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梅,钱 斐,李彦荣
(1.天水市卫生学校,甘肃 天水 741000;2.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研究表明[1],中学生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如果未能及时纠正,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严重的会影响个人的生长发育和学习生活质量。为了解中职学生的亚健康状况,为社会及各有关方面实施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于2012年5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某校2948名中职生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在校的294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学生都是经体检及相关检查诊断无疾病或有疾病但对身心健康无影响且与相关症状无关者。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2948份,收回29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73%。其中男生280人,女生 2660人,平均年龄(16.00±1.37)岁。
参考《社区护理学》中亚健康的相关内容,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量表,内容包括躯体型亚健康子量表(32个条目)、社会型亚健康子量表(25个条目)、心理型亚健康子量表(23个条目)、躯体合并心理型亚健康子量表。心理合并社会型亚健康子量表、“躯体—社会—心理型”亚健康子量表。采用15级评分方法,1、2、3、4、5分分别代表总是、经常、偶尔、较少、基本没有,先计算各量表的原始分数,再计算各量表的转化分数[2]。转化分数计算方法=[(原始分数-该量表可能最低得分)/(该量表可能最低得分-最低得分)]×100,其中可能最低得分为33分,可能最高得分为165分。躯体型亚健康子量表转化分≤72分者为躯体型亚健康;心理型亚健康子量表转化分≤60分者为心理型亚健康;社会型亚健康子量表转化分≤56分者为社会型亚健康;总评价量表转化分≤72分者为亚健康。所有调查量表均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填写完后现场收回。
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
调查的2940名中职生中,检出亚健康学生1839例,亚健康检出率为62.55%。其中躯体型亚健康970例,占32.99%;心理型亚健康95例,占3.23%;社会型亚健康96例,占3.26%;躯体合并心理型亚健康345例,占11.73%;社会合并心理型亚健康56例,占1.90%;“躯体—社会—心理型”亚健康276例,占9.39%。检出男生亚健康157例,占5.34%,其中躯体型、心理型、社会型、躯体合并心理型、躯体合并社会型、心理合并社会型和“躯体—社会—心理型”亚健康分别为46例、6例、7例、22例、20例、4例、52例,分别占 29.30%、3.82%、4.46%、14.01%、12.74%、2.55%和 33.12%。检出女生亚健康 1682例,占57.21%,其中躯体型、心理型、社会型、躯体合并心理型、躯体合并社会型、心理合并社会型和“躯体—社会—心理型”亚健康分别为 639例、69例、51例、237例、182例、31例、473例,分别占37.99%、4.10%、3.03%、14.09%、10.82%、1.84%和28.12%。不同性别比较,女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P<0.01);不同性别比较,女生躯体型和心理型亚健康得分均低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比较,社会型亚健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某校在校中职生亚健康检出率为62.55%,与文献研究[3-4]结果相似,提示中职生群体中的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亚健康不同分型看,中职生较易出现躯体和躯体合并社会心理型亚健康,这可能与中职生喜欢熬夜、不良生活习惯和医学专业课程负担重、学习压力较大等有关。本调查还表明,女生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且女生更易出现躯体型和“躯体—社会—心理型”亚健康,女生多为虚弱体质,且容易出现抑郁、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导致心理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与文献研究[5-6]结果相似。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职生健康尤其是女生健康的关注,在对中职生积极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为中职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1]蔡旭林,张冠群,苏宁.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5):35.
[2]陈晶.亚健康自量表的编制与大学生亚健康中医体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3]柳太祥,周保仁,王穆兰,等.中学生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J].中国校医,2004,18(1):63-64.
[4]武亚军,谢为民,王爱婷,等.浪阳市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现状评估及其干预[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5):306-308.
[5]杨晓林.医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3):378-379.
[6]冯志广,杨建宇,任安静.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7):93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