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扎菲当政时期,如果你跟现政府关系不密切,想从商,那就要花血本。班加西专营农用轮胎的纳赛尔·马达尼告诉我,以前他一直从中国进口农用轮胎在利比亚销售。革命爆发前,他希望从中国引进生产线在当地生产。为了这个项目,他前后投资800万美元。其中100万美元耗在行贿上,用于支付向政府申请将买卖许可证转换成生产许可证以及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好处费。
利比亚公共工程几乎都由外国公司承建,因此,国内失业率很高,许多大学生感觉前途渺茫。据19岁的大学生萨利赫介绍,他的一个邻居从医学院毕业10年了都没找到对口的工作,只能靠开小卖部为生。利比亚也有一些很好的就业岗位,集中在政府部门和石油公司,但全都由跟政权关系密切的团体把持。如果没有关系,毕业生基本没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工作。
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局副主席阿里·伊萨维告诉我,在2006年的经济改革失败后,卡扎菲就失去了最后的机会。糟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不确定的未来,让年轻人看不到希望,甚至觉得绝望,因此他们走上了街头。
与艰难的私营生意相比,利比亚的国企自然是风生水起。不过,这些披着“国企”外衣的企业其实是卡扎菲家族的“私企”。
“维基解密”曝光的秘密外交电文揭露了卡扎菲的儿子们霸占利比亚“石油财富”的情况。美国驻的黎波里外交官2006年制作的该报告的题目为《卡扎菲股份公司》。据该报吿显示,卡扎菲的7子1女涉足石油、燃气、酒店、媒体、流通、通信、社会基础设施产业等狂捞金钱。该报告推测,虽然准确金额无法确认,但每年有数百亿美元流入他们的腰包。
报告称,卡扎菲的第二个儿子赛义夫拥有一家以卡扎菲发动军事政变的1969年9月1日命名的石油公司“One-Nine集团”。此外,他还掌握两家国营广播电视台。长子穆罕穆德掌控国营邮局通信公司,手机和卫星通信事业也归他所有。曾任利比亚足协主席的三子萨阿迪拥有几家足球俱乐部,同时掌控着电影产业。他还获得了开发利比亚西部新城的权力。卡扎菲唯一的女儿阿伊莎是一名律师,涉足能源和建筑领域。
最不让卡扎菲省心的是五子汉尼拔,2008年他在瑞士日内瓦因对随从施暴而被捕。汉尼拔和二哥赛义夫一起垄断着石油产业。卡扎菲的儿子们还为争权夺利内斗不休。报告称,长子穆罕穆德、三子萨阿迪、四子穆塔辛为争夺“可口可乐”特许经营权,曾展开了一场血斗。
据推测,利比亚向海外投资的资本也是归他们所有,规模约达700亿美元。包括意大利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尼集团、航空工业公司芬梅卡尼卡集团在内,他们持有汽车、移动通信企业1%到15%的股份。他们还持有英国经济报《金融时报》的拥有者培生集团3%的股份和意大利足球豪门尤文图斯的股份。
他们在海外还购置了大量房产。赛义夫2009年花费1000万英镑在伦敦购买了附带泳池、电影室、8个房间的豪华住宅。位于伦敦牛津街的占地1.3614万平方米的“Portman House”也挂在利比亚的名下。利比亚还斥资2190万美元在意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建设温泉酒店和矿泉水公司。这些财产多数归卡扎菲家族所有。中东专家们认为,卡扎菲家族在迪拜和东南亚地区银行设有秘密账户。
(摘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变天:中国战地记者亲历中东骤变》 作者:邱永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