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局长怎么成了全能教授

2013-03-12 09:44:02
现代阅读 2013年3期
关键词:博导光环功利

一个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公安局局长,却成为29所高校的热聘人物。在这29所大学里,他有教授、硕导、博导等等头衔;他所涉猎的领域,既有与他相关的刑侦、心理、法医、法学、颅面鉴定,也有与他职务和专业无关的人力资源、资本运营、哲学、书法、美学、服装设计、建筑学等等。

我们看不出这个公安局局长在如此之多的领域都具备教授、博导的学识和学术成就。他之所以被诸多高校聘请,显然是因为他的职位和光环。

冲着职务和光环而争相聘请某人,当他们的职务旁落光环暗淡时,就将面临争相“消磁”了。据报道,那位公安局长犯事之后,这些学校就悄然撤下了关于这个局长教授的报道;在研究生导师列表中,也已见不到局长导师的名字了。

如果聘请局长教授名正言顺,那么无论他现在如何沦落,他的学者身份和学术地位仍在,大可不必“位去茶凉”,立即擦洗他的痕迹。如此匆忙撇清与他的关系,不正说明当时聘请他理不直气不壮?

大学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本应是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产出良好价值观念和思想品格的地方,但这样的教育传统已经被世俗功利所取代。现在高校里的一些领导和教师,媚官、媚商还媚星。那些在重要位置上有一官半职的官员,那些有点名气的富商,那些文体演艺明星,在高校里如果没有一些头衔,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成功人士了。

高度行政化矮化了高校的学术精神和学者尊严,严重的精神“缺钙”,导致高校热衷于傍高官、傍大腕、傍大款,这无论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负价值的灌输和传导。当那些被傍的人犯事之后,高校的管理者又匆匆忙忙移除他们留下的聘书、题词、讲话等等记录,就再次强化了成王败寇世态炎凉的功利价值观。

过去我们常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现在桃李树下的小路已成大道,只是这个大道已变成通向国外学校的长途。父母们为何不惜花费巨资舍近求远纷纷把子女送到国外求学?原因很简单,国内的学校不能为他们提供满意的教育。这种教育抽去了思想、学问和创新的丰实底座,剩下的就只有跪拜和仰望了。

公安局局长成为全能教授,就是对高等学府的极大讽刺。

(摘自《羊城晚报》 作者:何龙)

猜你喜欢
博导光环功利
发“福”字
中学生博览(2022年7期)2022-06-21 19:53:45
光环之下,如何生活?
光环之下,如何生活?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4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4
“美女学神”刘明侦:90后博导院长炼成记
土星光环连连探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