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探析

2013-03-11 07:14罗宇翔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组织化个体民间

罗宇翔

摘要第三部门不断发展壮大,民间志愿组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志愿者首先赋予志愿行动以某种个体意义,并在志愿行动中不断的修改与完善这一意义,并在这一过程建构出共享的集体认同的知识,实现从个体意义向集体认同框架的升华。

关键词认同意义民间志愿组织

中图分类号:D814.9 文献标识码:A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国家中,市民必须要学会志愿性的相互帮助,才能打破独立与无力的窘境变得有力量。进一步说,这种能“志愿性的相互帮助的群体”的形成也构成民主国家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个人因为什么动机而参与志愿行动?他们如何赋予自身的行动以意义,并进而又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建构和影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框架,从而使人们产生集体认同乃至集体行动?这一类思考所指向的,正是我们所称的实践逻辑。

一、志愿者与志愿组织

稍稍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在社区,在会场,在学校,在医院,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自主解决社会问题,传播和谐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方式。

从志愿者到志愿组织,这就需要一个组织化过程。通常意义上讲,组织往往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所以志愿组织可以定义为由一定数量的志愿者组成,主要从事志愿服务的团体。

志愿组织按照与政府紧密程度划分,大体可以分为公营性志愿组织和民间志愿组织。前种类型的志愿组织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志愿者自发组织,政府推广和政府组织并推广。相对比的是基本依托自身力量组织并推广的民间志愿组织,组织内皆为志愿者,地位平等。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二、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的建构

(一)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的基本特征。

关于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的特征,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选择。法尔曼与伽姆森曾言,很多人参与集体行动是出于对群体的责任感,道德满足感亦作为一种奖励。当成员间的关系产生出一种共同身份,命运和维护群体的承担亦可发挥动员的作用。可见,民间志愿组织的时间逻辑可看作是行动者的意义认同和理性策略共同作用的过程,而这种认同使志愿者的行动超越了某种物质利益的意义。

(二)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过程分析。

组织形成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目标,而其主要方式便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与此同时,组织也接受着实践的检验,真正意义上的组织通过实践增强了集体认识,提高了群体凝聚力。相反,组织将不再是组织,甚至有可能重新化解为单个的个体。民间志愿组织由于其行动的出发点完全或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个人的,因此加不加入某个组织,这个组织是不是得以长期维持下去,个体认同观起到了决定作用,所以民间志愿组织接受着这一严峻的考验。

民间志愿组织的形成是志愿行动的意义认同,即个体的志愿者如何赋予自身的志愿服务行动以意义目标,进而又是如何在组织化的志愿行动中逐渐形成志愿者群体的集体认同。基于这一基本过程,民间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自我认同的内在性分析。

如果社会是一个果实,处于内核的是“自我”,有展开思维能力思索自己的自我。自我认同就是自我通过各种标度把自身确立起来。

自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经验过程和社会活动中出现的。人对自我的思维认识,从思维的对象的本质来看,只能是一种对客体的思维,语言空间里个体成为了自己的对象,也成为他人思维的对象。这样才使得个体中的自我对自己做出反应,对这使得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认同的本质是个体在处于各种社会背景中所定位自身行为的内在化,是自我重要组成部分,认同是人对自己的锚定,是自我的一部分。认同从根本上讲,是个体在社会网络中对于自身所处于的位置的感知的内在化,在此,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个体在认同的纽带下连结起来,在认同的力量下,个人明确了自身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行动空间。

2、自我认同到组织认同。

人认识的对象包括自我和社会两方面。一方面,通过不断的人的自我行为,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不断的修改和不断的完善并变得趋向于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人,他的行动空间总是由一些他们处于组织所确定,个人被组织,而个人又融入组织,组织的理念被个人吸收,并成为其自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志愿组织中,组织的某些特性在志愿行为过程中被当作自己的特性来执行。而此过程便成为个人组织化的过程和结果。

志愿者个体在加入组织之前必然存在一个成为组织成员的重要时期,这就是勘察过程。调查研究——并从中选择——各种各样我们可能加入的潜在民间志愿组织。在这里,组织的规章制度,办事宗旨,开展的活动,各种奖惩制度,社会声望等成为吸纳志愿者个体的信号,以期得到志愿者某种程度的认可。而与此同时,志愿者个体也在整合着自身的某些个性特质,以期与组织所发出的信号达到某种契合。那么这个时候,个体的需要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马斯洛曾支出人的需求连续性发展原则的例外,例如,有的人尽管缺衣少食,但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当志愿者个体认为我加入某个组织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志愿者就有可能选定这个组织。相反,在对组织的调查过程当中,当志愿者发现自己不适合加入,或者即使加入也会不适应组织环境时,他就会选择退出。

据不完全统计,往往志愿者希望加入志愿组织的原因是,“责任感”、“帮助别人或为他人服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锻炼能力”、“扩大交往圈”、“好奇,新奇”、“自由,休闲”、“快乐”等。所有的这些自我意义价值体系的代名词都与志愿组织的精神气质达到为志愿者本人所认可的默契时,自我认同的组织化过程便发生了。

3、组织认同与群体符号边界的构建。

从上面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体和组织的互动当中,个体基于其对自我认同的解构,不断地向组织发生愿意加入的信号,组织也向个体发出组织信号,然后个体不断感受到组织吸纳的信号。组织认同是成员为了保持与组织保持一致性的行为方式,西蒙认为,组织认同是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契约的具体化。。

志愿者进入某种组织后,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成员之间的共鸣。方式包括个体参加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认真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为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献谋献计;积极向组织中的突出个人学习;积极与其他组织成员交流等。在这些行动过程中,一方面,个体的价值得到彰显,个体不断的融入到组织当中,其标志包括:组织对个人生活的渗透,个人秘密的被分享,对成员的话语权的形成等。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加入动机不纯(比如为了消磨时间,寻找兼职机会)或者动机消极(别人加入所以我也加入)的个体来讲,无疑是个炼钢炉。对于那些不能认同组织理念的个体,退出组织毫无疑问是最好的选择。形成组织共鸣的标志是这部分人志愿精神的形成,即是一种自愿的不为物质报酬而参与的促进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工作的精神。也正是志愿精神支撑了人们长期的志愿行为。

最后,群体符号边界的构建也是组织认同形成并深化的标志。边界的存在使得我群与他者得以区分。通过与其他志愿者之间的互动,逐步建立起对对于志愿组织的认同,并形成我群观念,以及一种情感和共同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归属感。再加上客观上的组织特征,这就导致群体符号边界的形成。那么反过来这就更加深了个体对于组织的认同。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民间志愿者为例,意在探讨志愿者组织认同的形成。在加入组织之前,志愿者在实际生活当中,通过象征性符号不断表征着自我,建立起个体的意义框架。但是在面临组织之时,志愿者个体便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个体意义框架上升为集体意义框架。基于自身的需要,个体在组织化过程当中,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实践自我,发现自我,以致发现自我与组织之间的共同点。这个过程当中,个体在向组织发出各种想加入组织的信号,而组织也不断发出吸纳信号。当互相之间得到认可时,这个时候,组织认同就发生了。那么在接下来的阶段,志愿者继续参加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断地融入组织当中,以求组织认同的维持与深化,而群体符号边界的构建便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产物。□

(作者: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恒泽.华夏出版社,1991,1.

[2]丁元竹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3]王彦斌.组织认同与行动理性.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4]潘泽泉.社会分类与群体符号边界,社会,2007(4).

猜你喜欢
组织化个体民间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中国现代物流现状及展望
组织化管理模式对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随诊率的影响
关于政府伦理组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