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2013-03-19 20:23蒋丽华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校企学院机制

蒋丽华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江苏 南通 226007)

一、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是世界职业教育的通行模式,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基本要义是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当前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于校企合作,而体制机制滞后严重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2]。对此教育部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要“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3]。高职教育“十二五”期间改革的重点和突破点就是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是指探索和创建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新的制度、方法、体系及其工作方式,其目标和任务是构建和实践促进校企双向吸引、交流,合作共赢的有效的制度环境。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少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及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层次不够丰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势头良莠不齐,导致出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学校运作机制与管理模式和企业运作机制与管理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度和认同度不高等。可以说,企业与学校之间尚未建立起同频共振的互动机制,成为制约和限制校企合作创新的最大瓶颈。

为切实打破瓶颈,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上取得突破和进展,各高职院校仍需在政府主导下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明确校企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强化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机制建设,促进政府和行业尽快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的促进条例和保障法规,充分整合和均衡各方资源,有效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办学水平。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高职院校应以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创新为突破口,使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力解决好这一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问题。

二、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实践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示范院校,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紧密依托纺织服装行业,积极与拥有良好合作关系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技术服务、冠名班、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探索建立包括动力机制、沟通互动机制、利益分享机制、约束保障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较为全面的运行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四个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1.合作办学,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1)建立以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的工作运行机制。作为一所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行业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依托纺织服装行业发展[4]。2006年由学院牵头组建的“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作为推动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下设三个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即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和培训就业工作委员会。三个校企合作建设委员会分别在专业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技活动开展、员工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等多方面在集团成员单位内开展深入且长期的合作。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使校企之间、校校之间的资源整合取得初步进展,校企合作方的共同利益得到初步体现,基本形成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专业、课程、教材共同建设,师资及研发人员互派交流,软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共享制度初步成型。

(2)建立企业二级学院试验田。依托南通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纺产品研发、生产及集散基地的优势,学院与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合作建设以该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蓝丝羽家纺学院。在管理方面,实行校企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院长和该公司董事长分别出任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和副主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分别由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和学院教授担任专业带头人,多名该公司技术、营销、生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学院骨干教师一起制定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院专任教师工程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方面,该公司负责有计划地接纳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实习锻炼和顶岗生产,优秀毕业生可优先录用。

(3)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和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充实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加强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专职化和效能化建设。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立校企合作考核体系,在企业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人员互聘、订单式人才培养、顶岗实践与就业等多方面与企业建立广泛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制定并完善学院《产学研基金管理办法》《产学研奖励办法》《校企合作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开辟校企合作发展成果共享渠道,提高学院教师与企业员工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实施目标管理,建立激励、高效、公平、竞争的院系(部)两级管理模式。学院以建立适应现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内部运行机制为目标,优化内部机构设置,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构建以过程控制为特征的、富有活力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管理机制。每学年或一个时期学院会提出在改革和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目标,经学院党委、行政组织有关专家委员会加以论证、确立,并与系(部)签订目标任务书;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考评系(部)的工作,以其是否实现或超额完成目标为核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除非有重大事项,学院一般不对系(部)工作进行干预。

2.合作育人,全程贯穿人才培养各阶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合作育人即人才共育,就是引导和鼓励相关的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定位、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力标准的制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责任无关方为利益攸关方,真正形成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跟进模式,将校企合作深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近年来,学院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依托“江苏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这一载体,着力加强工学结合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并实践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知行并进,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形成了若干典型的工学结合专业改革案例,如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基于“共建校企合作联盟”的“四共享”合作案例、染整技术专业基于“共建产学工厂”的“四共建”合作案例、服装设计专业基于“共建品牌策划中心”的“四共育”合作案例、家纺设计专业基于“共建产品研发中心”的“四共创”合作案例等[5]。这些案例进一步促进了专业建设与改革,深化了以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出与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满足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师资需求;为在校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为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

3.合作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出口通畅”

合作就业是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和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之一。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就是要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与企业共同开启就业的绿色通道。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就业的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所需要的适用人才,而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再生产才能保证良性循环。“出口畅”,才能带来“进口旺”。

