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菊娥 倪 蓉
基于认知参照点的语篇主题连贯性分析
周菊娥 倪 蓉
主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内容之一。在篇章研究中少不了对主题的分析。本文尝试基于学者在篇章中对主题的界定入手,并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对语篇中主题的连贯性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从认知角度来说,语篇的连贯多数是作者心智上的连贯,而这种心智上的接触主要是通过主题作为认知参照点的作用来实现的,这种对连贯性的认识也为写作提供了认知新视角。
主题认知 参照点 语篇 连贯 分析
在韩礼德的理论分析框架中,一个句子的主题性主位只有一个,即表达概念意义的成分;同时,陈述句中任何表示过程的参与者 (人或事物等),伴随状况(时间、地点、方式等)的概念成分都可以成为句子的主题性主位。基于这样的分析,许余龙指出了两点修正:第一,只有过程的参与者才能成为主题性主位或主题,而并非所有表达概念意义的成分都可以成为主题性主位。第二,主位中的概念主位像篇章或人际部分主位部分一样,也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成分。在这里,句子的概念主位就包含了伴随状况和主题两部分。因此,按照韩礼德之前对主题性主位的定义,在句子 “On the other hand,maybe on a weekday,it would be less crowded”中的主题,就是“on a weekday”,因为它是第一个出现的概念性主位;而根据许余龙修正的描述,这里的“on a weekday”被处理为伴随状况,而真正的主题是后面的“it”。前者只提供了动作过程中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伴随状况,是句子的次要成分。相比而言,我们发现修正后的主题性主位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也便于在篇章中很好地定位句子的主题。此方法为语篇中主题的多维度分析提供了途径。本文也正是基于修正后的主题性主位在篇章中的确认为分析前提。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语言的外在体现可以从人的基本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式中得到解读,这些认知模式是人类共有的普遍心理基础。所谓认知模型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王寅,2001),认知参照点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模式。Langacher(1991)曾用一个星空的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认知参照点现象:
世界可被想象为有着不同特征的无数事物。这些事物对于一个特定的观察者而言,其凸显程度有很大差异,就如夜晚的星空,有些星星对于观察者来说十分明显,而有些却只有经过努力寻找才能发现。凸显的事物可以作为寻找目的的参照点:如果观察者知道某一非凸显物在凸显物附近,他可将注意力投向凸显物,然后再在其附近寻找,从而找到那个非凸显物。
图一 认知参照点模型(CPRM)
如上图所示:C代表认知主体,R为参照点,而T为主体利用认知参照点与其建立心理接触的实体。D为一个抽象实体。认知领地,即是由通过某一特定参照点可以直接达到的一系列概念范围或是实体或是潜在目标。此处虚线表示认知主体到达目标的认知心理途径。
我们可以从语言表达中找到认知参照点现象。例如:
a.Do you see that boat out there in the lake? There’s a bird in the water right next to it.(Langacker,2007)
(你看到湖上那船了吗?有只鸟就在它旁边的水面上呢。)
b.Do you remember the surgeon we met at your sister’s party?His wife just had twins.(Langacker,2007)
(你记得我们在你妹妹聚会上遇见的那个外科医生吗?他妻子生了对双胞胎呢。)
此处 a中的 boat给 bird提供了一个视觉参照点,与bird相比,体积较大的boat更容易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注意,再以boat为参照点,很容易找到要表达的目标实体即bird,这是感知层面的参照点现象。当然认知参照点还可以用于抽象的、非感知关系中。b中说话者要表达的目标是生了双胞胎的女人,但由于听话人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所以说话者选取外科医生作为参照点来为目标提供认知途径,这样,听话人就明白是在聚会上遇到的那个外科医生的妻子生了双胞胎。这里不再涉及视觉感知,而是心理,认知层面上的参照点现象(李福印,2008)。
