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医药博物馆

2013-03-12 02:19沈慧瑛苏州市档案馆江苏苏州215004
档案与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医派吴门吴中

沈慧瑛(苏州市档案馆,江苏苏州,215004)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所藏古籍

2013年早春的一个中午,我来到位于苏州市景德路的汤家巷,寻访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穿过巷口写着“安居乐业”的牌坊,往前走几步,就看到左边有一个月洞门,上面写着“蘧草园”,边上挂着“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的牌子。步入小庭园,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低低矮矮的树枝爆出嫩芽与细条,湖石假山,柳垂池边,一派苏州园林的风光。迂回曲折中,我们来到正门,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曼翁(即沙曼翁)撰写的“苏州中医药博物馆”牌匾挂在中间,两旁挂着博物馆馆长葛惠男撰句、94岁书法名家瓦翁书写的对联:“良相何在,申府半街看盛衰;名医几多,吴门一叶颂古今”。这副对仗工整、寓意深刻的对联道出了博物馆所在地的历史及吴门医派的特色。

追溯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那年苏州状元、首辅申时行离开庙堂,返归故里,在此修筑蘧草园,呼朋唤友,唱诗咏物,赋闲自慰,好不自在。但富贵不常在,申相府几易其主,先后归阳山富商朱鸣虞、清朝刑部侍郎蒋楫、太仓状元毕沅、文渊阁大学士孙士毅、富商梁友松等。一晃三百年过去,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这里成为珠宝商杨洪源的宅院。杨商人不知是为了报答其母的养育之恩还是出于其他因素,他将主厅命名为“春晖堂”。1998年,这里成为苏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开辟为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春晖堂” 作为展览吴门医药的中心区域,这倒也符合“杏林春晖,治病救人”之意。

吴门医派与苏州园林、吴门书画、苏州刺绣及各式苏作一起享誉全国,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家辈出,不仅以“世医多、御医多、儒医多、名医多”而闻名于世,且以著述丰富名扬天下。为了宣传吴门医派的辉煌史,更为了传承国医,苏州中医院于2001年开始修缮春晖堂,设计博物馆,并四处征集涉及中医的各种文物,历经一年半的辛苦筹备,于2002年10月正式开馆。博物馆馆舍面积8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0平方米,展览以历史发展为纲目,以吴门人物为主线,全面反映吴门医派的萌芽、形成及其特色,浓缩吴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展厅布置以档案典籍、医药器具等实物与图文并茂的版面相结合,采取声光电手段,辅之人物雕像及场景复原,内容丰富,布局妙巧,版面精致,区域划分清晰,视觉效果非常出彩。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设立八大展厅,每个展厅脉落清楚,主题突出,形成自己的风格。沿着展线来到第一展厅,这里重点介绍中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宣传了中医的鼻祖轩辕帝、神农氏,一部《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而《神农本草经》则是现今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从此作为国医的中医史上先后出现了张仲景、皇甫谥、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可圈可点的医学、医药大家,他们丰富发展了中国医药学。

吴中医学萌芽于春秋战国,起步于大唐盛世,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明代杨循吉在《苏谈》中称:“今吴中医称天下”,首次明确了“吴医”的名称。及至清代唐大烈将苏州地区包括他自己的31位医家的医论、杂著汇编成《吴医汇讲》一书,从此吴医之名称雄天下。唐代的纪朋精于望诊,观人颜色,高明到不用把脉,就知病之深浅。他的学生周广尽得老师真传,因医术精湛被唐玄宗召为御医,这也是苏州历史上第一个御医。纵观历史,对吴门医派产生深刻影响的是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下派、李东垣的补土派和朱丹溪的养阴派,在他们的直接与简接辐射下,一代代吴中名医应运而生,纵横天下,吴门医派成为国内著名的医学流派。第二展厅就以吴医的渊源、形成及其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

吴中历史上从古到今的名医众生相集中在第三、第四展厅。宋室南迁,有力推动了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史载,苏州一地涌现著名医家达1200余人,其中医官、御医就有百余人,他们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擅长文墨,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身的行医心得。那些历经战乱岁月依旧保留的吴医古籍尚有500多种,就是他们留给后世的宝贵成果。

