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53017) 宋洪位
2013年是我走上讲台的第七年,迎来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三届学生。或许是应了那“七年之痒”的魔咒,当我再次拿起那翻了无数遍的教材时,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教学激情。或许每个岗位都会有它的职业疲惫期,所以我决定从这一届开始,我要改变教学风格,重拾教学激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识到课堂教学只有打破封闭,对学生增加开放程度,才能保持其青春活力,永不枯燥,永不衰败。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导学案右下角增加了一个小模块——留言板,向学生征集关于本节课存在的疑惑,就算是“开渠引水”吧!
在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第一次留言,整理摘录如下:
1.老龄化国家有什么利与弊?
2.印度的人口何时可超过中国?
3.地球上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男女比例怎样?哪个国家出生率最高?
4.中国没有计划生育会怎样?
5.中国完全处于现代型会在什么时候?那时中国人口情况会如何?
6.为什么非洲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7.中国什么时候取消计划生育,发放超生补贴?
8.印度采用什么政策来抑制人口增长?
9.印度为什么控制不住人口增长?
10.世界上移民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
1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有什么区别?
12.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
13.中国的人口会不会超过环境人口容量(16亿)?为什么?
14.在对待世界人口增长的问题上,老师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
15.中国为实现最适人口(人口合理容量),有没有什么向外移民政策?
因为是刚刚开始,所以学生们还是有一点拘束,所有的问题还都是针对教材内容,不敢偏离太多,学生不相信老师会允许他们在这里“胡思乱想”。在我多次鼓励鼓动下,学生们终于放开手脚,摆脱束缚,渐渐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2013年5月8日,学校组织优质课评比,恰好是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五周年的间隙,我决定借机给学生普及一下地震的知识,所以把比赛课题定为“地震离我们有多远”。当然也会有征集留言的环节,这一次课真正让我领略到了学生们的奇思妙想。
1.促使地震发生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可否通过技术手段转移或收集地震能量,从而规避地震?
2.有没有科学家能复原张衡的地动仪,再加以改造,以实现准确的预报预测?
3.在飞机上能不能感受到地震?
4.难道地震只为我们带来灾难,没有一点好处吗?
5.日本是如何应对地震灾害的?我们和他们差距在哪里?
6.中国地震带图是怎样绘制的,为什么?
7.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动物异常行为等),准不准?可不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
就在我与同学们分享这些奇思妙想的时候,我逐渐找回了自己的教学激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问题意识,课堂渐渐具备了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