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明和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梧州543002)
论地方高校学报的组稿倾向与影响力提升路径
蓝明和
(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梧州543002)
地方院校办学时间不长,缺乏办学经验,多数模仿985大学模式,经过几年运作,终于发现要迎头赶上985大学不易,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这些院校学报也应紧随学校定位,跟上教学科研为地方服务的主旋律,这也是提升学报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实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学报定位;组稿倾向;学术影响力提升
地方院校是后发展的普及型院校,因为是后来者,所以模仿985大学的办学模式,自身没有经验照搬别人模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跟得上,但盲目照搬的过程最容易被淘汰,所以必须走有自已特色的路,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这类院校的学报也应该体现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的性质。笔者以为地方院校培养人才定位不准是制约学报质量提升的根本性原因,本文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实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学报的组稿倾向与学术影响力提升的路径。
近年新闻出版界有人提出学报要改革,原因是学报繁多,“一校一刊”,“千刊一面”[1]有不少文章是低水平的重复,学报要提升学术影响力,要提高学术价值,要走向市场。笔者对这一看法不敢苟同,学报走向市场只能起到抢占稿源,淘汰低劣稿等作用。从宏观来看起不到开拓稿源,鼓励、支持高校老师开展科研活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学报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都是忠诚记述教学科研活动的,其改革与出路必须与教学科研发展同步,没有任何理由与本校的教学科研活动相剥离。从目前来看,地方院校一定要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路子,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开门办学,把教学科研的实践活动延伸到校外(由近及远)的企事业、生源地、中小学和各行政辖区去。学报也不能关门办刊,应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要把这些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经验及理论总结传播出去。这将极大地丰富稿源,提高学术影响力,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再者,高校为地方服务,就必然存在地方性、产业倾向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稿件如能反映到这个层面,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低层次的重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性。具体的组稿倾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面向企业
企业是经济运行的载体,也是学生的实践路径,按实用型人才培养原则,毕业后其也将是主要的就业方向。企业一般在创业时期会有其核心技术,但后续科研力量一般不足,高校正好具有这种能力。大学与企业的结合是最佳的组合,能够达到合作利益的最大化,且也具有特色。比如梧州松脂厂,原来就是东南亚独有的、规模最大的松脂厂;又如梧州的人造宝石,也是世界著名的,独一无二的;围绕它们深入研究得出的科研成果(论文)与其他高校必无重复性。再如梧州制药,仅生产文号就有300多个,其中血栓通是近10年来的拳头产品,既批量大又紧销。为做大做强制药业,有科研能力的高校理所当然要去研究其发展规律。作为地方高校也应该为这些地方支柱性产业培养人才,学生也应该拓开实践渠道,为就业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作为学报则应跟踪学校与企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关注其成果,并利用学报传播出去,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1.2 面向社会
社会是个大熔炉,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积淀都蕴涵其中。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积淀的因素使得这一地域经济繁荣、文化倡盛、社会稳定。社会包括林林总总的各个方面,这其间有许多领域(角度)是已知的,也有许多领域(角度)是未知的,实践的课堂要比校内的课堂大得多,有益得多。之所以讲有益得多,是各种知识、规律正在起到社会正常运行的作用,直接调控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多元性、历史性、发展性又能满足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而校内的教学科研活动又是解决未来的角度和问题的,也备受局限。校内的实践教学多半属模拟的实践,很多年轻教师本身就是从校门到校门,本身缺乏实践的检验,所以实习课也有点象纸上谈兵。社会上则有很多有识之士、成功之士,这些人士的成就与学识足可以令学生们折服并可以担当得起学生们的实践指导老师。但社会与高校还有一道墙,一扇门所隔开,这道分隔就是高校认可的专家与社会上认可的专家存在标准差异,比如高校职评没有经济系列,高校只认可经济系的教授不认可高级经济师,高级经济师是以业绩来评定的,而教授是靠发表论文(科研成果)获取的,属于完全不相同的评定标准。又如中文系教师是靠发表论文来评教授职称的。学中文的学生一定要能写点东西,这是就业的一般要求,也是扎实的实践。因此,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个与社会沟通,获得社会认同的关键性问题,学校应主动融通。作为学报也要跟上社会的节拍,跟踪社会科研活动,开门办刊,并为地方性研究开辟栏目,为地方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1.3 面向中小学