在就业政策方面,学院优先向与之开展紧密型校企合作的企业倾斜。在顶岗实习预就业阶段,优先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习实训,选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跟踪管理和巡回指导,促进学生对企业岗位的了解和对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理念和文化的认同,提高企业岗位的稳定性。截至2011年底,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37%,一次就业率达92.1%,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就业环境和平均起薪均显著提高,基本实现了高质量就业[6]。据与麦可思研究院合作开展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数据显示,学院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6.9%,比2009届(95.1%)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院校2010届(89.8%)高7.1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为3.3%,比全国示范院校2011届(2.3%)高1个百分点;就业竞争力指数为88.8%,就业对口率为61%,职业吻合度为44%[6]。各项指标均位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

4.合作发展,多方共赢,放大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

合作发展,就是要拆除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之间的藩篱,打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能力。一方面,学院主动服务于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通过组建技术服务与创新团队,联合开展多项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为江苏中小型纺织服装生产与制造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人力人才支援,促进企业的品牌塑造;另一方面,与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引领型、骨干型及成长型企业,企业通过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企业也在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中,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校企合作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校企合作层次的逐步加深,校企双方在订单培养人数、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接收顶岗实习、接纳毕业生、校企互聘互兼等各项指标均逐年提高,实现了校企双方在信息资源、知识资源、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合作产生的协同效应正逐步凸显。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路径

为全面体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过程中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这四大要素,必须建立市场导向下,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互惠共赢运行机制,自愿诚信、平等互利、院校主导的人才资源共享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多方受益的利益分享机制及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分配机制等。

1.互惠共赢运行机制——市场导向下,政校行企共同参与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涉及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市场四大要素。其中,市场是核心,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市场服务。政府为市场提供政策法规,规约市场行为;企业为市场提供产品;高职院校为市场提供各类技能型人才和大量科研成果;而市场则为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方提供和反馈各类信息,包括制订或修订政策法规、人才和科技成果等信息。

互惠共赢是政府主导下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政府应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政策等合作构架,变直接管理为宏观管理与调控;明确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等,引导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借助市场竞争和调节的手段,自主办学,采取社会化、集团化、民间化、市场化运营方式进行资源重组,调动一切社会和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准入制度、校企双方安全责任分担、学生顶岗实习工伤保险、企业兼职教师津贴补助、实训损耗补贴和专任教师企业服务性收入的发放等方面应有新的突破,逐步形成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互惠共赢运行机制。

2.人才资源共享机制—自愿诚信、平等互利、院校主导

人才资源共享是校企双方的一种基于平等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的非竞争合作关系。高职院校与企业都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促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高职院校要实现与市场接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谋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人力资源为纽带,以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校企互动合作,共同参与办学全过程。为使校企双方更好地承担职责、履行义务,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企实行互兼互聘制,教学团队和管理机构由学校和企业方共同组成。二是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直接参与制定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关注,凸显职业素质核心。三是重视校企文化的融合与提升,不断深化和丰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增强校园的职场氛围,进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层次。四是高职院校应把握主动权,充分信任合作伙伴,以主动的姿态赢得企业的支持。

3.利益分享机制——资源优化配置、多方受益

利益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和运转的纽带,共同的利益与追求是校企合作的动力之源。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优化专业设置、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术型人才;而企业则是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优先获得提高企业竞争力所需要的、与岗位“零距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校企合作始于共赢,浅于小赢,深于大赢,关键在于兼顾校企双方利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协调发展。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技术、设备、资金、实习就业岗位和师资等),以教学、培训、技术创新合作项目为纽带,在确保企业获得学校服务的同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而企业方可以依托高职教育推动和完成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进行岗位技术培训,改善现有职工的素质结构,实现企业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4.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的机制——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学院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的改革,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手段之一。建立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薪酬分配为结果的考核机制,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有序流动[7];实现动态激励型专任教师的编制管理和兼职教师的有效使用及管理,保证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使教学一线教师,甚至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业绩与科技开发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激发教师积极投身企业技术研发和开展社会服务的热情。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鼓励性政策和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惩罚性政策法规化,是激励与约束企业的非常有效的措施。只有解决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近期和长远利益,才能持久、稳定地吸引企业参与进来,形成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1]缪秋菊,邵琳艳,李俊飞.高职院校基于“人才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61-63.

[2]袁贵仁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2-01-14)[2012-10-05].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100210/t20100210_449078.shtml.

[3]胡丽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思考[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0-13.

[4]蒋丽华.示范院校发展战略的选择——以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0-32,41.

[5]金卫东.着力机制体制创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6):30-33.

[6]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EB/OL].(2012-02-01)[2012-10-05].http://221.12.38.131/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85.

[7]汪长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1):78-80.

猜你喜欢
校企学院机制
初等教育学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西行学院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