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波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沉默在人际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沉默的研究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沉默这一语言之外的非语言现象的重视,掌握和有效利用沉默,可以推动人际交流。在不同的文化中,沉默传递着不同的内容。沉默是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语言相互补充,并具有多种交际功能。对中国人来说,沉默在交际中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不同而引起的误解可能会导致双方的疏离、对峙或冲突。中国人的沉默能否被生活在西方文化下的人所认可、理解和接纳,这个问题值得探索。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国内外学者对沉默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
Jaworski[1]95将沉默定义为“位于临界位置的言语形式”(the least verbal aspect),与诸如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言语交际形式有本质区别。Hu & Fel l-Eisenkraft[2]( 2003) 通过课堂观摩, 总结出美籍华裔学生沉默行为产生的四个原因, 即害羞;害怕回答不正确;不熟悉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对用英语表达不自信等。范志燕[3]25认为“沉默是一种文化现象, 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对沉默的态度和解释是不同的”;刘骏[4]393-401等通过对 3 位留美中国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揭示出他们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既包括语言交际中着实需要的沉默,也包括文化内涵中深藏的克制性的沉默。顾永嘉[5]296将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归因于集体主义文化影响下的面子观,即个体的面子的保持或丢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为怕讲错话会在周围同学面前丢面子,为了不丢脸,为了保全面子,沉默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谢元华[6]认为学生课堂沉默是因为受中国传统思想中尊师重教和提倡谦虚的理念的影响,教师的权威不可挑战,谦虚是一种美德,因而学生就会选择少说或沉默。
可以看出,对于有关沉默的定义及其归因,国内外学者之间均有差异。因文化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对于沉默的归因,没有统一看法。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沉默的研究,作者将从认知、情感和动机三个方面对沉默现象进行探讨。
离开文化背景来谈沉默中的认知、情感与动机就像是在谈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必须将文化因素考虑进来。
认知指的是不同的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下获取不同的信息并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我”与世界[7]。环境不同,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同。不同文化圈的人对人们获取信息手段的认同感也具有文化差异性。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Hall 曾提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在高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存在在语境而非言语中,人们通过已有知识来解读和获取存在在言语之外的信息;在低语境文化中,大量信息存在在言语中,只有部分信息存于语境。“大部分的欧美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属于高语境文化”[8]159。希腊罗马文化对欧美文化有很多影响。它们重视言谈和论战。而大部分亚洲国家长期受儒道佛学说影响。儒家代表孔子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对能言善辩者予以批判和贬低;禅宗教义也主张冥想和沉思。“日本人珍视和谐一致,他们试图通过一种微妙的,几乎是直觉的相互理解过程来取得这种和谐,…他们绝不相信言词,认为言词往往只能说明表象而无法表达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内心感情”[9]143-144。
贾玉新认为中国人倾向于将一事物切分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两个部分,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西方人则倾向把一事物分成主体和客体,二者的关系是完全对立的,而非相互依存、相互弥补[10]。在高语境文化中,环境通常被认为是固定了的,人需要调整自身来适应环境以追求人与环境的融合。为了顾全大局和“以和为贵”,个体在很多情境下都选择了保持“沉默”;在低语境文化中,环境通常被认为是可变的,而人的内部特质是固定了的,他们更重视人对环境的操控,主张通过改造客观环境来满足人的需要,因而提倡个体潜能的发挥和个人声音的表达。
认知更多反映的是人的知识能力,而情感反映的是人的适应功能。心理学中,情感是一整套预先设定好的自动维持和自动调节的内部过程。文化在人的情感体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在低语境文化中,观点要编译成语言才有意义,沉默经常被视为是交际的缺失,交流的中断。但是,沉默并非毫无意义。当听者用沉默的方式回答发话人提问时,这种沉默便是一种回答。通常情况下,低语境文化将沉默看做是交际出了问题,交际过程出现了不和谐。虽然西方语言中也有“speaking is silver; being silent is gold”(能言是银,沉默是金)的说法,但是若是要在言语和沉默做一个选择的话,他们倾向于选择言语而不是沉默。作者在肇庆学院工作期间,曾对来自美国的几名留学生做过试探性的提问,结果他们的回答证实了上述说法。“西方人更希望对方做出直接的语言应答,因为沉默让他们感到不受重视,甚至受到了蔑视和侮辱。西方人期望对方进行‘话轮转接’。除了语言手段以外,也可以用目光、点头和表情(微笑、困惑、惊奇、愤怒等)非语言手段来实现”[11]。在他们看来,交际中的沉默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容易引起误会,为消除误会,沉默必须得到必要的解释。而对沉默的解释远不如用语言解释来的高效快捷。沉默不符合低语境文化中强调的精确和明晰这一基本原则。正因为如此,低语境文化的人对沉默极不舒服,因而他们倾向于用语言手段来弥补因沉默而造成的语言空白。
在高语境文化中,对沉默的认识是不同的。当在对话中,如果一方保持沉默,沉默在这里传递的是一种信息。沉默可能表示信息的接受者没有听明白,也许是在用沉默生闷气,也可能是需要时间对交际内容进行考虑或者是显得比较尴尬而沉默。对沉默的具体解读,就需要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把握了解。看下面的例子:
洪湖窥视着姑娘的眼睛,胆怯地说:
“你,……爱洪湖吗?”
