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

2013-03-11 07:14吴林龙王立仁夏冰
教育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着力点德育

吴林龙 王立仁 夏冰

摘要:提升德育实效要遵循实效固有的生成规律,回应制约实效发展的现实问题,找到增强实效的着力点;应着力把握影响德育实效的基本要素,优化德育实效生成的运作机制,构建德育实效结果的测评标准。

关键词:德育;德育实效;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12-03

目前,德育实效问题成为德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焦点问题。笔者以为,提升德育实效需要回到实效本身,遵循实效生成的固有规律,并回应制约实效生成的问题,才能从深层上找到提高实效的现实着力点。

一、着力把握影响德育实效的基本要素

把握影响德育实效的基本要素是追求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着力点。德育实效的生成是德育实践基本要素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升德育实效必须透视和把握德育实践的基本要素,加强对这些基本要素的建设。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德育内容和德育环境等。

1.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

教育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德育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是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把握住教育者因素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教育者队伍建设的内容一是提升教育者的学识。教育者只有具备深厚的学识,才能把握住教育内容和要求,读懂教育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合理地论证所传授的价值观念。实践中,有些教育者知识陈旧,观念落后,视野狭窄,缺乏对问题和现实的思考力与阐释力,导致教育对象怀疑甚至厌烦其传授的内容,这必然影响德育实效的达成度。二是提升教育者的品德。德育的本质是育人之德,是一项人格对人格的、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感化活动,因此,教育者的德行是催生德育实效的无形力量。当前教育者的品德建设呈现出重使用轻培育、重业务轻品行及重公德轻私德等偏向,因此,必须重视并加强教育者的品德建设。

2.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教育对象是德育实效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德育实效的实现就是把国家、社会的教育要求转换为了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品德。以往的德育实践把追求德育实效简单化为单纯地使教育对象被动接受和执行国家、社会的要求,而不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主体性需求,这必然带来德育实践的简单粗暴和强迫压制,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德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自身需要,把这种需要作为追求德育实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德育实践应从关照教育对象的过程中渗透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这既符合人性,也符合规律。因此,要关照和解决教育对象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并使传播国家、社会要求与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有机统一。

3.充实德育内容

社会统治集团要通过教育传输体现其意志的价值和规范体系,而这种价值和规范是通过规制教育内容的形式而支配教育实践的。经验表明,德育内容不能只代表统治阶级的意愿与要求,还应体现社会整体利益和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单纯强调德育内容的阶级性或政治性,德育就会异化为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思想蛊惑,变得“空”对“空”,很难收到实效。合理的德育内容体系应包涵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社会整体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因而德育的内容应是阶级性主导、社会性和人文性辅助的构成模式。德育的内容应把握好阶级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教育对象就会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对教育者产生亲近和信任感,通过参与德育活动解决人生和生活的困惑与问题,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优化德育环境

德育实践要在一定环境里进行,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环境中养成的,德育环境必然内在地影响着德育实效。因此德育应发挥环境的效用,从“寓教于理”、“寓教于情”发展到“寓教于境”。以往的德育忽略环境效用的发挥,必然影响德育实效的生成。德育实效追求自觉自为的过程,要求德育环境都要发挥育人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各处的原生环境整合为共向的良性整体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

二、着力优化德育实效的生成机制

德育实践是其内在要素相互作用、互相耦合的动态运作过程,德育实效的生成必是德育实践的内在要素有机联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德育实效的生成机制应是德育实践过程中各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果联系、联结方式和运行模式。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德育实效的生成机制:

1.优化德育的疏导机制

德育存在的本体性追求就是要解决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问题。德育对象具有不同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因此,解决其思想品德问题应采取疏导机制来进行,让德育对象暴露问题,倾吐心声,才能把握问题,进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从而把德育对象的品行发展引导到国家和社会要求的轨道上来。疏导是实效生成的机制,实效生成的根本是疏导。有效的疏导一是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德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切忌简单压制;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敲开其心扉,打动其心弦,营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扬民主,让德育对象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教育者要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加以说服。

