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伟,赵 强,朱 红,董瑞国
徐州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暨医学信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推进自身产业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如在医院信息管理、医疗专家咨询决策、医学情报检索等方面的工作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应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当前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来看,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医院的信息化程度相比仍显滞后。该文就医学院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据我们调查,高校学生在中学时代已经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学时代没学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占极少数,大部分都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还有一小部分学过网页制作、Photoshop、Visual Basic语言,等。当前医学院校对在校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大都只是在大学一年级期间向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一门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知识,学校开设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也多是为了满足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求。在教学的途径上,则是单一的课堂教学。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
对于医学生应当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和信息的分析及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使用计算机系统有助于从文献中寻找信息,分析和联系患者的资料。因此,毕业生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用途及局限性,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1]。然而,医学院校对信息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课程(如医学信息学)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针对当前医学院校面向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滞后、教学途径单一问题,需要对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此外,大多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较重、专业的总学时量相对较高,信息技术系列课程所占的学时比较珍贵。因此,还应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素养即信息能力、信息素质,是用计算机或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善于利用信息的能力[2],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主动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评判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传播的能力[3]。一个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被称为医学信息素养。一个医学本科毕业生的信息能力应达到: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检索、收集、组织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医学数据库中检索特定患者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监控;④懂得信息技术的运用及其局限性;⑤保存医疗工作的记录,以便进行分析和改进[4]。
医学信息学是研究生物医学信息、数据知识的存储、检索并有效利用,以便在卫生管理、临床控制和知识分析过程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它是信息技术学与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学科[5]。对于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除了高等院校通常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之外,还应增加医学信息学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在医疗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学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早在1996年,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提出了层次教育的观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文化”、“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6]。对于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层次教育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等学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系列课程一般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针对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需在这个体系中加入医学信息学课程。按照层次化原则,将整个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调整为: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医学信息学。
医学信息学课程可拆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医院信息系统,二是医学信息决策与医学数据挖掘。医院信息系统模块设在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语言课程以后,重在向学生讲授:医院信息化应用现状,医院信息流程,医护工作站、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等重要医院信息系统的认识及使用;医学信息决策与医学数据挖掘模块重在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信息智能处理的认识与应用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医学生在将来临床工作中综合利用信息、进行科研创新。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扩展后,整体课程所需学时总量将要增加。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开源”,增加必修课学时;二是“节流”,裁剪冗余和不必要的教学内容。对于开源,由于各学校、各专业情况各异,所以,通过节流的方式来优化使用宝贵的课时资源是必须要考虑的。
统观整个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对于学时的分配采用“节前补后”的策略。这里的“前”是指信息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语言及程序设计两个模块的课时;“后”主要指医学信息学课程的课时。从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前面的模块中节省出课时,可采用以下做法:
①对入校的新生进行一个全面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调研和摸底,调查学生在中学时代到底都学了哪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对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大纲进行精简优化,从而节省出课时。
②利用计算机等级考试“反哺”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当前,高校多数学生报名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了拿到合格证书,最终为自己获取奖学金以及将来的就业等增加砝码。学生的这种目的显然具有功利性和局限性。但对于教师来讲,可跳出局限、着眼于医学生信息素养整体上的培养。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国家级或省级的统一考试,有着完善的大纲、教材、考试以及服务体系。在计算机语言必修课的教学上,可选取适合医学生的计算机语言,选择计算机语言中较为通用和基础的知识用于课堂教学,精选一些实用的、与医学有结合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内容不宜过难、过偏,不完全针对等级考试大纲要求。这样,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学时数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学生就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拿到合格证”的目标自然会鞭策着学生针对等级考试的过关要求进一步地“自主学习”。从而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反哺”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此提出以“1+X”模式来优化教学效果。“1+X”模式基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来对医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以课堂教学(必修课+选修课)为主、并辅以课外专题讲座、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学习等教学途径。这里的“1”是指“课堂教学”,亦是主线,这是指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X”是指专题讲座、实践教学以及网络学习,等。这是辅线,也是课堂教学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3.2.1 课堂教学(必修课+选修课) 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核心途径。它分为必修课教学和选修课教学两种形式,其中,必修课教学是基础形式。将医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最为基础、通用和统一的知识内容优先纳入必修课类别中。在学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将体系中有一定可选性、补充性、尝试性的课程纳入选修课类别中。
3.2.2 专题讲座 尽管修完了一系列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仍然难以全面地、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部分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课堂教学中存在薄弱环节所致,也可能与信息技术及应用发展速度较快有关。为此,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和培训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专题讲座形式灵活、务实。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学到实用和流行的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另外,通过考察学生对讲座的听讲情况,对讲座的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可以给课堂教学大纲的进一步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
3.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习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两个环节。第一,利用临床实习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在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中,信息技术培养课程的总量尚少,在实习期,结合医院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医学本科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点培养,是弥补上述不足的有效途径[7],医学院校的带教教师可以明确医学生在实习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内容,让学生在实习报告中体现出所掌握的情况,将其作为考核实习质量的指标之一;第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医学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通过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带动,来提高一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并起到表率作用。
3.2.4 网络学习 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它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开放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具有涉及知识面广、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学习与交流环境。这也符合我国“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能力”的要求。网络学习的形式是课堂教学形式的重要拓展。
近年来,徐州医学院面向全校本科医学生开设了《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模块)公共选修课。该课程讲解医学信息学的概论、当前医院信息化状况、医院中主要业务的信息流程,对医院中的一些常用信息系统,如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护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介绍。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上,我们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模拟环境,可模拟医院工作中完整的信息处理及操作流程。此外,为拓展课堂教学,我们建设了《医学信息学》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上提供了本课程的教学讲义、课件、视频、自测题库以及相关学术报告等资源,并可以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多次的课程调查表明,《医学信息学》公共选修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思考,在此提出一些思路和实施策略供同行们参考与探讨。提高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承担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师要跟上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同时还需要学校领导、教务管理部门、医学专业的负责人等对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予以关注和支持。
[1]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2]汤婵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0(5):91-92
[3]刘娜.我国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9
[4]方之瑜.论高等院校医学生医学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29-32
[5]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32-235
[6]周洁.对我校医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31):154-155
[7]左娅佳,赵强.论医学生实习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