地方学院的学生相当一部份来自于本地的中小学,本地的中小学才是主要生源地,将来的中学毕业生要读大学,从现在开始就要让学生们知道距自己不远就有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将为他们自己服务。作为中小学老师更应该对地方性高校有所了解,通过他们承传给一届又一届的中小学毕业生,这些中小学老师自身也在探索小教、中教的行为规律,他们也在提升自己,张扬自我,因此地方高校学报也应该视他们为教学活动(基础)的延伸链,关注他们,培养他们的成长,宣传他们的成果,特别是本院校设有教师教育系的,更应高度重视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从而加深大中小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大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在本地中小学中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1.4 重视本校教学科研活动
学报的功能主要就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服务,这是初衷,不管以后怎么变更,学报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都不会变,但在调整教学定位之后学报会随之改变,体现在来稿质量的提升。所有用稿必须体现“实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视角,强调言之有物,反对雷同化,千篇一律,学报要给作者一个明确的风向标:本校教师要上稿,就要多参与实践,扩大科研视角,加大科研力度,努力写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论文。
地方高校学报要提高学术影响力,一方面要注意定位,另一方面取决于编辑的执行力。第一个问题如前所述,第二个问题关乎两个角度。从广义来说,除了高校定位,还有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编委、审稿专家都起到宏观定调的作用。从狭义来说,就是编辑部及编辑人员的素质与执行力的高低。
2.1 学报是高校的一张名片,必须调动全校之力办学报
学报是高校的一张名片,它通过传播对外交流,因此办学报不是几个编辑的事,编辑只是学校科研成果传播的执行者。之所以说是高校名片,是因为“它忠实、客观地记录了大学的学术发展轨迹,向后人展现了发展的面貌,这一历史的记载是弥足珍贵的”[2]。而校史是靠师生共同打造的。另外,全校绝大多数老师在本学报发表过论文。这些论文组成学报的整体形象,一期接一期连篇累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调动全校之力办刊,一是指主要领导要认识到位,要了解情况,知道编辑部的困难与问题,要给出政策,协调关系等。二是要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学报是老师之间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一期有你的论文,下一期有他的论文,一期办得好,一期办得不好,都起到相生相克的作用,都关系到学报乃至全校的整体荣誉,所以当下不管你有否文章发表都应关注学报。三是全体学生要关心。学生要了解学校,了解老师,学报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学生还要写毕业论文,所以关心本校学报意义十分重大。只有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报才有可能达到质与量的提升。
2.2 走近同行,接触名刊,借他山之石攻玉
地方院校一般都是新建院校,在育人方面定位不准,经验不足,其学报也同样存在一个起步探索问题,摸石头过河需要时间,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要当学生走出去,接近名校名刊,向行家取经。接触名校名刊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距离,就会有一个学的方向与赶超的尺度,走出去主要是向同类院校学报编辑学习,也可以用请进来的办法接触更高层面的名校名刊。比如梧州学院2012年12月请了《广西社会科学》来校传经送宝,《广西社会科学》梁培林总编说:“在你们看来,这是一个好的成果,但作为我们编辑来说,未必会认为是一篇好稿,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切入视角。”这话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体现了一个资深编辑30年来坚持不懈的历炼之功,实属厚积薄发,听了令人耳目一新,境界洞开。《广西社会科学》的另一编辑说“用5分钟选一篇稿就行了”。他主要是看“题名”、“摘要”、“关键词”、“结语”、“参考文献”等部位。这些部位带有标致性、概括性,也是读者在选读文章时的阅读点,初步感到有点意思才会细致地读下去。可见经验之谈受益匪浅。地方院校学报在稿件遴选时也应学会先入为主的选稿方法,在文字加工时也要特别重视这些部位的改动与提升,以便吸引读者。
2.3 突出组稿计划,确立用稿的质量目标
目前地方院校学报的质量一般不太高,主要是定位问题,另一方面是来稿数量也不踊跃,编辑部若是过于强调好稿,就有可能出现等稿等编。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有组稿计划,体现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组稿计划,就等于没有质量计划,没有质量等级可言,所以质量下降往往是从放松做计划开始的,或是从有计划而执行力不强开始的。要提升学报品位,提高学报影响力,就必须从抓组稿计划开始,从执行计划慢慢提升质量,主动出击,弥后形成定格。
