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中 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从现代艺术观念的角度研究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以民间木版年画为自己的创作资源,将木版年画鲜明饱和的色彩和绵密回旋的线条,重构为具有抽象意味的现代形式。强烈的色彩变得和谐厚重而不失其饱满,形象原有的特定民俗内容被淡化,实用的节令指向被解构为具有高度形式感的纯艺术。在人们开始痛惜民间艺术遗产濒临灭绝的时候,顾黎明早已化古调为新声,赋予失去生活依附的古老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这种移形而得神的创造,显然是中国油画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最值得重视的发展。
吕彭 美术评论家
就孟禄丁、顾黎明这些艺术家具体的一些抽象作品而言。综合材料的使用更加体现出艺术家对现实的心态。把那些渗合了木块、麻绳、布片、铁皮和其他材料的抽象画,放在古典风格的怀旧情绪的写实作品一旁,前者较之后者对观念视觉和心理的冲击效果更为强烈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冲击并不简单来自破碎的物品或抽象的表现,更主要是产生于物质的直接性。
张晓凌 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任何一种本土现代话语都是西方现代艺术话语与本土话语融合后的再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融合后的再生。几年来,顾黎明的语言实验一直围绕这一思考进行。在色彩的运用上,顾黎明把民间大红大绿的对比色调减弱为中性的灰调子,既保持了和表现性抽象色彩逻辑内在的一致性,又以此使画面获得古朴的历史感;线的处理方面也显示了顾黎明特有的机敏。他以木炭条勾勒出的线条在色彩的覆盖下或隐或现,轻松随意,既断落零碎,又连绵整体,兼具了传统文人艺术用笔的空灵蕴藉,民间艺术勾线的古朴稚拙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线条的放达不羁。在造型方面,顾黎明把传统意象造型和西方抽象造型作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综合:抽象与具象的综合,表现与写意的综合。总之,画面上的形象是一系列综合的结果,意象原型在抽象语言中重建的综合,是传统意象的神韵、旨意、趣味在当代话语中的再现与复活。它是现代人所希望看到的那种形象:具有历史含义和传统审美价值,又同时是全新的当代视觉图式。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抽象表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抽象和表现艺术一直未能有纯粹学术意义上的充分发展。这种状态近年来有了重要的转变,并且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艺术家。……而抽象创作也领先于理论研究,进入学术层而,尚扬、周长江、王毅、王易罡、苏东平、季大纯、江海、顾黎明等画家的作品,展示了中国抽象的发展,已具备了从整体上加以观察研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赵 力 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的表达方式始终是建立在对当下现实社会独立的洞察与体验之上。八十年代中期,感觉良好的顾黎明就确立了以表现为动机、以抽象构成为取向的作品面貌。在随后几年间,画家能够在当时生活循序和文化心理方面所发生的超常变化中体味到一种普遍存在复杂心态,并有意识地将这种心态引入到创作意识中。进入九十年代,顾黎明的绘画以一种反对任何呆板、样式化的风格姿态形成了保持活力的艺术特征。……同时,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尺度将传统文化的审视和现实文化的观照揉渗于一起,衍化成作品的内在力量。而抽象语言的表述更为纯熟、适当,显出对视觉艺术的悟性和严肃的学术态度。
孟禄丁 旅美画家
顾黎明现在的作品,具体的服饰(指《汉·马王堆服饰系列》)启发无非是进入心理和视觉体验的契机,在笔色之中,自然流露的则是对现实文化和心理的体验,抽象语言的表述更加纯熟和适当,显示出对视觉艺术的悟性和严肃的艺术态度……。
我了解顾黎明,他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喜欢思辩,但这只是对他敏锐感性的补充。……他的叙述方式最终还是画,在混蒙的形与色之中,在干涩的线和斑驳的色彩之中;在沉稳、低调的画面结构之中,没有刻意的刺激,但可以感觉到一种躁动与压抑、冲突与要妥协,透过感觉的笔触和色块,富于灵性的运笔,触击我的视觉,引发我潜在的心理的感官反映,让我进入另一体验的境界,传统文化的审视与现实文化的观照已做为内在的力,被艺术的有机语言形式所包容,给我展现一个背景、一个空间、让我去充实、去寻找更多的艺术层次的快感。
高天民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是80年代以来崛起的我国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为基础进行新的演绎和阐释的抽象绘画,为中国抽象艺术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顾黎明的艺术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因此而认定他的艺术已达到了成熟,但可相信,他的探索和思考必定会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以新的策力。
顾黎明的立足点也正是我考虑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出发点,正如他所说:“被动地承袭传统文化的某些具体因素”也可获得某些传统文化的形式,但那是很表面的,至多比五十年代那种题字盖章式的“民族化”好一点。真正的艺术品必须是时代精神的深刻揭示,必须体现艺术家对历史与现实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意识——这是现代艺术家区别与传统艺术家的地方,否则你只能是一个画匠,而非艺术家。顾黎明不强调个性却非常有个性,不注重形式的把握却透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爱,他强调“再模仿”却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再创造”,而这一切却是在开放的语境中取得的。
