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社团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以新浪微博微群为例

2013-03-15 03:22龙太江周光俊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团现实政治

龙太江,周光俊

网络政治社团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以新浪微博微群为例

龙太江,周光俊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缺乏造就了网络社会的形成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网络政治社团在一定程度上打捞了沉默的声音,冲破了现有政治参与的藩篱,呈现出现实政治与虚拟政治结合的趋势,在培育政治参与的社会资本,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推动民主、法治等政治目标的普及,推动反腐的深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网络政治社团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如网络政治社团与现实政治的合作挑战,意见领袖的错误意见与网民的非理性结合困境,对现有政治秩序的挑战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需将网络政治社团构建为理性、开放、包容、平等的交流平台与公共领域;同时,成员加强自律,监管者合理引导,用法律法规去监管,使网络政治社团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政治,使网络政治社团对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网络政治社团;微群;意见领袖;公共领域;政治发展

一、网络政治社团的兴起及其特点

1.网络政治社团的兴起

(1)网络政治社团的产生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①从数据来看,除了技术、能力等原因无法上网的人之外,我国网民基本涵盖了绝大部分民众,中国网络社会基本形成并已初具规模。

可以说,网络重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网络空间几乎冲击了现实社会的所有领域,解构并重新塑造着个人和组织的社会行为方式,为个人行为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舞台”。②在当前中国政治形势下,社会转型导致阶层分化重组、利益重新分配,公民们越来越需要进入政治过程,向政治系统输入自己的利益主张,政治制度化水平的低下致使传统的政治生活方式难以满足权利意识觉醒的公民寻求自身权利保障的期待。因此,网络实名举报、人肉搜索、网络结社表达诉求等非传统政治生活方式开始冲击着原有的政治生活,使得网络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进政治,政治进网络,虽不可能取代传统政治生活方式,但势必与传统政治生活方式并行不悖。

现实政治与虚拟政治的结合催生了网络政治社团的产生,它是拥有共同兴趣爱好、强烈政治权利诉求和目标追求,有相对稳定的成员且具备一定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按照特定的政治利益与政治价值观集合在一起,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和血缘、业缘等现实社会关系束缚的网络虚拟组织。

(2)网络政治社团的分类

从网络政治社团的产生方式来看,可以将网络政治社团分为两类:一是现实的政治组织转化为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结构,以扩大自身在网络社会中的影响力;二是为了规避在现实政治中的种种不便而建立的政治社团。由共识网创建的新浪微博微群“共识网”即是《领导者》杂志为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建构在网络平台,将现实的政治组织转化为现实与虚拟的双重结构;而微群“微博建言反腐”则是规避现实条件下收集资料较慢、影响力较弱等弊端而建立的虚拟政治社团。

从网络政治社团的产生目的与存续时间来看,可以将网络政治社团分为追求长远目标的固定性政治社团与追求短期目标的临时性政治社团。前者有一定的持续性政治目标与价值导向,后者则只是因为某件事情而发起的阶段性的维权组织。“法治中国”微群即是立志追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固定性网络政治社团;而类似于新浪微博上对于“湖南‘上访妈妈’唐慧起诉劳教委败诉”等话题进行的“微话题”讨论可以被视作是临时性的维权团体。

(3)网络政治社团的特征

网络政治社团产生于网络虚拟空间,具有现实社团与网络虚拟空间双重特征。(1)虚拟性与真实性。网络政治社团的首要特征即是虚拟性,其形成、言论、组织等都是在网络空间、不被外人知晓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另一方面,现实政治中的言论自由表达空间不足,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上言论被称之为“沉默的声音”,因而网络政治社团又具有真实性。(2)成员的复杂性。由于网络政治社团的准入门槛较低,因而其成员比较复杂。在这当中,值得重视的是意见领袖与可能的非理性网民。意见领袖作为网络政治社团的意见引导者,其理性与否直接关系到该社团的理性;非理性的网民则可能使不当言论扩大化,进一步恶化社团的存在价值与影响力。(3)公益性与互益性。作为具有一定政治目标的组织,网络政治社团不论是临时性的还是固定性的,其政治目标与维权内容都是一定的,是与现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政治问题与可探讨的政治价值相联系的,其成员在其中可以相互习得一定的政治知识,培育一定的政治意识。

