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32
2013年迎来了继续改革与创新的一年。作为我国约5 000种科技期刊的一份子,《微生物与感染》该如何继续前进?“温故而知新”,了解过去、继承传统,将为我们探索、创新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年度的封面图片为痘苗病毒天坛株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追溯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历史,可至1926年。当时天花在全球大为流行,在中国有位约25岁的西北军士兵因患天花住在那时的北平传染病医院。当时民国中央防疫处第三科痘苗股负责人兽医齐长庆到医院取该患者带脓液的痘痂,接种于猴皮肤,待猴出痘后又转种于另一只猴,然后将猴体取得的痘浆接种家兔皮肤与睾丸,交替传5代后,再接种至牛犊皮肤。以第3代牛皮肤上出痘良好的痘疮作为生产痘苗用的毒种,命名为痘苗病毒天坛株。1926~1946年,在兔、牛交替传代的同时,可能也曾通过8~9次婴儿痘痂传代。在抗日战争期间,毒种(痘疮)从北京向湖南、贵州、四川转移时,由于毒种需浸泡在60%甘油水溶液中4 ℃保存,在天气炎热、无4 ℃冰箱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就用绳索将毒种吊在井口下方使其处于较低温度。经过科技人员的万般努力,这一珍贵毒种才得以保存。此后直到全球消灭天花为止,痘苗病毒天坛株一直作为我国预防天花的疫苗,累计接种已达数亿人次,效果及安全性均良好。随着重组痘苗的问世,痘苗病毒天坛株(因基因组大、作为载体便于各种目的基因插入)又进入了“老树开新花”的时代。目前用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载体已用于研发多种重组疫苗(参见本期阮力教授“痘苗病毒天坛株载体研究与应用概述”一文)。
从痘苗病毒天坛株的研发历史,我们看到了老一代科学家为了预防疾病克服千辛万苦、潜心钻研的执著精神,同时也可从中体会如何将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而创新的思路。此外,本期发表的专稿“对人肠道病毒及其感染的再认识”也较详细地介绍了人肠道病毒及相关疾病的内容,以供临床、公共卫生、检验及基础研究人员参考。
当前,为开创我国在微生物与感染研究方面的新道路,我们不能仅限于了解现有的、较狭窄的科学知识与进展,还要追溯历史,了解现有的科学知识与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了解其发展历程。希望通过了解微生物与感染的发现与发展史,对当前的研究能有所启迪。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在于找出有意义的科学问题,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分析问题并最后解决问题。科学的发展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历程。愿与同道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