杨松林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顾黎明的艺术探索过程,虽经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却能做到冷静而理智的选择和驾驭,既敢于正视并接受西方现代艺术的精华,又善于寻求与中国传统相融合的对接点,显露出独到的机敏。他把艺术创作看做是一种“学问”,严肃而认真地投入,这使他的探索在抽象表现阶段即进入一定的学术层面,而被学术界列为“我国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随其认识与探索的深化,相继由《马王堆系列》自然地过渡到《门神系列》(木板年画系列),可贵的是他没有急功近利地对传统和民间文化做表面的、简单的照搬,而采取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自己创作的母体和根基,机敏的沿其文脉,进入堂奥。他在提出关于“第二文化意识思考”的同时,用自己严肃的探索,相继创作出一批关注到造型因素的具象与抽象、体验与表现、观念与语言、本土与现代的相关性,吸收了中国意象造型的方法完成的作品,并以其相当的学术层次和审美品格,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高 岭 美术评论家、美术学博士
顾黎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逐步完成了自己的话语转换,成为中国画坛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特艺术方法论的艺术家之一。在撰写本文的现在,如果我们环顾当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顾黎明的艺术观及其艺术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就更值得引人注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中,顾黎明和孟禄丁一样,已经开始从事非形象的抽象材料的实验,虽然当时他们的目的是要以此抵制历次社会运动中物质形象的局限性,还没有意识到要寻找一种建立自己艺术语言的方法,但这种抽象材料的实验活动,却为顾黎明以后远离对自然和社会再现式反映的艺术之路,从而有可能接近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埋下了伏笔。真实地再现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当然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涵,在特定的时期,尤其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艺术的使命就是反映这种变化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影响。艺术家用包括反讽、调侃在内的各种手法来表达人文知识分子的关注、质疑和批判,形成了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普遍化倾向。然而这种建立在对立和批判基础上的艺术观,终究是以工具论为标准的,无法树立起依托在方法论基础上的中国当代自身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追求。在这方面,顾黎明以自己近二十年的现代艺术探索和不断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
陈孝信 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顾黎明在新潮美术运动中,他是一位“抽象——材料艺术家”。而在九十年代以来,他渐渐地转型成为了传统文化忠诚的“诠释者”和本土性现代艺术的实践者。他借助“它山之石”(西画的色块、笔触肌理和材料技术)以攻“传统之玉”(如“马王堆帛画”、“杨家堡年画”等),而所采取的却是模仿(其实是戏仿)——解构——重组——建构的文化策略和自成套路的方法系统。通过他的方法系统——有预谋并有设计意识在内的种种手段,营造了一个古今交织、“神”人共处、时空变换、似是而非、错综复杂、散漫而无序、“剪不断、理还乱”的图像世界。在与西方之间,由对立而融合;在与传统之间,由疏离而亲近;在与现实之间,由熟悉而陌生,从中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深一层的人文关注。
尚 辉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美术评论家
从民间美术汲取养分而丰富油画艺术的表现语言与义涵,无疑是中国油画本土化探索的重要路向。顾黎明油画鲜明的个性图式,正是他将民间木版年画平面化的线造型与色块分域有机地转化为油画语言的探索结果。他的油画有维亚尔的简明厚拙,也有鲁奥的粗犷奔放,但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中国民间绘画的体悟。他将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线条改变为随意而洒脱的笔线,既有浓郁的绘画性,也有涂鸦式诙谐而幽默的现代性。他的色彩追求简约中的单纯,并降低色调明度以体现中国文化的质感与意蕴。他的作品超越了叙事,也非情绪性的表现,而是进行油画语言文化质地的本土性转换,他从平面化的视觉形态中探寻的就是能够体现历史厚度和乡土纯朴的油彩情怀。
彭 锋 北京大学教授、批评家、策展人
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中,激进的创新与保守的传承之间的对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艺术中的一味创新之所以在中国当代艺术界遭到挑战,一方面是因为它容易穷尽艺术的可能性,而让它陷入了终结的困境;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艺术家开始自觉地追求中国性,恢复自己的文化记忆,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还有一方面是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世界已经在总体上由硬的物质转变成了软的信息或能,科学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释放,科学取代艺术成为集中体现创新意识的领域。
顾黎明的艺术,是在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二者的矛盾的解决,他没有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方式,而是通过绕道传统来追求创新。这种借古开新的创作理念,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国当代艺术家所面临的各种纠缠不清的难题。但是,这种借古开新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顾黎明通过长期的实验和探索,力图解决传统题材与当代语言之间的矛盾,线与面的矛盾,格调、境界与视觉感受之间的矛盾。从最近创作的作品来看,顾黎明找到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作品显得更加成熟老练和自由舒展。
顾黎明这种借古开新的作品,给美学和艺术批评提出了挑战。无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视野和术语,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视野和术语,都无法触及这些作品的核心。创建适合这种类型的作品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术语,是当代中国艺术理论界和批评界亟待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