依托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吴门医派创下了不少第一,如梁天嘉年间的苏州僧人知聪,曾多次赴日本讲学,成为中日交流的第一人;1978年在苏州瑞光塔中发现的北宋年间的“朱家熟药方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促销药品的广告传单;宋代平江图上清楚地刻着“医院”的字样,是苏州最早的医疗机构,也是中国的第一所医院,同时代的吴渊还创建了第一所官办药局――济民药局;明末清初的吴有性是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其著作《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著。

吴中还出现世家为医的现象,如葛氏历经宋元明三朝,一门出了十个名医,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元代名医葛乾孙。他撰写的《十药神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论述治疗痨病的专书,至今沧浪亭五百名贤祠里供着他的画像,刻着这样的赞语:“洞明方术,世业知医。咸池运厄,未究厥施。”

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大门

这些名医不仅精于医道,善于总结,有的还多才多艺,集医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于一身。如元明之际的王履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画家和诗人,他的《医经溯洄集》《华山图册》分别成为医学与美术史上的名作。另一位名医徐灵胎多除了精通医理之外,对诗文、弦乐也很有研究,且擅长水利之学。

在历代吴中名医中,以温病学派一枝独秀。博物馆设计了展示“温病学说源流”的转盘,显示了它的三个重要发展过程,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以叶天士、薛生白为代表的“卫气营血、三焦”学说。从《叶天士温病学说源流图》上可以看出叶天士的学说是他博采众长,借鉴、总结了前人的观点。其专著《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辩证的基础,《临证指南医案》成为当时临床医生的必读之书。一座叶天士铜像,表示了一代宗师在苏州中医史上的地位。

清末苏州最后一位御医叫曹沧洲,民间传说“三钱萝卜子换个红顶子”,说的是他用三钱萝卜子为慈禧太后看好病的故事,说明了吴中名医“四两拨千斤”的高明医术。吴中代代有名医,到了现代,出现了承淡庵、叶桔泉这样的中科院学部委员,钱伯煊等苏州名医被派往北京、上海。陈列柜中展示了名医顾允石、叶桔泉当时为人看病时所开的处方,陈明善1934年的开业执照、1946年的行医执照。橱窗里还展示了解放初期政府为贫困百姓就医减免诊金的凭证、卫生局发的救助单、区政府和苏州失业协会的证明等档案,反映了“医者父母心”的情操。

与吴门医派一起发展且密切相关的则是苏州中药业。苏州药材交易市场繁荣,药商又多集中于阊门外运河两岸,古城内外各种名号的中药店、药材行、参茸店星罗棋布,达340家之多。如百年老店“雷允上诵芬堂”“沐泰山堂”“宁远堂”“童葆春堂”“良利堂”“天益生堂”等,都以“道地药材,精心炮制,优质饮片,精当修合”特色闻名四海。其中雷允上具有268年的历史,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雷允上”的美名,它生产的中成药六神丸、行军散誉满海内外。这些老字号在第五展厅集体亮相,且布置成当时药房的实景。

苏州老字号药房的兴盛,得益于吴门医学发达,得益于苏州的经济文化地位,也得益于苏州地产药材的丰富,如盛产药材的穹隆山就有“半部本草”的美誉。参观完第六展厅的吴药介绍,转入第七展厅,就欣赏明代的针灸腧穴铜人仿制品及各种医疗器具,有挂号的骨牌、针炙的金针和全套仿制清代常熟名医余听鸿35件白铜外科手术器械。最后一个展厅,复原了苏州清代的一家名医诊室,重现当时医生看病的场景。

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医药博物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历经十年的打造,接待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10万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拓展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更好地传承古老的中医药文化,苏州中医药博物馆与环秀社区共建“吴门医派青少年传习中心”。2005年,先后被苏州市、江苏省列为科普教育基地;2009年,苏州市将其列入每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2012年,通过江苏省中医管理局、江苏省文化厅“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的考核验收。

猜你喜欢
医派吴门吴中
古物晨列所: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孟河医派三大家及传人档案追踪
学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