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亦琦
红都,还得是红都
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老百姓都知道,一套贴有“红都”商标的中山装或者西服价值不菲。因为“红都”二字不仅代表着精湛的工艺和讲究的材质,更象征着无上的荣耀和非同寻常的身份。
1956年,为满足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政治和外交活动的着装需要,同时承担为外国友人的制装任务,大批上海服装店和制衣人员迁京。波纬、造寸、蓝天、雷蒙、鸿霞、万国、金泰等沪上服装店将工艺精良的制衣团队输送到北京。“红都”从那时起就成为了领导人专属的服装品牌。
根据红都的老师傅郑祖芳老人的回忆,“红都”的前身是“波纬”,“文革”期间起名“红都”,取意“红色的首都”。郑祖芳师傅和当时门店的经理王庭淼从毛主席诗词中选取“红”“都”二字,并加以调整,形成“红都”的商标。
迁至北京的五十多年来,“红都”一直秉承以精益求精的工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两会”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制装服务,曾先后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四代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亲王、莫尼克公主、布什总统等外国首脑提供制装服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红都像其他“国字号”老品牌一样,面临着经营体制和市场定位的转型,红都的服务性质也从曾经的专属特供演变为面向大众市场开放,开始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工装定制和个人客户的高端服装定制。如今,在北京红都时装公司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北京红都服装生产基地,延续了老红都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艺和高端定制的专属服务。虽然近年来高端定制市场已经繁荣壮大,但在老一辈的人的印象里,做身像样的好衣服,还得是红都。
拳头,还得是硬活儿
“过去一提起红都,人们会直接联想到国家领导人身上的中山装和西服。后来根据市场的需求,红都的制衣业务开始分为软活儿和硬活儿两大块。”在红都工业园的车间里,红都集团北京红都服装生产基地总经理黄大栋如数家珍地讲述起红都的工艺品类,“所谓软活儿是指高档衬衫、丝绸旗袍等面料柔软的产品类型,硬活儿是指材质笔挺的西装和中山装。硬活儿是我们几十年来的拳头产品”。
中山装,这个融合了中西服装特色的改良型服装曾经在2007年被英国《独立报》评选为“10套震惊世界的服装”之榜首。与中山装同居榜单的还包括丘吉尔的法兰绒西装,英国披头士范儿的午夜西装和卓别林的“流浪汉”西装等。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Mao Suit)”。中山装将西服领改为翻领,颈部用扣子系起,加上了4个对称的口袋,显得严谨低调。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的服饰多以中山装为主,中山装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国民服”。
国民服的复兴
作为全国惟一一家保存中山装传统制作技艺的企业,经过几代红都人的技艺锤炼,红都服装生产基地不仅将中山装的传统工艺传承至今,并且以娴熟的工法形成红都独特的手工裁衣之道。
“如今的年轻人认中山装的少了。”说到中山装的发展困境,黄经理表现出了更多惋惜。“有一次电视上播出‘一二九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高校学生都穿着现代的休闲装。其实作为一个生产中山装的服装老字号,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白岩松曾经呼吁恢复五四时期的青年装。其实咱们有适合年轻人的国民服装,只是这种传统的延续被割裂了。”
黄经理抚摸着一件未上扣的黑色青年装说,“青年装是在中山装基础上改良后的款式,它将领型变成立领,并且把肩型进行了调整。现在年轻人开始喜欢复古的着装,也有不少人来红都定制青年装,作为结婚礼服或者毕业礼服。如果青年装能作为一种新的正装形式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对我们红都来说是莫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