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菊
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浙江 椒江 318000
作为Web 2.0时代新的传播平台,微博打通了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之间的界限,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交流沟通。微博自推出以来就备受大学生的青睐。据2011年7月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1]。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信息分享与社交服务平台,微博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
由于微博兴起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国内有关微博理论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研究[2]:微博作为新媒体所具有的传播特征、传播优势及传播模式,等;微博的商业运营模式;微博的技术特征及对社会、网络的影响;微博的应用研究(如微博的教育应用)。在实证研究领域,李芳等对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的调研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动机为获取资讯、宣泄情感和关注社会热点等[3];曹婷等认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用户不多,已开通微博的用户收发信息频率并不高,且用户间没有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群体[4];贺心颖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微博上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对于娱乐和政治娱乐化的关注度也要高于对严肃政治和社会新闻的关注度[5]。
总体上,目前关于微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领域,实证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关于大学生微博行为特点的系统性研究与实证讨论更是匮乏。鉴于此,文章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微博行为的特点与关注兴趣的差异性,旨在为微博理论层面的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现实依据,同时为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及引导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该研究以浙江省部分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自编“关于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微博行为的特点及关注兴趣。问卷分为两部分:①关于大学生微博行为特点的调查,包括“认知与态度、使用动机、使用微博的基本情况、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四个维度,共设16项选择题;②大学生微博关注兴趣的调查,共设7项程度题,所有测量项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的五分制量表,即“完全不同意(1分)、不同意(2分)、不清楚(3分)、同意(4分)、完全同意(5分)”。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问卷1 983份,回收1 930份,回收率97.3%;有效问卷1 824份,有效率94.5%。其中,男生926人,女生898人;大一学生619人,大二学生611人,大三学生594人;文科类学生599人,理工类635人,艺术类590人。
研究对问卷信度的测量采用内容一致法中的分半法,即将问卷中调查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的16个小问题分为奇、偶数两类并求得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4;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研究采用内容关联效度来检验问卷的效度指标,即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编写了问卷设计思路和具体问卷内容,并发放给高校教师(9名)、大学生(不同学校、专业、年级的学生12名)及心理学专业人员(3名),就问卷涉及的内容维度、选项合理性以及问卷形式、语言表达等征求意见并反复进行修改,直到对所有测验项目不再有疑义为止;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
2.1.1 对微博的认知与态度 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与态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微博本身在技术、内容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认知与态度、对微博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的认知与态度、对微博信息的认知与态度、对微博信息与传统媒体信息相比较的认知与态度。
个别大学生认为“使用微博是浪费时间”(9.6%),21.8%的人认为“使用微博是时尚的象征”,超过60%的大学生对微博在技术、内容、表达方式、传播速度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持肯定、乐观的态度。
与传统媒体相比,28.2%的调查对象认为“微博具有更为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21.6%的人认为“微博更能反映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但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对微博的某些应用持否定意见:19.8%的人认为“微博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并无太大的优势”,12%的人认为“微博碎片化的表达缺乏深度和逻辑”。
大多数调查者对微博信息持肯定或中立态度,51.9%的人认为微博信息基本可信,40%的人认为对微博信息应加以甄别。当微博信息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出入时,53%的调查对象选择相信微博,13.6%的调查对象表示保持中立。可见,微博已对传统媒体产生了较大冲击。
2.1.2 微博使用动机 大学生注册使用微博的动机主要有:关注名人、明星动态(28.3%),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26.1%),了解朋友熟人的最新动态(22.6%),缓解压力、打发闲暇时间(19.3%),以及获取知识和各类信息等(18.2%)。调查数据表明,扩大交友范围、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以及维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主要动机。
2.1.3 使用微博的基本情况 其一,微博使用概况,包括是否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时长、频次、使用时间段。总体上,目前浙江省大学生微博用户较多,占调查学生数的92%,非微博用户中仅有2.5%的调查对象表示以后也不会去尝试使用微博;微博的表达与传播方式迎合了大学生对信息多而精的追求,同时契合了当代大学生追求独特个性和时尚的心理特征,从而使其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同与接受。大学生的微博年龄集中在半年至三年之间,个别学生(8.3%)使用微博的时间超过三年;这一调研结果与微博的发展历程有关。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频次集中在每天使用多次(41.6%)和一周使用数次(34.3%),少数被调查者每周使用一次(11%)或表示注册后几乎没用过(6.7%)。大部分调查对象一般在“睡前和起床后”(36%)以及“在路上”(31.8%)使用微博,但也有部分学生(11.7%)在上课时使用微博。上述数据说明,微博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且大部分用户都是将微博当做一种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
其二,大学生对特定微博群体、微博组织活动的了解及参与状况。大多数调查对象表示不知道高校官方微博(53.8%)、专业或学科微博(49.7%)、心理辅导类微博(41.6%),对就业类微博(35.3%)和教师微博(20.7%)相对关注的较多;对高校官方微博、专业或学科微博及教师微博,仅有极个别学生表示“知道,且经常参与活动”(分别占7.7%、4.3%、2.1%)。大学生对微博组织的“有奖答题”和“知识竞赛”参与程度较高,对此类活动选择“知道,偶尔参与活动”和“知道,且经常参与活动”两个选项所共占的比重分别为34.5%、33.3%。
其三,大学生微博行为的社会责任感。两成多大学生表示曾经在微博上发布过不实信息(20.6%);仅28.3%的调查对象表示很关注微博信息的合法性,大多数人表现出无所谓(29.4%)或不会关注的态度(21.7%)。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关注微博时代新的信息伦理问题,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2.1.4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生活、表达习惯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三个层面的影响。
微博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微博发布的大量信息(如生活小贴士)便利了学习或生活(42.1%)、微博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31.8%)、微博成为自己抒发真实感情的平台(30%)、微博的话题讨论可激发思考(27.3%)。
微博对大学生的沟通习惯有很大程度的改变(48.2%),其次对表达习惯有较大影响,而微博对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有较少的改变(52.6%)。
