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英军围困南京地图》首现南京

2013-03-14 09:23苏真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绘制南京

■苏真

《1842年英军围困南京地图》首现南京

■苏真

现藏大英图书馆的《1842年8月英国舰队围困南京图》在南京首次展出。该图绘制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历史背景下的南京城全貌。图中呈现出的内容与相关文献资料互为印证,是探明历史真相,知古鉴今的第一手史料。

《1842年8月英国舰队围困南京图》 静海寺《南京条约》知古鉴今 海防意识

Plan of the Investment of NanKin August 1842 first exhibited in Nanjing

笔者近日赴深圳出席了《中国东海及南海诸岛古代海图展览》开展仪式,海图的收藏者是知名学者、《深圳晚报》副总编梁二平先生。他也为即将在南京静海寺纪念馆展出的《“知古鉴今·通江达海”近代海战图展览》准备了59幅珍贵图片。其中,有一幅《1842年8月英国舰队围困南京图》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是梁先生2012年10月从大英图书馆复制并带回国内的。且不言它对研究鸦片战争史或是对南京的重要性,至少对静海寺纪念馆来说,其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得知此图将由我带回南京,并首次在纪念馆与观众见面,大家欣喜不已。

此图与静海寺有何渊源呢?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江南是清政府粮食、税银的主要来源地,通过漕运将大量物资运送至北方,漕运堪称是国之命脉,控制着长江运河两大水道的两江总督府所在地江宁 (南京),自然成为了咽喉要地。1842年8月,英水军舰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实可谓“兵临城下”。道光皇帝匆忙派钦差耆英、伊里布赶来救急。夏季的南京素有“火炉”之称,当时下关城外有一定建筑规模的静海寺,成为了双方宽敞凉爽的谈判之地。英军全权代表璞鼎查,海军总司令郭富、陆军总司令巴加,钦差大臣及两江总督牛鉴等人于8月12、13、14、24日在静海寺内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英国舰队围困南京图》(以下简称《围困图》)左上方,是该图醒目的名称:Plan of the Investment of NanKin August 1842,直观的表明了绘制该图的时间与地点。据大英图书馆馆藏资料显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绘制了大量海图、地图,在当时均属于国家机密,经其海军部1842年年末整理后收藏至今。可见,这些地图除及时用于作战外,回国后就立即进行了总结、整理。一方面说明英国对此次来华作战十分重视,态度认真严谨;另一方面,英军显然是在为进一步扩大对华战争,进而获取更多在华利益做积极的准备。

该图并没有附带说明与注释,但图上的一些重要元素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画面右侧绘出了十字箭头平面直角坐标,准确的表示出了方位。左下方注明了绘制这幅地图所用的两个比例尺Scale of Yards与Scale of Miles,码比例尺与英里比例尺。比例尺是绘制地图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通过比例尺便可以得知画面上显示内容的实际距离。一般来讲为山地作战而准备的军事地图还会标出等高线,在《围困图》中,北面的两处小山果然标明了具体的等高线数据:“98thReg、26Reg”。可见,此图具备了军事作战地图的多项基本元素,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军事地图,更确切的说,是一幅军用地形图。由此也可以推断,来华作战的英国军队中配备有专门从事勘察测绘的官兵,该图即是由英军随军专业的绘图人员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后绘制的。

《围困图》画面上的地标名称全部为英文标注,长江被标注为YANG-TSZE-KIANG RIVER,误把“扬子江”作为了整条江的名称,后面又加了“江”字。仔细观察,地图上很多名称的标注都并不准确,应该是英军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直接音译而来。长江在南京下关段形成了一定弧度的转角继续东流,这里自古就有“大江关钥”之称。①英军选择在这里泊船靠岸,定是看重此处江域宽阔,水流缓慢,沙洲滩涂较多。画面上方的河流被标注成了Creek(小河),实际上这里是长江与江心中“八卦洲”所形成的夹江,而不是秦淮河或其他小河。

图中江面上标示出了Anchorage of the Fleet(舰队抛锚处),准确地绘制出舰队船只停泊的具体位置,是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狮子山一侧,仪凤门外的长江江面上。这与清代中外诸多史料里英舰到达南京停泊位置的文献记载一致。清英双方选择到狮子山下南京城外的静海寺内议约,也得到了地理位置上的再次印证。

据柏纳德《“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记载,②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派往中国的远征舰队共计七十二艘大小舰船,分别由战船、汽船、运输船、载兵船等组成。《围困图》中江面上分别用两种符号标示出了两艘汽船与两艘战舰交错停泊。北面第一艘为英军著名五等战舰Blonde(布朗底号),该舰载炮42门。第二艘及第四艘均标注为steamer(汽船),当时英军蒸汽舰艇长60至80米,装炮10门左右,舰员100余人,航速快、船身轻巧。第三艘是三等战舰,英军旗舰Cornwallis(康华丽号)。1842年8月29日上午11时,清英双方正是在这艘旗舰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该舰以英国著名将军查尔斯顿·康华丽的名字命名,1812年在印度建成下水,标准排水量1741吨,双层甲板,长176英尺,宽47.6英尺,载炮72门,载员约600人。1841年秋到华后不久,就取代威里士厘号成为司令旗舰。③静海寺纪念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展厅中陈列着该舰模型。

8月2日至9日,英军舰船全部集齐到下关江面,仅用了7天。④但从图上只标示出四艘战舰来看,一方面绘图者的目的只是起到标示军舰停泊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显然绘图人员是跟随英军最早到来的几只舰船先期抵达南京的,在这有限的几天时间里,他们的任务是侦查南京地形,探明清军虚实,测绘出尽量完备、精准的地图,为英军大部队到来以及攻城战斗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英军部队的作战效率由此可见一斑。