网络政治社团作为我国政治生态中的新兴力量,已成为现实政治的有益补充和部分替代,其兴起与发展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浪微博微群作为新兴的网络政治社团,有别于政治类QQ群与BBS等传统的网络政治社团,它综合了微博的时效性与虚拟社团的集群性,并且很多是加V认证的名人创建的专业群,认可性强、讨论更加集中与专业,影响力较大。由于网络政治社团的概念范围较大、类型多样,且临时性的维权组织较多、话题较杂,因而,本文拟以固定性网络政治社团中的微群为例,分析微群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挑战,并初步提出应对策略。

2.微群的目标取向与活跃态势

笔者以“民主”、“宪政”、“反腐”、“人权”、“法治”、“自由”、“改革”、“责任”、“文明”、“博爱”、“平等”、“正义”、“公平”、“自由主义”、“共产主义”为关键词和标签在新浪微博微群中集中搜索了相关的微群(成员数在20人及以上),考察了发言数与成员数排名前三的微群,并以两者之间的比值界定其活跃程度,制作了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是当前中国网民最为关注的政治话题,其微群数量分别达到了105、104、101、97、60,主要原因是现阶段我国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而公平、正义一直是国人非常重视的价值;而对于民主、法治、自由来说,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当然也不能离开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成员数与发言数而言,追求法治、自由、公平、正义的微群人数与发言数远远超过其他微群,这表明我国现阶段政治发展中,基于社会不公正而呼唤公平、正义、追求法治的理念已经较为突出。而以微群发言数与成员数的比值考察相关微群的活跃度来看,“反腐”、“公平”、“正义”排名前三的微群的比值全部超过了1,表明微群的参与者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度较高,热衷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虽然其中的数据或许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却大体上反应了当前民众在网络政治社会中的关注倾向。

表1 新浪微博微群中以“民主”、“宪政”、“反腐”等为关键词与标签的微群概况表

二、微群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

1.培育政治参与的社会资本,建构公民社会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是现代化的标志与实质,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需要人民广泛的政治参与。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因为一定程度的僵化不灵、渠道不畅与狭窄、耗时耗力等使得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不足、能力不够,甚至可能担心打击报复而存后顾之忧。当网络被引入中国之后,民众在网络上看到了政治参与的动力,“技术使古代的雅典在今天成为可能”③。通过微群参与网络反腐、表达自身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的思考等可以弥补个体力量的不足,冲破了现有政治参与的藩篱,改变了原有的政治参与格局,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弥补现实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渠道的不足,弥补了现实政治参与中因技术、时间等因素导致的参与不足,切实培育了政治参与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网络政治参与被视为现实政治参与空间缺乏的弥补,并且是一个难以管制、自由度较大的非制度化空间。“由于网络核心技术的缺位和网络空间的无限广阔,现实政治权力在对虚拟社会的掌控上显然是力不从心,存在着太多管理上的空当和盲点”④,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夹缝空间的存在与法律法规管理上的不足给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现代政治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积极参政的公民,现代公民社会塑造的是具有民主、法治等政治价值资本的公民,网络政治社会需要的是被现代政治价值塑造的社会化的公民。因此,通过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微群中就某事件、某个政治目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切实形成政治参与的社会资本,对于建构公民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推动民主、法治等政治目标的普及

民主、法治等是现代公民的政治追求与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价值。网络社会的形成,微群的兴起构筑了依托网络技术的现代虚拟化政治社团,在微群中发布民主、法治等内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使得民主、法治等政治目标不再是某个特定领域与阶层的呐喊与独角戏,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如表1所示,笔者搜索的民主、宪政、反腐、人权、法治等现阶段民众较为关心的政治话题,亦是政治发展的目标与价值所在。在“醉钢琴刘瑜”、“凯恩战斗群”、“共识网”、“正义建言反腐群”、“反非法强拆群”、“法律人”、“律师微群”等微群中,因为广泛的参与、交流使得民主、宪政、反腐、人权、法治等政治目标与价值被宣传扩散,推动了政治目标的大众化。以“民主”为例,有101个在标签中致力于中国民主进程的微群。在这其中,由“江山谁主沉浮”创建的微群“凯恩战斗群”即是比较明显的事例。“凯恩战斗群”创建于2011年4月26日,拥有成员1 393人,截至2013年4月17日共发言3 429条,平均每天发布4.69条微博,在其群简介中指出本群是“汇集民主思想,普及民主常识,人人都可以成为屁民凯恩,国家兴亡屁民有责!”此类微群发表的关于民主、法治等的概念、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在本群中普及并被转发影响其他用户,推动了政治社会化。