2.优化德育的激励机制

德育疏导机制需要激励机制的密切配合。德育的激励机制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即教育者确立激励标准—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受到激发—教育者按激励标准去评判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获得奖励或惩罚。这四个环节紧密相联,形成德育的激励机制。优化德育激励机制要做到三点:一是优化激励标准。激励标准应蕴涵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导价值,能满足德育对象健康成长的需要,即把德育内容的要求与德育对象的内在需要结合起来。二是优化激励手段。既运用物质激励,又运用精神激励。三是调动德育对象的自主性。德育激励机制归根结底是为了激发德育对象接受和践行教育要求,激励的效果不是由激励本身直接导致的,而是德育对象受到激励的激发而自主选择并践行品德要求的结果。因此,德育激励机制的作用应使德育对象认同激励标准,从内心深处受到激励导向的感召,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趋向激励标准,从而自觉与不自觉地认同和实践教育要求,使德育实效得以生成与实现。

3.优化德育的整合机制

德育的整合机制是把德育实效的生成作为一个动态系统,通过对系统要素的加工和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德育实效的整体优化。优化德育整合机制一是要确立整合目标。整合要围绕增效运行,要协调各要素服务于德育实效目标的达成与实现。二是要分析整合对象的特点。把握整合对象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的整合策略和手段。三是要选择恰当的整合方式。既可采取横向整合,也可采取纵向整合,从而整体提升德育实效。

三、着力建构德育实效性的测评标准

德育追求提升实效性就要关注德育的客观结果,要认识这个结果就要有对结果的测评的标准。

1.目前德育实效性的测评现状

从德育实效性的测评现状看,一是用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代替德育实效性测评标准。目前的德育评估倾向于从整体或系统的角度建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指标。其中虽然也包括结果评估,但毕竟不是对德育结果的专门考评,评估的主观性或表面性倾向很强,如往往以会议次数、文件数量为指标。二是用人的品德素质测评体系代替德育实效性测评标准。虽然目前有对德育对象的品德素质的评估体系,但这不是对德育实效的直接测评,因为人的品德素质的形成并非只是德育的功劳和贡献,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用德育对象的品德素质来考评德育实效既不客观也不科学。三是以宏观德育实效测评标准代替具体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目前针对德育实际结果的测度,也有人给予专门关注并提出检验实效的准则,但这些标准大都是抽象的宏观标准,如实践标准、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及实事求是标准等,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目前所采取的测评德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是无法获得客观有效的结果的。

2.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实效性测评标准

以往的德育评估指标体系是基于教育目标建构的,用主观设定的教育目标去评估客观存在的实效结果,必然带来德育实效测评的主观随意性。以往基于品德结构建构的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对于评价人的品德素质是有效的,但是对德育实效结果的测度则不合适。以往基于德育实践的外在因素去构建的测评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是根据外在于教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去衡量实效的,不仅抽象且不易操作。笔者认为,测评德育实效的基点应是基于德育内容要求去建构测评标准,德育实效无非就是德育的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认同和实践的现实状况。以德育内容要求为基点建构德育实效性的测评标准能达到“教什么,就测什么,要求什么,就考评什么”的理想境地。对此,一是要对传授的德育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德育内容可概括为知识理解、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三个维度,而测评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测评人们关于德育内容要求的知识理解、观念认同和行为外化的程度和状况。二是要选取德育内容转化为德育对象的品德行为的可观测的点建构指标,只有可观测、可实证的测评指标才能完成德育实效测评的任务。三是要找到合适的德育实效测评方法。例如,知识理解可取记名考试,观念认同可取匿名问卷,行为外化可取宏观统计[1]。建构德育实效性测评标准是追求具有实效的德育实践的内在要求,而德育实效结果获得客观测度,才能把握德育实效的状况,从而为追求与提升德育实效提供方向性参考和现实着力点。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N].中国教育报,2008-02-19.

〔责任编辑:邰学群〕

猜你喜欢
着力点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从民政舆情知不足及着力点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