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兰
(海宁市周王庙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 海宁 314400)
周王庙镇桑苗产业的回顾与发展方向
唐小兰
(海宁市周王庙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 海宁 314400)
周王庙镇一直是海宁蚕茧主产镇和全国嫁接桑苗集中产区之一。特别是嫁接桑苗生产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品质优良,在省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12年全镇耕地总面积3133.3 hm2,其中嫁接桑苗335.3 hm2,占10.7%,主要集中在星火、长春、博儒桥、联民、新建等7个村,总计育苗农户约5800户。全年桑苗销售收入3520.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5.3%,是当地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虽然近10年来全镇桑苗面积比鼎盛期明显减少,但每年仍稳定在300 hm2上下,占全市桑苗总面积50%以上。近年来在各级蚕桑技术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该镇依托桑苗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进步为宗旨,加快引种步伐,抓好品种储备,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标准化生产,不仅为本省及云南、甘肃、陕西、安徽等省提供了大量优质良种桑苗,而且为全镇桑苗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王庙镇嫁接桑苗生产始于19世纪70年代,盛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渐萎缩。纵观全镇桑苗产业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变化。
1.1 生产主体变化
据《周王庙镇志》和《海宁市志》记载,清末民初原周王庙镇已是浙江省小桑苗主要产区,以嫁接苗为特色品种,成批销往外地。1935年在周王庙成立桑苗合作社,并由中国蚕丝公司和中国农民银行向苗农发放贷款扶持。随后又制定奖励办法,所产桑苗由中国蚕丝公司或合作社以优惠价统一收购后销售。至1947年,周王庙、长安一带共有合作社18家。
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转为集体经营后,主要以生产队为单位培苗,少量有农户自留地培苗。政府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将桑苗培育纳入计划管理,推动嫁接桑苗发展,桑苗生产比较平稳,无大起大落。桑苗销售由供销部门成立收购站统一完成。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促使全镇桑苗产业规模逐年扩大。至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顶峰,成为周王庙镇农业生产上的一项优势产业。但单家独户无计划生产,导致年际间育苗面积和桑苗价格波动频繁。为此,2003年起成立桑苗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市场行情、技术培训、品种信息和桑苗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工作,既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又有利于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桑苗质量。目前全镇有桑苗专业合作社2家,入社农户333户,带动农户3255户,常年全镇80%左右的桑苗通过合作社销售。
1.2 嫁接技术改进
据《周王庙镇志》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就开始采用嫁接法繁育桑苗,并建有苗圃。桑苗嫁接方法以操作简便、成活率高、苗木生长快、适宜于大批量繁育的袋接法在生产上应用最广。该方法按对砧木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广接和火焙接两种,本镇苗农长期以来以火焙接居多,并一直延用至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事桑苗嫁接的青壮年劳力大量向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转移,使季节性强、用工集中的嫁接桑苗生产,在春期嫁接时劳力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广大苗农和蚕桑技术人员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对袋接法技术进行改进优化,形成了目前在生产上全面推广应用的嫁接体移栽育苗新技术,俗称“起接法”。
嫁接体移栽育苗技术与传统火焙接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嫁接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据试验调查,每667 m2面积可减少嫁接劳动用工5.6工,节约17.8%。同时起接法除嫁接体移栽在田间作业外,前期剪砧木、削接穗、插接穗各项操作均在室内完成,既明显减轻了劳动强度,又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和作业舒适度。
(2)延长嫁接时间,避免不良气候影响。采用起接法,事先需对砧木和接穗条进行预处理,促使其提早萌动,故农户一般在2月中下旬便可利用雨天或晚上,在室内进行嫁接。从而不仅有效解决了原火焙接时间短、劳力紧、受天气因素影响大、延误嫁接季节等问题,而且因嫁接时间相对提前,使得桑苗生长期延长。
(3)有利提高嫁接桑苗成活率,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嫁接过程在室内完成,并且嫁接体经过一定时间的合理贮存,有利砧木和接穗愈伤组织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壅土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据试验调查,可比火焙接提高成活率3.0个百分点。
1.3 桑苗品种更新
周王庙镇长期以来与蚕桑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桑品种资源丰富。同时在嫁接桑苗品种上,适应市场需求,紧跟蚕桑生产发展步伐,不断调整桑品种结构。20世纪70~80年代,主要以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四大良种为主;90年代起,农桑8号、农桑12号、农桑14号和育71-1、海宁桑、盛东1号等新一代品种逐步替代了四大良种,尤以农桑8号、农桑14号比重最大,育71-1次之,盛东1号曾占一定比例。进入21世纪后,丰田系列、强桑1号、金十号以及以“大十”为主的果桑品种开始“粉墨登场”。近年来,全镇优新桑品种的繁育比例已达99%以上,其中农桑14号占繁育总量70%左右;强桑1号以其秋期叶质与产量优势逐步呈后来居上的趋势;以“大十”为主的果桑品种,嫁接比例逐年提高(见图1)。
图1 2002~2012年各品种繁育情况
由图1可见,以荷叶白为代表的四大良种于2004年完全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桑12、农桑14号为代表的农桑系列。尤以农桑14号最为突出,从2002年起迅速得到推广,近10年来始终居全部嫁接桑苗之首,可谓一枝独秀;育71-1稳居一定比例。2007年开始,以丰田系列、强桑1号为主的新一代桑品种崭露头角,特别是强桑1号,嫁接苗比例逐年上升。
2.1 抓住市场机遇,扩大市场份额
据统计,2012年我国桑园面积82.7万hm2,若桑园规模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按老桑园12年左右更新周期计算,去除广西、广东等地区种植杂交桑品种,则每年嫁接桑苗需求量约在4亿株以上。因此,要抓住“东桑西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桑苗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本镇桑苗产业技术、品种、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对苗农的信息引导和育苗技术培训,加强与全国蚕桑主产区的联系,全力拓展销售渠道,逐步发展订单式生产,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2.2 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
桑品种除以采叶养蚕为主的品种外,还有各种用途的桑品种。近年来叶果兼用桑品种发展较快,育苗量逐年增加,仅“大十”品种全镇每年已有300万株左右,还有红果1号、红果2号等品种也有一定比例,销售形势和市场前景良好。
周王庙镇长期以来,依靠各级蚕桑技术部门的支持,从全国蚕桑主产省、区引进桑品种,建立桑种质资源圃。目前全镇已有叶用桑品种近50个、果桑品种30余个。因此,下一步重点要加强市场调研,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各地对桑品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育苗品种结构,使农户育苗品种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全镇桑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标准宣传,提高苗木质量
产品质量是立足市场的根本,要稳定提高桑苗品种纯度和质量。一是要加强对广大苗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种意识和质量意识。二是要广泛宣传贯彻国家标准GB19173-2003《桑树种子和苗木》和海宁市地方标准DB330481/T 026-2010《嫁接桑苗》两个标准,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三是要合理控制单位面积育苗数量和秋叶利用,确保桑苗长势均匀、苗干充实;严格产地检疫,杜绝检疫性病害发生和传播;认真做好桑苗分级,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全镇所产桑苗的品质继续在全国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以赢得各地客户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