Langacher(2007)认为话题结构也是一种认知参照点现象,该参照点关系中话题(通常是某实体)作为认知参照点为目标提供认知途径,此时目标多为从句或命题。沈从禾、王寅(2005)在讨论认知参照点与论题统领性时也指出,一般来说,发讯者在讲话时往往先基于一个主观视角确定论述范围D,然后选定一个出发点作为叙述的参照点 R并分头加以论述,这样就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即围绕一个 R可有多个 T。同时,在语篇建构的过程中,论题起到了统领性作用。然而,语篇的建构与连贯的方式纷繁复杂,上图的CRP似乎不能对所有的语篇进行合理解释,因此,王寅(2011)在Langacher提出的经典CRP模型基础之上又做了一些修补和完善。
此图为修改后的认知参照点模型。同时,他总结出了七种语篇建构的方式:(1)中心辐射型R-T联结:基于同一个参照点R可引出若干个T,如图中基于同一个R,激活出若干个T,以辐射性方式向周围展开。(2)套叠连锁型R-T-t联结:由一个参照点引出一个T,然后再以其为参照点引出t,如此反复链接下去。(3)T=D联结型:通过一个参照点R引出的可为整个语义域D,即一个R可激活出整个D,在图中用带箭头虚线m表示。(4)D-T多样型:当整个D被激活之后,它就能作为一个域参照,其中所含任何成分都可被激活出来,图中带箭头的虚线n即为此意。(5)多点参照型:同一个T或t不一定仅依据一个参照点,可能由多个参照点共同作用来决定同一个T。(6)我他参照型:以我为中心,可将R分为他物参照与自我参照。从图一可见,C处于认知域D之外,即C以其自身之外的一个物体或人来作为参照点,这是他物参照。而自我参照是指身临其境,以我为观察点形成的参照体系,可将图中的C与R合一。(7)多重交叉型:作者在行文组篇时不一定仅循上述某一参照点模型,可能是多种模型交叉运用,且可有多种交叉变化形式。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尝试在认知参照点的理论框架下对语篇进行尝试性的连贯性分析。以下是从新概念第四册中随机选取的一篇文章作为分析语料:伽利略的复生。
分析步骤简述如下:首先是基于上文所论述的关于对篇章中句子主题的识别的标准为基础,并以粗体在文章中标示出来。其次,以段中句子的主题为引线分析各段以及段与段之间的连贯性。文中以黑体标出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句子的主题,多数情况下它起到认知参照点的作用,并通过它激起作者视角中的语义域,从而使之与他物产生心智接触,语篇的连贯性也就能得以体现。
In his own lifetimeGalileowas the center of violent controversy;butthe scientific dusthas long since settled,and todaywecan see even his famous clash with the Inquisition in something like its proper perspective.But,in contrast,it is only in modern times thatGalileohas become a problem child for historians of science.
The old view of Galileowas delightfully uncomplicated.Hewas,above all,a man who experimented:who despised the prejudices and book learning of the Aristotelians,who put his questions to nature instead of to the ancients,and who drew his conclusions fearlessly.Hehad been the first to turn a telescope to the sky,and hehad seen there evidence enough to overthrow Aristotle and Ptolemy together.Hewas the man who climbed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and dropped various weights from the top,who rolled balls down inclined planes,and then generalized the results of his many experiments into the famous law of free fall.
