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语言的国家。这个巴尔干半岛上背叛苏联的共产党国家,在铁托35年的统治下,成功地掩盖了这个多民族国家中的矛盾。1980年,铁托的去世则预示着这个国家中的6个加盟国以及两个自治区的人民之间在未来10年的紧张态势将不断加剧。
1991年夏,联盟中两个最为西化、反共和经济发达的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共和国塞尔维亚——它的居民广泛地散布在这个分裂的国家里——仍然有效控制着军事系统。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塞尔维亚少数民族与塞尔维亚主导的南斯拉夫联盟军队串通起来,拿起武器对抗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因为他们的独立意味着塞尔维亚在其中享受各种特权联盟的消亡。
1992年1月,在欧洲共同体正式承认这两个分离共和国的独立后,邻近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一个多民族地区,包括44%的穆斯林斯拉夫人、33%的塞尔维亚人和17%的克罗地亚人)也要求获得承认。3月,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在贝尔格莱德的塞尔维亚政府的暗地支持下,拿起武器对抗穆斯林控制的政府。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军队包围了首都萨拉热窝、炮击饥饿的人群,以及残酷地把穆斯林居民驱逐出塞尔维亚的控制范围。
国际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发生在波斯尼亚的暴行做出反应,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塞尔维亚实施经济制裁以及派遣特使主持这些敌对派别之间的谈判。1993年春,为了阻止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得到火炮,联合国授权在波斯尼亚划定“禁飞区”的决定。1994年2月,美国空军击落了几架侵入“禁飞区”轰炸穆斯林目标的塞尔维亚战机,北约对包围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部队的空袭恐吓也使它们对这个城市中市民的任意炮击得到暂停。
1993年春,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试图游说欧洲各国与美国一道对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炮兵阵地和补给线实施空袭,但无功而返。北约中的欧洲成员国担心这一行动会置它们的军队于危险之中,因此拒绝了美国的提议。1992年,联合国组建了两支保护力量,执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维持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治安。但是,没有一个交战方表现出足够的意愿与维和部队合作。
1994年6月,由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组成的国际联络小组提出把这个分裂国家的一半领土给予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但因遭到塞尔维亚人的激烈反对而失败。塞族的抗拒最终触怒了塞尔维亚政府。随后,贝尔格莱德停止了对它们的一切支持。同时,为了切断对那些仍在战斗的塞尔维亚部队的供给,它还关闭了与波黑的边界线。
这一场波斯尼亚噩梦也在北约内部引起尖锐的矛盾,表现出了美国与其欧洲主要盟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战略利益分歧。1994年秋,波斯尼亚塞族的一连串军事胜利促使了美国停止实施对穆斯林的武器禁运,并再次对英国和法国施加压力,要求他们批准北约对塞尔维亚阵地进行空袭。但是此时,伦敦和巴黎极力反对华盛顿试图扶持穆斯林政权,因为这样不仅拖延了它们极度想结束的冲突,也有违它们的地面部队在冲突中的军事行动是为了公正的人道主义目的。
1995年春,波斯尼亚塞族对萨拉热窝的猛烈炮击最终刺激了北约采取行动。当波斯尼亚塞族领导层无视北约要求其停止火炮攻击的最后通牒时,北约出动空军对波斯尼亚塞族的帕莱要塞进行轰炸。面对北约的轰炸,波斯尼亚塞族领导人拉多万·卡拉季奇和军队总司令莱科托·姆拉迪奇将军命令军队挟持几百个联合国保护力量的人员作为人质,并把人质扣留在北约可能轰炸的目标附近,以此来吓阻北约继续进行空袭。“人质事件”表明联合国在这一地区的无能为力,并促使克林顿政府要求北约采取更大范围的空袭。