3.推动网络反腐的深入,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目标的实现

“在网络社会,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⑤网络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信息,“没有信息就不会有问责。信息就是权力,拥有它的人越多,就会有越多的权力得以分配。”⑥显然,在信息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实际的确切联系。网络反腐在当下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虽然网络反腐查实的案例不少,但我们不能排除网络举报中部分是哗众取宠,故意捏造事实,造谣诽谤的。在网络上发帖、发图等都是匿名的,被追究责任的风险较小,在自身成本与利益的考量之下,很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就产生了。鉴于当前形势下对网络反腐的重视,必然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查实查伪,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耗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因而网络反腐需要建立在正确的、可靠的信息之上。在这方面,微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人们行为的标准以及对这些行为的判断是建立在环境给予的信息基础上的,反腐败斗争作为社会的综合性治理工程,离不开人们的广泛参与,而人们能否有效参与取决于人们对社会规范性信息的掌握和是否全面获知特定对象的公共行为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对照并判别,进而揭露并控制腐败的行为”。⑦显然,一个稳定的致力于反腐败的网络政治社团更有能力收集到较为权威的、可信度高的信息,更能够在众多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寻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网络反腐是技术反腐、制度反腐、运动反腐的结合,是政府与公众的结合。网络曝光、举报形成了蝴蝶效应、围观效应,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形成腐败的对立面,对于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有良好作用的。

三、微群的兴起对政治发展的挑战

由于网络社会的监管不足、网民非理性行为的存在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微群等网络政治社团的发展并不是顺畅的,其对政治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1.微群与现实政治能否合作、合作是否持久

微群处于制度化的外圈,是非制度化的,并没有在网络政治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政治解决渠道,因而,微群的政治行动必须依靠制度化的现实政治。网络政治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对现实政治解决现实问题不力的回应,但虚拟化的政治并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只能靠制度化的现实政治,是“网上吸纳扩展、网下深化联络,网上交流思想、网下共同行动”的虚实整合。因此,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合作成为了网络政治社团能否常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类似“表哥”事件等微群中虚拟政治与现实政治之间的成功合作案例为后续合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但更多的是现实政治对网络举报、曝光等不闻不问,致使事件被搁置直至淡出公众视野。以“微博建言反腐”微群为例,网名为“北斗918”的网友在2012年10月11日09:41转载了在网易新闻论坛“社会万象”版下发表的《湖北省阳新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安平渎职侵权20年无官管》的贴文,但是此事截至2013年4月17日仍然只是网上的行动,相关的单位并没有介入调查,致使该事件被搁置,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该事件的真相如何。由于所有的举报、爆料等网上行动都必须依赖于现实政治的制度化运作,现实政治与网上行动的不合作就会在微群等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体制之间树立了一堵墙,加深对政府的不信任,对通过现有的政治体制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就形成不了虚拟与现实的合力,就不可能解决虚拟政治中的问题,结果必然是对政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虚拟政治的成功有赖于现实政治的积极作为,现实政治的成功有赖于虚拟政治的积极参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意见领袖的非理性“意见”与网民的非理性服从的结合

“在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意见的压力作用方式有所变化,强度相对减弱,但其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从众心理的动因继续存在,从众现象依旧普遍”。⑧网络爆炸式信息带来选择的困难,在面对来自意见领袖的“意见”时害怕被孤立,因而选择从众,顺从该意见而不加思考,更愿意去服从类似于加V认证的名人等意见领袖,产生从众效应。从众行为可能造成判断误差,使意见领袖误以为其观点得到了强化。“在群体的行为中,个体的智慧往往会消失得几乎无影无踪,个人的力量一般都会在失去理性控制的情况下发生放大、变性、变形、变向和变力。”⑨这可能使得意见领袖的“意见”被广泛传播,真相与谣言并行。我们所要分析的就是这种从众效应在多大程度上是从众者的理性使然还是非理性使然,从众者是理性之人还是乌合之众。一个微群被意见领袖的正确“意见”影响,从众者选择理性的跟从,那就必然会产生较好的政治影响;如果意见领袖非理性的“意见”被强化和固化就会造成误判,使得非理性占据上风,压制多元观点,鼓励极化思维,那么“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⑩“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11)

