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颖
(温州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温州是一座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蓬勃的温州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而温州人也以“商行天下”和温州模式享誉海内外。不可否认,温州繁荣活跃的经济背后无不与本地区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息息相关。从永嘉学派注重实用、讲究事功,以及它所形成的传统重商文化思想到有着众多民俗传统技艺的“百工之乡”,无不包含着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对历史工艺文化的积淀。地方高校应充分认识地域性的特色文化对本地区经济发展、人们文化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本土文化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和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温州是叶适治学之地,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提出的注重实用、讲究事功、发展商品经济等奠定了温州人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思想文化基础,对温州人商业观念和商业传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而“义利双行”的理论和“惠工通商”的独特文化思想,长期影响着温州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给温州人烙下了“义利并重”的人文基因。这种重商文化渗透在一代代温州人的遗传基因里,张扬了温州人的重商个性,是温州人创业的精神源泉。
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对地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耳濡目染地感受这些文化,并在其影响下成长发展[1]。让温州本土文化走进校园,让大学生了解温州本土文化的发展历史,感受、理解和确认温州本土文化特性,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使其对家乡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对本民族产生自豪感。
温州本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浙南邹鲁”、“南戏故乡”、“中国山水诗发祥地”、“中国数学家的摇篮”、“百工之乡”、“歌舞之乡”等美誉。从名家学者到民俗民风,内容博大而丰富多彩。永嘉昆曲、瓯剧、瓯绣、瓯塑、瑞安鼓词、泰顺廊桥、平阳木偶戏、乐清木雕、剪纸……这些流传于温州民间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价值,渗透着温州人的创造智慧和艺术造诣[2]。这些本乡本土的历史文化和民间工艺,对大学生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地方高校开展本土文化教育,能使他们在学习、理解和感受中形成健康美好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熟悉、掌握传统技艺有利于培养新的多元文化继承者和未来民族文化创新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是人,其传统传承方式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口传心授式,传承范围狭窄单一。特别是近些年受经济大潮的冲击,民间艺人纷纷弃文从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传承链条断裂,最终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失甚至消亡。温州是浙江省教育大市,其中,地方高校6所,在校大学生8万多人[3]。地方高校大学生无疑是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和传承最重要的、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大面积、大范围的传承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迅速、普及性传播,并形成良好的传承氛围。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家张晓明所说:“对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的群体越大,其发展的空间也就越大,也就越能不断丰富其内涵,形成良性传承局面。”[4]通过地方高校营造文化氛围,使大学生了解、懂得、认识“家门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弘扬、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大多数传统文化技艺在市场竞争中已无利可图,民间艺人只能改行弃技从商或务农,使得这些民间技艺自然消亡。校园文化非营利性特点,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找到生存之道。地方高校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如2010年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举办第二届艺术周“民间音乐记忆”系列活动,把苍南单档布袋戏、温州鼓词、文成吹打、平阳木偶戏、瓯剧等民间艺术请进校园,并定期举办专场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资深专家开设讲座,并聘任客座教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学校已建立的教学实践平台(畲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永嘉昆曲音乐与舞蹈教学实践基地等)开展民间音乐文化学习;带领大学生到乡间地方采风,与民间艺人亲密接触等。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传播途径,更有效地提升了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同时更好地培养了人才,并以此推动新的市场生存机制,使民间艺人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价值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教传授技艺,基本没有文字记录。这使得民间技艺在口口相传时不具全面性,容易遗失遗漏,最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亡[5]。地方高校聚集着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精湛的高素质师资人才,由他们担当传统文化保护的牵头人,通过与地方文化部门的合作,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探讨,交流经验,借助高校的现代化教学,推陈出新,最终可使系统的理论总结替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口传心授式,在高层次理论水平上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进行指导和研究,拓宽其科研领域,提升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水平,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如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正在建设的“浙南区域音乐文化数据库”,是由该校音乐学院的民族、民间音乐学专家教授及一批热爱民间音乐的青年教师、大学生协同民间艺人,以浙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对象,集文、图、表、声、像、数据为一体,构建浙南区域音乐文化的全景图。