此外,46.4%的大学生表示其对社会、对事物的看法曾受到微博的引导,53.6%的大学生表示不曾受到微博的引导。52.7%的大学生认为微博信息“仅仅影响对事件本身的看法”,31.3%的大学生表示“影响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仅16%的调查者选择“没有任何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理性地看待微博信息,但毋庸置疑,微博正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较为深刻的影响,需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基于“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微博用户间形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圈。“关注”行为是微博用户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分析大学生微博用户的关注群体,可了解其微博行为的关注兴趣。
2.2.1 关注兴趣的性别差异 由表1可知,经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除关注“志同道合之人”外,大学生微博用户关注的群体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关注“政商界名人”和“体育界名人”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关注“学生、朋友、家人或亲戚”、“娱乐界名人”和“文化界名人”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表1 大学生微博关注兴趣的性别差异
微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虚拟组织,同QQ、BBS等相似,用户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虚拟的交流群体。但男生、女生在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又使其在关注群体的某些维度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女生较为感性,对文化、艺术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且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女生在交友中表现出的被动、矜持),女生的交际圈往往局限于较为熟悉的人,如亲戚、朋友、同学,等;男生较为理性、爱好运动,对政治、商业、体育等领域有着天生的敏感与兴趣,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如男儿有泪不轻弹),男生更愿意在微博之类的虚拟组织中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寻求或提供情感方面的帮助。
2.2.2 关注兴趣的年级差异 由表2可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除关注“志同道合之人”、“娱乐界名人”和“体育界名人”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微博用户关注的群体存在显著差异。关注“同学、朋友、家人或亲戚”方面,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关注“政商界名人”方面,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关注“文化界名人”方面,大一、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大二学生。
表2 大学生微博关注兴趣的年级差异
从年级来看,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较为封闭,许多大一新生刚刚开始接触微博,受自身所处外部环境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大一学生对现实环境中固有的交际圈表现出更多的依赖,其微博关注群体的“同学、朋友、家人或亲戚”维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三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相对较为成熟,则其在关注“政商界名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而在关注“同学、朋友、家人或亲戚”维度的得分最低。
2.2.3 关注兴趣的专业差异 由表3可知,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除关注“同学、朋友、家人或亲戚”和
表3 大学生微博关注兴趣的专业差异
“志同道合之人”外,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关注群体方面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关注“政商界名人”和“文化界名人”方面,文科学生显著高于理工和艺术类学生;关注“娱乐界名人”方面,艺术类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关注“体育界名人”方面,理工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和艺术类学生。
大学生的微博关注群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学科背景色彩:文科生感性且善于表达与交际,其在关注“政商界名人”和“文化届名人”维度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艺术类学生倾心于各类视听与消遣娱乐活动,其关注“娱乐界名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理工科学生中男生所占比例较多,且理工科学业压力相对较大,体育锻炼是此类专业学生缓解压力的常用方式,因此,其关注“体育界名人”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根据前述频次分析和差异分析结果,文章得出如下结论:
①大学生对微博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微博已对传统媒体产生了较大冲击,从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大学生使用微博的频次、时间段等分析来看,大学生对微博表示肯定并乐于接受,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尤其是课堂上使用微博的现象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方面,高校应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另一方面,高校应通过主题活动、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使用观。
②大学生微博行为主要限于交友和休闲娱乐,应充分挖掘微博在知识传递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功能。从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和大学生对特定微博群体及微博组织活动的了解和参与状况来看,如何引导大学生从微博虚拟组织走向微博虚拟学习社区将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者应通过学校官方微博、社团微博以及院系或班级微群了解学生动态、组织活动,等;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积极开展微博与教育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有效的微博虚拟学习模式和组织形式,等。
③大学生微博使用中的信息伦理问题应引起重视。微博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沟通和表达方式,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对事物的看法、甚至人生观与价值观。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尤其应加强媒介素养中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避免发布或传播恶俗文化、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④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关注兴趣存在显著差异。就大学生关注兴趣在性别方面表现出的显著差异而言,要鼓励和引导女生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开拓视野,关注男生面对的情感压力,在现实环境中主动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关注兴趣的差异性而言,应针对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一些基于微博的交流活动,同时,将微博虚拟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互动活动同大学生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多个层面促进大学生心智、情感的健康成长。
[1]王芩.微博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情报探索,2012,(3):94-96
[2]廖泽俊.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博使用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9-11
[3]李芳,曲豫宾.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模型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8):115-118
[4]曹婷,张洁.大学生微博使用偏好调查报告[J].今传媒,2011,(9):36-37
[5]贺心颖,邓思同.微博对首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J].新闻界,2012,(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