桐花立刻听出了话里的双关含义,睁着妩媚的大眼睛,稍带戏谑地望着小伙子,没有回答。
——(贺兴桐、于力《洪湖恋》)
洪湖和桐花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运用了语言手段,同时也运用了沉默等其他非语言手段。在与洪湖的对话中,桐花使用了体态语和沉默。洪湖传递了他对桐花的爱慕之情。桐花领悟了,用眼神和尽在不言中的沉默给了小伙子一个正面的回答。在这里语言手段和沉默的有效结合,做到了恰到好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和情感。
动机问题涉及为什么人在特定背景下开始、停止或继续某些行为的内容。文化背景不同,对此问题的回答也不同。Iyengar & Lepper曾在来自不同文化群体包括央格鲁美国儿童和华裔美国儿童中做过一次内驱动机和选择之间的相关性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央格鲁美国儿童在自己做选择时表现出很强的动机,而权威人物或同伴为他们做选择是则表现出弱的动机。相反,华裔美国儿童在权威人物或同伴为他们做选择是则表现出强的动机,自己做选择时则是表现出弱的动机[12]。比如,中国人在追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都很注重孝顺和忍让。孝指的是对长辈的尊重,就是我们所说的孝顺,只有“顺”才能达到“孝”,否则便是不孝。而忍的表现之一无不是通过沉默来实现的。同样,在日语词汇里,也有“親に孝行”这样的词汇。当儿子与父亲在问题的某一点上发生分歧时,儿子可能更愿意保持沉默,沉默在这里便是孝的表现,而继续争执下去便是不孝了。在中国,“沉默是金”已经家喻户晓的名言警句。现实生活中,沉默是经常被看做是明哲保身、在争议面前不选边站的做人智慧。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中国官方媒体报道一则有关钓鱼岛问题时采用的标题[13]《日本外相欧洲“游说之旅”尴尬收场 法英德“默契”上演“沉默是金”》。很显然,法英德用“沉默是金”的方式来待遇日本外相,这种做法受到中国官方媒体的肯定和赞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一步的开放,人们对“沉默是金”的看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日本人,沉默是一种美德。沉默隐含着‘无声胜有声’的丰富的交流。对于美国人而言,交际中出现沉默现象时,他们倾向于用语言手段来弥补因沉默而造成的语言空白。但是这种行为常被日本人误以为美国人在交谈中显得过于着急甚至吵闹”[8]157。
可以看出,在中国和日本,人们对沉默持有相似的看法。沉默也是一种交流工具,沉默胜于雄辩。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用语言解决问题。一次就餐聚会中,曾问过几个在华美国留学生对沉默的看法。他们认为:“Silence sometimes is wisdom… People in the west tend to argue for their point… They tend to be assertive.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speak rather than keep silence in an argument”。
话语交际中所出现的沉默是一个复杂而有价值的现象,值得研究,它涉及到文化、心理等各个因素。作者仅从认知、情感和动机三个方面对沉默做了初步探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沉默现象做具体分析,找出具体原因,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学。同时,对沉默的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JAWORSK I, A. The Power of Silence: Social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 [M].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3.
[2]HU, Y, ST ACEY FE LL- E ISENKRAFT . Immigrant Chinese Student s' Use of Silence in the Language Arts Classroom:Perceptions, Reflections, and Actions[J]. Teaching & Learning,2003, ( 17) : 55- 56.
[3]范志燕. 沉默 言语 交际[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1).
[4]刘骏, 钟坚. 留美中国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探析[J]. 现代外语,2005,(4).
[5]顾永嘉. 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沉默原因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09, ( 12) .
[6]谢元花. 外语课堂学生沉默与教师的教学风格[J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17(1): 30-32.
[7]龙冠海. 社会学[M]. 台北:台北三民书局, 1966. 114.
[8]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9][美]埃德温·赖肖尔. 日本人[ M]. 孟胜德, 刘文涛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0. 143-144.
[10]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7.100.
[11]高蕊. 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 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2009, (6): 18.
[12]IYENGAR S S, MARK R L. Mark. Rethinking the value of choice: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6): 350-351.
[13]日本外相欧洲“游说之旅”尴尬收场 法英德“默契”上演“沉默是金”[EB/OL]. http://news.hbtv. com. cn/2012/1019/1188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