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中央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机遇,河北省民营企业家王孟堂在全国率先注册成立“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携亿万城市资本返乡参与曲周县新农村建设。
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笔者实地考察了“白寨模式”,之后又多次与王孟堂及专家交流,发现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白寨模式”都有一定标本意义。通过解剖这一典型,能帮助我们厘清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条件、阻力、路径和前景。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央“一号文件”只提出了一些战略思想和宏观部署,究竟“以工补农”怎么补、“以城带乡”怎么带,需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和求解。
推动新农村建设,首先需要培育“统筹城乡”的对接平台。
2007年7月,作为河北省邯郸市中道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决意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王孟堂来到曲周县工商局,要求注册“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一愣:“这是啥公司?”当了解到王孟堂“反哺农村”的意图后,马上就盖了章。王孟堂的想法也很快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方便他的工作,经曲周县委任命,王孟堂挂职任白寨村党支部书记。
新注册的曲周县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等于再造了“以工补农”的市场载体,白寨村的干部大都兼任公司管理人员。
王孟堂出资把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专家请来,走遍了白寨村周围共计13个村的沟坎路桥,征求了方方面面意见,一个宏大的“白寨生态中心村”规划图和时间表应运而生——
把白寨村为中心的周围13个村合并,整合5000多亩旧宅基占地资源,除规划的新民居中心村占地2000亩外,剩下的土地为培育新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建设周期为2008年至2020年。
规划是宏伟的,但怎么实施仍然充满一个个未知数。
摸底调査显示,白寨乡一些农民提出了一系列疑问:新农村就不是农村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怎么体现?村民能有就地打工机会吗?村民生病、孩子上学、青年结婚等社会事务有人管吗?另外还有些更尖锐的疑问,如新农村公司注册仅1000万元,6亿多元巨额投资哪里来?王孟堂是不是想把城市房地产开发做到农村、并回来大捞村民的钱呢?……
有疑问是正常的。毕竟,新农村建设是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革命。之所以称之为“革命”,因为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理想的。
为了回答村民的疑问,王孟堂四处请教专家、领导。据其夫人透露,他还经常半夜起床到书房奋笔疾书,写下自己的思考心得。吸取各方经验教训后,王孟堂形成了一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民居,“三新”一体,同步联动,用产业推动民居建设、用文化培育新型农民……
解决了群众的思想转变问题,剩下的问题就看行动了。经过一年多谋划,“白寨生态中心村”一期工程2009年初正式开工。
这年正月初九,王孟堂在白寨村的家里支起了两口大锅,曲周县委农工部、水利局等部门的领导带队,与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人员、乡村干部会合在一起,吃住在村,着手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细致工作。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首先要发展新产业,通过转移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发展新产业的第一步就要动用农民承包地,而承包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和社会保障。但白寨农民相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农村战略,也相信王孟堂描绘的新农村蓝图。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乡亲们光坟就迁走60多座。不到一个月时间,200亩地也腾出来了。新农村公司以每年每亩900元租价当场兑现。一待时机成熟,部分农民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集约化生产方式将农民就地转移为产业工人。
在农村培育新产业,最优选项是“发展现代农业”,这也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来的。2009年2月,王孟堂代表新农村公司与欧中联合商会签订“中法现代复合优良环保养猪示范项目”协议,项目投资2.6亿元,年出栏20万头生猪。这个邯郸市“一号富民工程”旨在通过产业化运营,走“公司农户”的经营之路。
各地的经验教训证明,“公司+农户”模式不能是松散的,松散型合作一遇市场波动,就难以持久;只有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持久而稳定的“双贏”。
对于“双贏”的渴望,源于王孟堂的压力:回到白寨村,乡亲们会问“没有地吃啥啊?”回到中道公司,职工们会问“没有钱怎么办?”
这种双重压力显示: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应探索一种合作新机制,即既要对村民负责,也要对企业负责。否则,如果村民受损,就不会支持新农村建设;如果企业严重失血,新农村建设都不可持续。
按照新产业规划目标,“白寨生态中心村”的现代农业将形成“两大体系”:一个是“种植—养殖—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产业链,一个是“养猪—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态链。其中的“种植”是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主要是有机蔬菜和“双髙—优”粮食(髙产高效优质);“养殖”则除了“中法环保猪”外,还有与高校合作的节粮小型蛋鸡;其中的“沼气”则用做新村居民家用能源。这是典型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上述产业体系实现了“三大合作”,即中外合作、县校合作、村企合作。这一多元化合作的产业创新,成为白寨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生产方式改变必然带动生活方式转变,而转变生活方式重在建设新民居。
2008年12月21日,新农村建设公司投资兴建的“白寨生态中心村”的新民居动工。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选取专家设计的“燕赵新民居优秀设计方案”,针对农村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统一规划高标准的农村别墅和低层住宅楼,水、电、热、通信等全部入户,真正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理想目标,目前首批农民已入住。这个河北省新民居示范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实施试点村”。
2010年底,笔者走进白寨新村参访时,崭新的路灯和错落有致的新民居,真的让人恍如进了小城镇。“碧水穿城过,绿树村边合”,这样的描述听起来像宣传口号,但的确是活生生的现实。
60岁的白寨村农民张文海,多年来耕种五六亩地,一亩地一年收入在六七百元左右,为了给两个儿子成家,倾其所有盖了两座房子。看着眼前的“生态中心村”,他乐了:“农民过去是盖回房穷一回。这多好,下辈人不用再拆了盖、盖了拆了。”
建设新居民,白寨村“节省”出许多土地。王孟堂算了笔账:整合13个村的“白寨生态中心村”建设完成后,可将现有占地5000亩分散居住的农民,集中到占地仅2160亩功能齐全的新社区,置换出2840亩旧村庄占地。这样,加工产业用地的空间也有了,不用再新占土地。
“白寨生态中心村”搞了三个规划,即村庄建设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这“三个规划”,“白寨生态中心村”人住居民到2020年有望达到2.4万人,就地建成城乡一体的新农村。
有了新民居、新产业,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培育新农民。
王孟堂深知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为此,早在2007年成立富民新农村建设公司时,他就为白寨村所有人精心定制了“三个一”的文化套餐:即一张卡,一份报,一个中心。
“一张卡”就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由新农村公司为全体村民垫付“新农合”应该由个人承担的费用。
“一份报”就是新农村公司为每户村民免费订阅一份报纸,每三户为一组,分别订阅《河北农民报》、《河北科技报》、《邯郸晚报》,并明确一人为组长,负责交换阅读,借以达到增加互动、促进邻里和谐的目的。
“一个中心”就是高标准建设一个村民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集村民培训、文化娱乐、休闲活动于一体。
老农民笑言:“白寨村几辈人哪有天天看报纸的?想也想不到有这种生活啊。”
王孟堂坦言,通过村企共建和定制文化教育“套餐”,把企业先进文化、经营理念、技术项目向农村流动,目的是促进“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单纯给钱给物的“送温暖”式帮扶,变为激活农村主体细胞、增加农村自身“造血”功能;二是从单纯送技术、送项目的“产业扶助”,变为精心培育新农民、实现先进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白寨模式”把解决传统农区问题的视野,从单纯的农村城镇化又拉回到了农村。白寨村的实践,给出了传统农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即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培育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并通过新居建设、接入公共服务,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从而创造了新的农村城镇化实现形式,让农民“不离乡”就能共享城乡发展成果。
(摘自新华出版社《中国一号问题》 作者:宋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