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卿
通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太尔时代将3D打印机引入了普通家庭。
三元桥第一置业大厦10层,一台3D打印机发出“嗡嗡”的声音,打印机内部零件不断吞食塑料条,将它们熔化后再通过针头挤出流质原料。原料经由喷嘴喷出,层层叠加、凝固,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逐渐成型,整个过程仿佛凭空出现。
这是北京太尔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太尔时代)创始人兼总经理郭戈的办公室。1997年,他师从“中国3D打印第一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颜永年,从事“快速成型技术”即3D打印技术的研发。2002年博士毕业后,郭戈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去科研院所或高校当老师,而是与另外两名同学共同出资成立了太尔时代。
创业之初,太尔时代将客户群锁定为有模型设计需求的企业,生产的是能够打印400mm大成品的工业级大型设备,每台售价高达20万~40万元,应用于医疗、玩具、汽车、家电、五金、灯饰、教育等行业。经过几年的经营实践,郭戈在仔细分析了客户类型后发现,工业级用户更倾向于将3D打印机用作设计研发,进行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改良,并未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制造环节,有限的客户购买量将限制3D打印机的普及和公司的长远发展。在他看来,3D打印机未来将会像纸张打印机一样普及。
2008年,海外市场陆续出现的3D打印机个人玩家印证了郭戈这一判断。在欧美一些3D打印爱好者自发组建的网络社区里,贴满了DIY的创意设计和产品展示图片,这让郭戈下定决心,进军家庭消费级3D打印机市场。2009年,郭戈提出公司要生产售价在1万元以下的3D打印机。起初,这个提议遭到了团队核心成员的反对。“将20万元的产品以1万元出售,这岂不是自毁长城?”有员工断言,这样的举动将对公司工业级产品带来致命打击。而郭戈却认为,将3D打印机平民化,能够激发一个巨大的市场。他解释道:“在工业级3D打印机领域,太尔时代未必会做到最好,但在此时用工业级的技术去做家庭消费级的打印机,将率先占领这一市场,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要做万元级别的家庭消费级打印机,首先要在工业级产品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成本。从几十万元降到万元以下,这在很多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太尔时代经过多年持续的研发和技术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本控制能力。
“2009年,我们用了半年时间,通过技术研发,自己买芯片写程序,将核心数控系统的成本由原来的上万元降低到几十元。”这样的技术变革让郭戈至今记忆犹新。
2010年,太尔时代首台家庭消费级3D打印机问世,郭戈将它命名为“UP!”,意为向上层层叠加的意思。“UP!”成型层厚度范围在0.15~0.4mm,定价1万元。郭戈认为,“UP!”应该首先推向国际市场。在他看来,国外对家庭消费级3D打印机认知度比较高,并且不会对国内工业级3D打印机形成较大的冲击。五个月后,郭戈收到了第一笔1500美元的订货款,此后不断有世界各地的客户咨询购买太尔时代的产品。
2012年,太尔时代的3D打印机销量为3000台。
中国工业评论201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