其内容涵盖温州鼓词、苍南渔鼓、台州词调、平阳买技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对地方音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成果的收集和归纳,更可为文化人类学、音乐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提供翔实可靠、真实准确的材料,同时可借助网络对地区的音乐文化进行有效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多用地方方言传播和交流文化,文化受众面多是本地区及区域附近的群体。温州是使用多种语言的地区,这种南部吴语也是中国最难理解的语言之一,如温州鼓词、永嘉道情、瓯剧等都是用温州话、瑞安话、乐清话等地方方言进行表演和传唱,独具地方的特殊性和文化特质。温州地方高校生源大都来自温州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又耳濡目染、熟知当地风土人情和民俗风貌,更有助于理解、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课程是理解和弘扬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对大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和课程结构的逐步完善。在大学教育体系中植入地方课程正是对温州地方课程基础教育的提升和衔接。把本土文化具体项目落实到高校学科创新发展和课程建设中,可以形成完整的地方课程教育体系。温州地方高校可以将乐清的黄杨木雕与工艺美术、装潢设计等专业,永嘉昆曲、瓯剧与音乐表演(声乐、器乐)专业,温州鼓词与汉语言专业,木活字印刷术、泰顺廊桥与旅游专业相结合,以公选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地方课程。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瓯绣艺术和瓯塑艺术”选修课,向大学生传授瓯绣、瓯塑技艺,编写具有完整的设计创作、技艺技法和制作工序体系的《瓯塑艺术技法》教材,并且研发了一些新的技法、材料和工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温州人精神、区域文化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和“温州经济专题”、“创业管理”等公共选修课,实现本土文化与现代学科的交融发展。
通过对温州民间传统技艺和文化进行大量的实物收集和实地考察,开展市场调查和预测,尝试使温州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职业技能相结合,以高校为依托,设立高校相关附属机构(研究所、工作室等),使具有深厚本土文化底蕴的工艺品和技艺“老树开新芽”,重新走入市场,取得社会效益。如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传承瓯越文化,普及传统技艺”,于2005年正式成立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展示具有特色的温州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同时还建立瓯绣、瓯塑工作室,着力于瓯绣、瓯塑等温州传统民间工艺的研究与传承,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工作。特别是该研究所的瓯绣、瓯塑等传统工艺品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名购网”插上了“电子商务”的翅膀,向全国全世界进行推广和宣传。温州大学温州民俗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广泛;发锈研究所的发锈作品更是成为国际交流中友人馈赠的佳品。走市场化道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新领域,地方高校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为激发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注、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及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科普意识和知识,各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宣传本土文化内容,营造校园本土文化学习氛围,让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技艺,了解、欣赏和享受“家门口”的文化艺术。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金瓯讲堂”联合温州市图书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2007中国(温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发展”学术论坛”,成立瓯塑教学研究基地;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与永嘉昆剧团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定期邀请演员、乐队人员给大学生上课、开设讲座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需求也与日俱增,国家、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行城市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文化局、文化馆、工艺美术研究所,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等相关单位和部分企业都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开设相关专业前,应到企业、文化单位做调研,与社会的需求相呼应,与行业、企业对接,与用人单位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进行订单式培养和定向招生,联手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从而为社会输送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本土文化丰富多彩,独树一帜,又各具特色。大学生是本土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在温州各高校开展和推广本土文化教育,带领大学生探寻瓯越文化的瑰宝,对帮助大学生了解温州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构建文明、文化、和谐的城市,保护、发展、创新地方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在认识中传承,在发展中展望,在思考中创新,地方高校应在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教育上探寻更多、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并使之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
[1]林亦修.温州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5-25.
[2]林晓.“温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
[3]温州介绍[EB/OL].(2012-07-24)[2012-11-01].http://baike.baidu.com/view/7599.htm.
[4]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 探索破解后继乏人难题[EB/OL].(2009-06-12)[2012-11-01].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dxxy/news/2009/06-12/1731499.shtml.
[5]陈中权.城市化进程中的温州文化遗产保护[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