3.可能成为政治冲突的催化剂,冲击现有政治秩序

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中国在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利用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努力追赶先进国家。“但是,除了西方,世界其他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央集权、民族融合、社会动员、经济发展、政治参与、社会福利等等,不是依次而至,而是同时发生。”(12)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复杂的政治思想文化的传播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利益集团使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前所未有的、异乎寻常的问题和冲突,增加了掌权者与权利意识觉醒者之间的冲突。

如何解决矛盾,调和冲突成为了社会进一步发展、政治参与进一步拓宽的必然前提。网络政治社团开辟了另一条政治参与的途径,减轻了现实政治中政治冲突对政治稳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由网络组织发动的现实政治运动屡见不鲜,呈现出“网上政治动员——现实政治运动”的趋势,显然加剧了现代政治冲突,赋予政治环境一定的压力,“激化政治冲突,解构现有的政治秩序”(1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政治秩序,加剧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二元对立,尤其是对小道消息的坚信与对政府信息的质疑等极大地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政治的蝴蝶效应与围观效应可能诱发与演变成现实政治行动,“本来一件很小的政治事件,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经过网络传播之后激变成大事,由此引发社会恐慌和政治动荡”。(14)从目前的政治现状来说,由微群引发的现实政治群体性活动已经屡见不鲜,如微群“愤青联盟”、“南方周末”等讨论的“南方周末”事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众挑战现实政治秩序的信心,以至于出现了“南周事件”,挑战了中国现行的新闻审查制度,出现了《南方周末》部分员工罢工、声援“南周”的人群在报社外集会、港台人士联署支持大陆新闻工作者的抗争活动等群体性事件。如果任由此类事件的重复发生显然会对现有政治秩序构成挑战与威胁,造成政治失范与社会失序。

四、积极应对微群挑战以推动政治发展

1.重建网络“公共领域”

(1)构建公共空间:平等、开放、包容

网络政治社团是面向全体网民的,除特殊原因外不存在任何的准入门槛,因此,微群等网络政治社团是开放的。微博达人、名人等意见领袖的存在必然使得其与成员的地位、影响力不平等,如何确保双方在不平等的平台上平等、包容地交流就成为公共空间能否保持活力、持续有效发展的前提。从目前的微群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微群中的话语权还是集中于少数意见领袖,普通成员被边缘化,持观望态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意见领袖来说,在不可能实现平等的情况下,需要做的就是趋向于去平等地交流,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去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对于普通的成员而言,不能非理性地去恶意攻击,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发言水平与能力,更好地去参与而不是破坏,交流而不是攻击。

(2)构筑公共舆论:理性的批判和讨论而非恶意攻击

互联网“以其自由平等、开放、去中心化、多元化、赋权的特征,实现了个人的自由畅言,成为公众议论和探讨政治话题的重要手段”(15),但我们同时亦不能忽视微群中恶意的政治诋毁、人身攻击等非理性行为。重建网络公共领域应该重建的是具有理性精神的公共领域,是能够保证成员平等、自由、民主发表言论的,能够促进良好政治目标诉求的,是能够在互动中提升认识的公共领域。因为“公众舆论的形成是由独立人格的公民就公共利益问题自由、平等地辩论和交流,进行理性批判达成共识的过程”(16),因此,“如果没有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的相互交流,即便舆论有公共潜力,也不会发展成一种公众舆论。”(17)

2.合理妥善地应对非理性舆论

(1)加强引导,“忍”与“辩”而不是“怒”与“删”

“作为公共权力部门,有两个词是万不可放弃的,一是忍,二是辩”(18),“忍”就是积极应对而不是控制,能包容异见和不理性,而不是简单的封、堵、删,也不能不闻不问,故意拖延;“辩”不是开脱,而是要将不理性引向理性,引向主流。忍与辩的对立面就是怒与删,忍得了网上舆论,必然就能去对话、包容;忍不了必然是怒与愤,必然导致删帖或不闻不问。如果我们的网络监管者能够做到“忍”与“辩”,那么微群等网络政治社团就能在包容与宽容的环境中生存,成为政治冲突的缓冲带。