2.4 做好遴选初稿工作,不能依赖专家定稿,不能依赖不端系统检测
在正常情况下来稿还是具有一定数量的,而且每期学报的用稿也不多,那就存在一个遴选来稿的问题,即在林林总总的稿堆里选稿,是否能够选取好稿完全取决于编辑的一双慧眼,这不是一种搏采、中奖,而是在一种实实在在的认知境界下的甄别,这种甄别将获得好稿,并大幅度地减少编辑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尽管学报有“三审三校”制度,决定用稿在于专家,但制度可以挂在墙上,可以挂在嘴上,而要体现在编辑操作上却没那么容易。首先,专家也许有时间也许没有时间,也许短时间内能审完,也许要较长时间才能审完,还有可能要反复修改反复审,更为重要的是,专家是被动应召的,不请不来,起不到积极主导的作用,来了也不一定尽意。总之,编辑部选稿,专家审稿的主动权都在编辑人员手上,而不是在专家手上,编排要快要好,还是要取决于编辑人员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另外,不端检测系统需要运用,但不能让不端检测系统作主。编辑最需要的是创新的视角、独特的视角、而不是认可近似值,或是雷同的东西。因此从编辑部的运作来说,编辑也是专家,责任编辑才是责任第一人,也是第一读者。审稿专家不参加遴选原稿,不是从头至尾参与编辑全过程的,不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是起辅助作用。
2.5 坚持编辑自觉,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杂家
编辑跟其他工作一样,要有积极性,自觉性,而不是有稿就编,编辑更要有功底。编辑是一项“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实在活儿,要想编辑出一篇精品论文,不能机械地执行编辑规范,而是要发挥编辑专业的能动性[3]。学报编辑部一般人手少,两三个,至多四五个,干起活来总是感到人手不足。另外是学科多稿子杂,有些专一的编辑驾驭起来颇感吃力,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就是要配备“一专多能的杂家”[4]最好还是一专多能的大家,或者是通过在岗培训达成多面手的人才。编辑要看懂别人的文章,要提出针对性的意见,要改动别人的文字,要与专家沟通,要与作者沟通,客观上就要求自己成为行家里手,甚至要比来稿作者更高出一筹才能作出甄别,才能对作品有改动提升之可能,因此每一个编辑必须都是多面手,最好是复合型的和多有建树的专家型人才。编辑自我努力应把握如下几个方向。
2.5.1 一是要坚持阅读。编辑人员要有贪婪的阅读习惯,要博览群刊,不断看别校的学报,才能提高自己的甄别水平,提高自己的认知境界。通过监控其他学报找出自己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并主动跟上学报界的发展形势。
2.5.2 二是要提高甄别能力。有甄别能力的人能识别好稿,能够知微见著抓到有发展前景尚未成熟的初稿,也熟悉该从哪里着手修改稿子。
2.5.3 三是具有提升能力。来稿一般并不完整,许多稿还是要通过深挖加工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因此,编辑就必须要潜心研究稿子,一篇稿子在手,差的要坚决陶汰;可用可不用的稿,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好的稿子更要出彩,更要有视角冲击力和学术价值。总之,每一篇稿子都要融入编辑的劳动,编辑的才智,都应有所提升。
2.5.4 四是要有文字驾驭能力。学报的文字经过编辑要求达到简约、通顺、循序、流畅、升华的境界。题名、摘要、关键词部位用字用词更要准确,特别是题名更应力求做到“一字多不得,一字少不得,一字改不得”的至高境界。
2.5.5 五是要有沟通能力。一是与作者沟通,首先要读懂来稿,肯定来稿的闪光点与不足[5],对有潜质的稿子要鼓励作者做修改工作,编辑一般不要代替作者修改,代替作者修改不利于作者的进步与成长,也不利于建立编者与作者之间的良好关系,通过作者的不断修改也让作者了解学报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二是与专家与沟通,专家是编辑部的后盾力量,但要体现专家效用的最大化,还是要取决于编辑与专家的沟通程度,比如尊重专家、了解专家、维护专家的名誉与利益、平衡专家之间的关系、发动专家关心学报,为学报撰稿或推荐好稿等。
要提高地方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除了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之外,还要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组稿,到社会去、到企业去、到中小学去、到生源地去,扩大学生的实践范畴和教师的科研范畴,编辑更要自觉地提升执行力。
[1]王兴全.转企?还是改制?高校学报改革之路的再思考[EB/OL].2012-09-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74ec101017b17. html.
[2]杨继成.地方高校学报职能定位及可持续发展路径[J].衡水学院学报,2012(2):123-125.
[3]岳建华等.医学论文题名与表题的合理加工[J].编辑学报,2012(3):238-239.
[4]韩健,张鲸惊,黄河清.尊重作者慧眼识珠—谈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和谐关系的构建[J].编辑学报,2012(5):493-495.
[5]马艳霞等.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对论文退修的处理方法与技巧[J].编辑学报,2012(3):228-229.
G237.9
A
1673-8535(2013)03-0093-05
蓝明和(1954-),男,广西藤县人,梧州学院学报编辑,高级经济师,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期刊编辑、文学写作。
(责任编辑:覃华巧)
20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