Buta closer study of the evidence,supported by a deeper sense of the period,and particularly by a new consciousness of the philosophical undercurrents i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has profoundly modified this view of Galileo.Today,althoughthe old Galileolives on in many popular writings,among historians of science a new and more sophisticated picture has emerged.At the same timeour sympathy for Galileo’s opponentshas grown somewhat.His telescopic observationsare justly immortal;theyaroused great interest at the time,theyhad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sequences,andtheyprovided a strik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potentialities hidden in instruments and apparatus.But canweblame those who looked and failed to see what Galileo saw,if we remember that to use a telescope at the limit of its powers calls for long experience and intimate familiarity with one’s instrument?Wasthe philosopherwho refused to look through Galileo’s telescope more culpable than those who alleged that the spiral nebulae observed with Lord Rosse’s great telescope in the eighteen-forties were scratches left by the grinder?Wecan perhaps forgive those who said the moons of Jupiter were produced by Galileo’s spy-glass if we recall that in his day,as for centuries before,curved glasswas the popular contrivance for producing not truth but illusion,untruth;and ifa single curved glasswould distort nature, how much morewould a pair of them? (L.G.Alexander,何其莘,2006)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从自己的视角出发,以主题“Galileo”为认知参照点。“Galileo”本身为作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语义域,而第一句中的述题可理解为是“Galileo”的一个命题,同时也是语义域中作者想要寻找的一个目标 (Target)。第二个分句中的主题“the scientific dust”可以视为由目标(Target)引申出来的t,即王寅所论述的套叠连锁型R-T-t联结。第三句,作者将视角转换为我他参照型,这里以“we”体现,即以我为视角同时也以我为参照点来进一步说明由t引申的语义内容。而接下来的句子的主题又锁定为“Galileo”,后面的述题也是由t引申的语义内容,成为作者描述的一个命题。接着,第二段的第一句中的主题“The old view of Galileo”则是由“Galileo”激起的关联,这里重点落到了“view”上,同时也为述题表述的命题提供认知参照点。而此段中其他句子的主题都是以“He”体现,各述题(这里以多个T的形式体现)以其为中心扩散开来,即中心辐射型R-T联结,从而使其产生连贯。接着第三段开头的 “a closer study of the evidence”可以理解为由第二段中主题结构,即主题述题所提供的语义内容引申的总结性主题,并为其命题提供认知参照。 而接下来的主题 “the old Galileo”,“our sympathy for Galileo’s opponents”,“His telescopic observations”都是可以理解为由“Galileo”激起的语义域中的T,此处,它们转化成新的认知参照点,而“Galileo”渐出参照的作用,但其为以上参照点的选择提供了心智接触,从而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由此接续的三个主题“they”与“His telescopic observations”的语义等同,作者以其为中心参照点,以中心辐射型R-T联结方式连接陈述多个命题。随后主题的视角转换成我他参照型,以我为视角也以我为参照点,这里也以“we”体现,而其后述题中的 those也与前面提及的 “Galileo’s opponents” 相关。 后面的“philosopher”作为认知参照点与前面提到的“Galileo’s opponents”发生心智接触,同理,“curved glass”,“a single curved glass”,“how much more”可以理解是由“Galileo”激起的语义域而产生的新的认知参照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从认知角度来说,语篇的连贯多数是作者心智上的连贯,而这种心智上的接触主要是通过主题作为认知参照点的作用来实现的。句子中的一个主题会激起作者相关的语义域即D,而相关命题可被视作T,也就是作者要寻找的目标。由一个主题激起的相关T可以被凸显成为新的参照点,原来的参照点渐渐失去参照作用,但为新的参照点提供心智接触,这也体现了认知参照点的动态性。
本文主要是在认知参照点的理论框架下,并基于以前学者对主题、语篇句子主题识别的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语篇中的连贯做了尝试性的分析。笔者认为,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它可以解释为什么篇章会存在多种呈现方式,那一定是人们的视角与心智接触的不同。另一方面,它也可为学生,尤其是他们二语写作中出现的思路问题提供一种解决途径。然而从这个理论本身到可实际操作再到学生可以学会加以运用这个过程我们还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有待学者专家们对此理论做进一步的应用性研究。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L.G.Alexander,何其莘.New Concept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Langacker,Ronald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Vol.II[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Langacker,Ronald W.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Grammar By Ronald Langacker,2007.
[5]Gao Yuan and Li Fuyin (ed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沈从禾.认知参照点模型及其语言体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J].中国外语,2005 (5).
[10]王寅.修补的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建构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1]许余龙.汉英篇章中句子主题的识别[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6).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