《围困图》中清晰的绘制出了南京城所有的水道、玄武湖及湖心的3个岛屿 (实际应为五个)。英军乘船而来,显然也是走水路勘察南京各处地形地貌的。图中还描绘出了多处山脉,东面最大的钟山(紫金山)标注出了名称 “Chung shan Mt”。其余的依地理位置判断,主要有南京城北面的幕府山、西北面的狮子山、城内的大红山、北极阁(鸡笼山)、九华山以及城南雨花台等地的低矮山丘。

全图标示出了城西北和东北的两处村庄(village),城东北的村庄还加注了一段说明。遗憾的是此处字迹模糊不清。但从尚可辨认出的第一行文字“This Village was occupied by the---”可以得知,这处村庄此时已经被英军占领。西方文献记载这段史实较详者为J. Ouchterlony所 撰 写 的 The Chinese War一书,其中提到,8月12日清英双方在静海寺第一次会面后,英军听说两江总督牛鉴向南京调集增援了军队,遂突于13日晚,将搬运上岸之九磅弹大炮、短炮及一炮兵营安设于由 Lord Saltoun率领的先锋队所驻之村Makur-Keow中,准备翌日攻太平门。⑤比照图上此处村庄和太平门的位置,文中提到的村庄Makur-Keow无疑即是南京城北的迈皋桥,地图与文献资料得到了相互的印证。笔者注意到标出的两处村庄所在地,正是英军分别从水路、陆路围困南京城的两个主攻方向,可见英军当时扬言攻城并非是为了恐吓清廷而放出的空话,如若得不到其想要获取的割地赔款等利益,是做好了充分攻城准备的。眼见英军气势汹汹的攻城架势,“清廷诸帅胆怯,连夜草书致复,悉允所请。”⑥

《围困图》中不仅标出了主城区(Governor General)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标注出了古宫殿遗址 (site of old palaces)即明故宫。城南标出了Porcelain Tower(瓷塔),显然,这就是被喻为“世界奇观”,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的金陵大报恩寺塔。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地处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答父亲朱元璋、生母碽妃的恩情,耗时十六年修建完成的。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按明代营造尺(一尺等于今31.7厘米)计算,合78米。这个高度是南京城墙平均高度的六倍半,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如此华美高耸的建筑,必然引起英军的注意,在其绘制地图时醒目的把它标注出来。《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军洗劫了这座精美绝伦的旷世宝塔,大报恩寺塔从此再也没有了往昔金碧辉煌的风采。⑦

《围困图》中用不同的线条描绘出了古城墙遗址(Trace of the Ancient Wall)的全部轮廓,内城垣用实线,外城垣用虚线。英军进犯南京时所看到的城墙,是里(京城)13城门、外(外郭)18城门的明城墙,周长约33.676公里。⑧《围困图》中详细标注出的11处城门自东向西依次应为: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江东门、石城门(汉西门)、仪凤门、神策门、佛宁门、太平门。其中佛宁门、江东门为外城门。从图上详尽的标注可以看出英军对这一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是十分在意的。可能是之前进攻镇江西门这一鸦片战争以来英军投入兵力最多的战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所致。

总览全图,绘制科学规范,地形地貌描摹比较准确。初来乍到,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东方古城,用如此短的时间将其基本情况绘制成图,说明当时英国已具备专业、娴熟的军事地图绘制技法,并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的运用到实战中。与此同时,清朝官方也绘制了诸多海防图,比如《虎门炮台图》、⑨《葛云飞增辑两浙海防图》等,尽管绘制细腻,但所用手法还处于描摹还原事物本貌的阶段,与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军事地图雏形的西方地图相比,的确是落后了。可见,近代我们面对从海上而来的坚船利炮之所以会输,恐怕还真不是一句简单的“清廷腐败无能”所能概括和解释的。

数千年来,中国人总是将海洋视为大陆的屏障,除明代倭患外,几乎没有遇到来自海上的大规模侵扰,内陆政权的威胁也多来自北方陆地,海疆是比较安宁的。中国封建社会自古有重农抑商、自给自足、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加之明代以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中国人头脑中几乎没有海防的观念也就不足为怪了。换个角度来看,也正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惊醒了中国的海防意识。鸦片战争后,我们除了对来自海上外敌的强大感到震惊之余,也开始思索战败的原因,探求民族进步的道路。

综合以上对《围困图》的认知可以得出,图是比文字更直观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融文献性、文物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地图除能够为观者提供地理知识,使观者得到一种潜在的空间观念外,对地图内容相关史实的进一步探求,能够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我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37万平方公里领海,沿海岛屿星罗棋布,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沉痛的历史不能忘却,近来我海洋国土多存争议,惟愿国人能够知古鉴今,认清日益激烈的海洋竞争形势和海洋的战略地位,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注释:

① 《百年商埠——南京下关历史溯源》贺云翱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柏纳德《“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W.D. Bernard,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London,1844,1845.Vol.II, PP.391—392)

③康华丽号资料参见《南京条约与香港百年》俞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5页。

④《鸦片战争史实考》姚薇元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页。

⑤J.Ouchterlony The Chinese War PP.435—437.

⑥黄氏原奏载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五十八卷,第三十四页。

⑦大报恩寺塔资料参见《南京明清建筑》杨新华 卢海鸣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260页。

⑧南京明城墙资料参见《南京明清建筑》杨新华 卢海鸣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7—533页。

⑨清人绘,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鸦片战争前,虎门已形成大角、沙角、镇远、南山、横档、大虎、新涌、蕉门、永安、巩固十座炮台,统称“虎门十台”。

猜你喜欢
绘制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Painting ski maps 绘制滑雪地图
绘制童话
南京大闯关
绘制世界地图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神秘的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