与此同时,萨拉热窝的波斯尼亚穆斯林政权和克罗地亚政府于1994年3月联合起来组成了波斯尼亚—克罗地亚联盟,共同对付在各自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政权得到了美国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指点,在接邻波斯尼亚的卡拉奇拿地区采取军事行动。这一地区自1991年短暂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战争之后就被克罗地亚的塞族军队所占据。这一攻势的直接后果是残忍的“种族清洗”:克罗地亚军队大肆屠杀克罗地亚塞族、毁坏他们的村庄并驱逐了大约15万人。
1995年8月28日,波斯尼亚塞族炮击了萨拉热窝的一个市场,造成37名顾客死亡。这种对市民实施的暴行促使了北约对波斯尼亚境内的塞族阵地采取大规模的空袭行动。这一行动带来了两大结果。一是波斯尼亚塞族的领导终于同意把它的炮兵后撤;二是波斯尼亚塞族同意参加由米洛舍维奇牵头的谈判小组,寻求用外交手段解决冲突。
在美国特使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的斡旋下,各方商定从1995年10月12日始停火60天。在这期间,各方在代顿、俄亥俄州举行了多场和平谈判。11月21日,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和波斯尼亚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提出了代顿协议,并于12月14日在巴黎正式签署。这一协议虽然保留波斯尼亚的主权,但也承以了其境内的两个明显的“国家”,即波斯尼亚—克罗地亚联盟和波斯尼亚—塞尔维亚联盟。一个联盟政府代表这三大族群行使最高的政治权力。一支由北约控制的6万人的多国维持和平部队代替联合国军事力量成为这个国家的最高安全机构。
代顿协议使得这个深受战火破坏的国家成为了北约事实上的保护国。
当这一深受战争破坏、种族清洗的波斯尼亚国家在以北约为首的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政治局势稳定下来后,另一长期潜伏的民族冲突在塞尔维亚国内爆发了。其南部自治省份科索沃拥有90%的阿尔巴尼亚人,他们对塞尔维亚人控制的贝尔格莱德政府的歧视政策日益不满。当1997年阿尔巴尼亚的财政崩溃导致这个国家的国民军队解体时,大量的武器落入人所共知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手里,他们是科索沃极端的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当科索沃解放军公开要求独立时,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怂恿科索沃的准军事部队胁迫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离开国家,企图以此来粉碎叛乱。
为促进在巴尔干爆发的自治暴乱得到和平的解决,美国和俄罗斯在所谓的联络小组内合作,联合对两个敌人进行施压,迫使他们坐到会议桌边。1999年2月,在法国和英国共同发起的朗布耶(法国近郊)会议上,塞尔维亚官员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谈成了一份正式协议。
根据协定,米洛舍维奇同意阿尔巴尼亚人关于在科索沃举行选民公决来决定其3年后政治前途的要求,鉴于这个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人占绝大多数以及人们对塞尔维亚人的统治日益不满,米洛舍维奇的这一让步无疑将导致人们投票赞成独立。但是塞尔维亚总统反对该协定中为部署西方地面部队监督该协议执行而准备的军事条款。接着他派遣步兵和装甲部队进入科索沃北部。这些塞尔维亚军队开始把阿尔巴尼亚人逐出他们的家园,烧毁他们的村庄,并强迫很多阿族逃亡国外。
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已经在包括那些军事条款的《朗布耶协定》上签字,但是霍尔布鲁克和欧盟的代表们都没能说服米洛舍维奇在该协议上签字。1999年3月24日,北约对塞尔维亚(仍然正式称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发动了报复性的空袭。在北约空军连续79天不间断地对这个国家的军事目标以及民用设施进行大约1万次的轰炸时,科索沃塞族的准军事部队也加紧了对科索沃阿族人残忍的种族清洗运动。
米洛舍维奇政府最后同意从科索沃撤出所有的南斯拉夫军队并允许北约为首的多国地面部队进驻监督阿尔巴尼亚难民回归科索沃后,10月10日,北约停止了空袭行动。当多国部队接替了往昔的南斯拉夫部队时,100万阿尔巴尼亚难民中有超过70%的难民回到了科索沃。他们中的一些人为给在米洛舍维奇种族清洗中丧生的大约1万名同胞报仇而报复塞尔维亚少数民族。
为重建这一深受战争破坏的地区,欧盟承担大部分的资金负担,并与400多家非政府组织合作,由非政府组织提供私人援助和人员来执行这一计划。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欧盟有效地管理和维持着波斯尼亚和科索沃两地的治安。
(摘自群言出版社《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作者:[美]威廉·R.科勒 译者:王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