(2)微群成员加强自律

由于微群存在一定的组织动员能力与网络影响力,如果举报、动员等得不到现实的支持与回应就会使得网络舆论的努力化为乌有,并可能激发原有的泄愤情绪,出现不可控的、非理性的言论与事件。“人们寻求聚合是为了找到与他们有着共同利益和兴趣的人,以便与之交谈。当他们找到一种他们喜欢的聚合方式后,他们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行为”。(19)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就成为现实政治的难题。一方面,网上舆论、爆料等过多,而现实监管者人手有限,不可能顾及所有;另一方面,举报、爆料等帖文的真实性有待调查,政治社团中的政治非理性与恶意攻击毕竟是存在的。虽然从经验来看,网民的道德自律并非较好的监管途径,尤其是“他们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并受到意见领袖和朋友的影响来对事件做出评价,而这些评价包含着大量的情绪内容”(20),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自律的作用。微群成员在网络上要加强自律,严格约束自身,以法律法规为底线,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对成员负责,不能恶意攻击与诽谤。以网民“法帮网”创建的微群“法律”为例,在其群公告中即开宗明意指出“本群言论自由,倡导理性思考,理性发言,群成员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3)加强监管,使微群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事

对网络的监管是任何国家的通例,是为了其能在一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更加健康地发展。由于微群的积极影响与消极挑战并存,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发挥其积极影响且能避免其消极挑战就成为了网络监管者的核心任务。如果说构建一个基于理性、平等、开放、包容的网络公共领域是为了使微群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效果,那么加强监管就是为了最大化避免其消极后果,最大化挖掘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各国的通例来看,结合网络政治社团的特点,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是较为可行的途径。由于我国目前网络立法的针对性与前瞻性不强导致了很多的新兴现象并没有被纳入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使得网络立法的预警机制较为落后,往往是出现问题之后再行立法规制,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在研究和借鉴韩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基础之上制定有关网络政治社团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责任与监管能力,重点预防可能的经网络政治社团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通过微群等散布的目的性很强的行动性信息与言论解决在萌芽状态,尽可能在网络上将其引向理性的轨道;监管者要把握好舆论监管的度,不能一味地采取删贴、封号等极端措施,要“忍”与“辩”,但这不代表要听之任之,对于虚假消息的发布者要坚决地警告甚至封号,要合理使用以“微博辟谣”为代表的监管机制;在监管的同时,纪检、宣传等部门对于有理有据的举报、爆料、言论等要重视并及时采取措施,最大化地回应舆论而不是拖延搁置。如此,方可使网络政治社团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政治,使网络政治社团对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注 释:

①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01-15].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②刑林:《转型时期大学生网络社团研究——以“飘渺水云间”网络社团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Thomas Simon:“Electronic Inequality”,Bulletin of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y Society,11,1991,pp.144.

④王存奎:《当前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结社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⑤Joseph Nye,Jr:“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1999(Jul/Aug):25.

⑥杰瑞米·波普:《制约腐败——建构国家廉政体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研究室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⑦袁峰:《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模式与应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⑧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第2003年第6期。

⑨黄建钢:《政治民主与群体心态》,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第31-32页。

⑩袁峰、顾铮铮、孙珏:《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

(1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12)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46页。

(13)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14)程玉红、曾静平:《论虚拟网络社会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

(15)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16)郑燕:《网民的自由与边界——关于微博公共领域中言论自由的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7)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18)高明勇:《微博问政的30堂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0页。

(19)Lee Sproull and Same Faraj:“The Net as a Social Technology,in Culture of the Internet.Edited by Sara Kiesler”,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7,pp.36.

(20)郑燕:《网民的自由与边界——关于微博公共领域中言论自由的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1期。

(责任编校:文 一)

Network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Take Sina Microblog Micro-Group for Example

LONG Tai-jiang,ZHOU Guang-jun

Dw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lack of realistic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nels,a new term——network society came into being and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grew up afterwards.Represented by Sina Microblog micro-group of network,political organizations refloat the sound of silence and broke the existing barrier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which demonstrates the combined trend of the real and virtual politics.Network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have play a positive role not only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 capita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but also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They push forward the popularity of political goals such as democracy and law as well,promoting the anti-corruption.However,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face with challenges,for instance,the complexity of political realit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pinion leader’s erroneous opinions and netizens’unrational behavior.There is also the challenge of established political order.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the network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should build a rational,open,tolerate and equal exchange platform and public domain.At the same time,members should be equipped with self-discipline.Regulators should accomplish their duty in reasonable guidance.Laws and regulations must be enphasized in the whole process,so that we can serve the real politics much better and expand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network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network political organizations;micro-group;poinion leader;the public domain;political development

龙太江,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2)周光俊,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2)

猜你喜欢
社团现实政治
缤纷社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