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红霞
(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从“学校人”到“职业人”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探究
安红霞
(定西市卫生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指导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学必须与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职业生涯规划;角色转换;学校人;职业人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专业基本定向,毕业后大部分人将走向社会,学校的学习和实践是他们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做准备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校期间,中职生不仅要学好专业课程,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还要协调好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提升综合素养。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顺利实现首次就业,并为日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技能和品德既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职业学校的活力所在。在新一轮课改和创新德育教学实践中,职业生涯规划课开始走进职业学校,并逐渐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助手。作为一名德育教师,笔者觉得,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不能囿于课本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学必须与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以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发挥好德育课程的桥梁作用,全面提升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效实现中职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笔者在职业学校从事德育教学和班主任管理工作时接触了一些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职业学校无前途,只因孩子年龄小,才无奈选择职业学校,他们不求孩子成才,只求其成人。这种想法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中职生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怯懦,他们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背着学业“被否定”的包袱“被选择”来职校的,甚至还有学生认为自己是“双差生”,只得“破罐子破摔”。谈及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成为专业人才时,他们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当笔者在教学中谈及对未来的设想时,又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得过于自大,背离实际,好高骛远甚至爱慕虚荣,如要求“月收入要高”,轻松成“大款”,工作不愿进基层,要求在城市就业等,仿佛未来无需付出,就会得到收获。要改变这些现状,就需要德育教师和班主任互相配合。
首先,在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德育教师必须利用大量的案例或者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报告,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利用课本提供的内容,结合实际,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他们明白只要能为社会创造出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就是人才。通过列举大量中职生成才的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意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项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仅靠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不够的,还需要班主任的配合。班主任相对于带课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较多,对学生情况了解较为全面,在工作中可以随时利用自习、活动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重塑自信,也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告诉他们,一个人注重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用人单位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正视现实,提高自己,为实现由“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变做好准备。
其次,针对学生存在自大心理的现象,德育教师和班主任还应让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从自身实际和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切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教育学生要从适合自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起步,从基层岗位做起,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应梦想初次就业就得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应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努力奋斗实现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工作的兴趣与其成就的大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对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在工作中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反之,则能发挥出全部才能的80%~90%。而一个人要在工作中感到愉快,要求他的性格与职业也要匹配,并且要具备从事这个职业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知道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应尽可能地在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性格适合的和与能力匹配的岗位就业。但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中职生对学校及专业的了解很少,选择专业时只是听从家长的安排,谈不上感兴趣,也有一部分学生是自己选择的学校和专业,但并不是因为兴趣而选择,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从事医学工作。针对这种现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利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一方面要使他们明白对职业有兴趣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使他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专业及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对所选专业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许多成功人士并非一开始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兴趣,而是在后来的接触过程中才逐步了解,通过了解开始喜欢,在喜欢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兴趣。在此过程中,他们了解了职业的要求,通过锻炼完善了自己的性格。同时,德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多参与学校的集体活动,重视实验课,注重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让学生有意识地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对职业的情感,形成与职业相匹配的性格特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明白,由于各种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工作内容和方式不同,因而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兴趣、性格、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是否符合职业要求,既是求职者择业时要考虑的因素,也是用人单位甄选人才时十分重视的因素。中职生处于青年时期,可塑性强,通过努力可以提升自身素质。
中职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应强调“向前看”,让学生在认识“现在的职业社会”的过程中思考“未来的我”及其实现过程。不少中职生是背着“学业被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否定”的包袱进入职业学校的,他们缺乏自信,在“没有前途”、“混日子”的思想主导下,缺乏“前途在哪”的目标和“我要上进”的动力。那么,德育教师该如何在教学中营造学生需要的宽容氛围,科学、客观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所学专业,认识社会,给自己定好位,找准“坐标”呢?以下为笔者的一些建议。
重视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专业或职业角色。因为中职新生在专业方面基本都是零起点,只要在自己的专业上起好步,就能很快进入学习角色。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正视自己,找回自信,德育教师应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甚至在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验时,可以亲临现场去看看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跟学生谈实践感受,捕捉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中的闪光点,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规划当前的学习生活。另外,中职生虽然专业已基本定向,但普遍缺乏对专业的认识,他们对有关科目与专业的联系不理解,对专业的发展走向则更为模糊。面对这一状况,德育教师需要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指导,让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认清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进而经常搜集自己所学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相关信息,关注相关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职生的优势不是学历,而是实践能力。能证明这一优势的重要凭证是执业资格证书,它是中职生求职的“敲门砖”,因而“取证”是增强中职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多“取证”不等于乱“取证”,学生所学专业不同,求职意向不同,对应的证书系列也有差别。中职生在进行“取证”选择时,要从个人实际出发,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中,德育教师应多查阅资料,多向专业课教师“取经”,了解不同专业在未来的就业中需要哪些资格证,怎样获得等,保证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给予学生更具体、更实际的职业生涯指导。
尽管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学校人际关系不复杂,学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比较简单,而工作以后,学生最直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复杂,要想顺利融入集体、适应社会,团队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意识是“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具有团队精神,在团队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关系,是成功“职业人”的重要特征。中职生应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在校期间多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集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自我、了解职场,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
促进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
3.2.1 参观 带领或推荐学生亲临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场所,使学生了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感受职场氛围,树立职业意识。
3.2.2 社会调查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使学生在调查中了解就业环境和用人单位要求,发现职业生活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观。
3.2.3 专业实习 学校的专业实习课以进行基本操作为目标要求。德育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认识本专业相关工作对技能的要求,以专业实习为起点培养职业素质,为实现“人职匹配”打好基础。
3.2.4 规划职业生涯 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在动笔过程中学会理清思路,发现自己文字组织、职业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
中职生若能做好从“学校人”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准备,就能在就业后更快地适应职业生活,从容地应对不再单纯的职
业环境,抢先站稳脚跟,更快更好地在职业生涯的阶梯上攀登。而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德育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本课程资源,架桥铺路,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不断提升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争做职业生涯教育的赢家。
G420
A
1671-1246(2013)22-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