行防治,为PM2.5防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化、生态化,通过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绿色中小企业等途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规模与档次,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生态发展,形成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从而降低能耗,缓解城市PM2.5问题。
4.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改变了我国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为特征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给我国城市的生态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近年来,我国众多城市尤其是东部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PM2.5问题,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新形势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迫在眉睫。首先,要倡导绿色出行观,树立绿色出行方式。通过加快研发城市新兴绿色环保交通工具,建构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网络,鼓励人们更多地使用公交、地铁、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推动出行方式的转变,从而减少PM2.5排放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要倡导文明消费观。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宣传教育,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新消费风尚,摆脱无节制的物质欲望与追求,正确认识、选择、评价消费行为,切实担负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生态建设责任,身体力行城市生态文明理念。最后,要倡导生态资源观,树立科学的资源使用方式。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资源利用原则,加大城市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技术改造,通过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回收利用废物资源等途径,促进城市生态资源的科学循环使用。
5.健全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强PM2.5防治,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要求,涵盖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是对城市传统生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必须有健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作保障。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颁布于1989年,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面对当前的城市高PM2.5数值、多生态环境问题,原有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丰富和完善。法律体系上,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注重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立法,严格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一步规范城市M2.5防治的法律程序,使城市PM2.5防治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立法,要将PM2.5防治纳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定科学的城市PM2.5防治行动规划,缓解城市PM2.5污染问题。政策体系上,要积极加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推动力度,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环境保护检查体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等等,以形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不断推进城市PM2.5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叶治安,张全,李莉.PM2.5:人类健康与城市生态优化的新考量[J].上海城市管理,201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5]颜芬.综述城市大气中PM2.5的污染[J].广东科技,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