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运花,张曙光,沈银娇,余秋晓,钱震扬
(1.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2.东华大学 纺织面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620)
何首乌,属蓼科,系多年生落叶藤本药用植物,其藤产量高、多分枝、易缠绕。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何首乌的社会需求量和种植量都非常大。据何首乌主产地——江南某县有关部门的统计,该县何首乌块根的年产量在20万 t左右,同时每年产藤6万~9万t。目前,何首乌块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医药、日用化工等领域,但大量的副产品何首乌藤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是在何首乌块根收获后被丢弃在了田间地头,不仅给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也是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目前,国内外对何首乌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药保健等领域,在纺织领域的开发利用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从何首乌藤的结构及化学成分入手,对藤的宏观结构、横截面形态、构成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可加工利用性,为何首乌藤纤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材料:江南某县提供的何首乌藤,如图1所示。
图1 何首乌带叶鲜藤Fig.1 Fresh Polygonum multiflorum rattan with leaves
仪器:东华大学纤维图像自动采集和识别系统、脂肪提取器、FA2004A精密电子天平、SHB-ⅢA型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Y801A和DK-S16型电热恒温水浴锅、Y802A电热恒温干燥箱。
药品:火棉胶、固体石蜡、无水乙醚、蛋白甘油、氢氧化钠、浓硫酸(98%)、草酸铵、苯、无水乙醇、氯化钡、蒸馏水。
1.2.1 何首乌藤的分类方法
由于何首乌藤系庞大,故在前期探索试验基础上,借鉴大麻[1]、毛竹[2]、香蕉假茎[3]的研究方法,将何首乌藤做以下分类,以便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主藤梢部:距主藤底部末端40cm以上的部分。主藤中部:距主藤底部末端20~40cm的部分。主藤底部:距主藤底部末端0~20cm的部分。上侧藤:距主藤底部末端40cm以上部位长出的侧藤。
中侧藤:距主藤底部末端20~40cm之间长出的侧藤。
下侧藤:距主藤底部末端0~20cm之间长出的侧藤。
上/中/下侧藤梢部:距各侧藤底部末端40cm以上的侧藤。
上/中/下侧藤中部:距各侧藤底部末端20~40cm的侧藤。
上/中/下侧藤底部:距各侧藤底部末端 0~20cm的侧藤。
1.2.2 何首乌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测试
1.2.2.1 何首乌藤的结构测试 对何首乌藤的结构研究,主要包括藤的宏观形态研究、长度测试、横截面形态研究等。宏观形态的研究是在保证何首乌藤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将其抽出理顺,并对各部位藤的宏观形态进行研究,包括纵向结构观察、表面形态观察、照片拍摄等。
长度测试方法:按上述分类方法分别选取上侧藤、中侧藤、下侧藤和主藤各100根,将其自然理直,用卷尺测量长度,得各自长度的分布区间,并计算出各平均值及偏差。
横截面形态的研究,是按照主藤和上/中/下侧藤各自的梢部、中部和底部共12个部位进行取样,并制作横截面切片。每个部位选取20个完整切片,利用纤维图像自动采集和识别系统[4],拍摄照片,测量各部位的尺寸。
1.2.2.2 何首乌藤的化学成分测试 因目前尚无何首乌藤化学成分分析的相关国家标准,故何首乌藤的化学成分分析参照 GB5889—1986《苎麻化学成分定量分析方法》进行。
2.1.1 何首乌藤的宏观形态及长度分布
从整体形态上看,何首乌藤的下部多分枝(见图2),主藤及侧藤的上部均呈蔓性、易缠绕(见图3)。从主、侧藤的表观形态来看,都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中空,类似竹子。在主藤及侧藤距各自底部0~40cm的范围内,藤的形态变化都比较大,主要表现为越靠近底部,节间长度越短、节越粗大。以主藤为例,在距其底部0~20cm的范围内,节间长为2~4 cm;在20~40cm的范围内,节间长为4~10cm。40cm以上,节间长为15~25cm,而且藤的宏观形态变化较小。
图2 何首乌主藤的下部Fig.2 Lower part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main rattan
图3 何首乌侧藤的上部Fig.3 Upper part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branch rattan
何首乌各个部位藤的长度及偏差见表1。可以看出,何首乌藤的主藤和侧藤长度不同,侧藤长度大于主藤长度,侧藤中又以下侧藤的平均长度最大;何首乌侧藤的长度分布基本在200~350cm之间,主藤的长度分布基本在150~250cm之间。
表1 主、侧藤的长度平均值及偏差Tab.1 Mean length and its deviation of main and branch rattan
2.1.2 何首乌藤的横截面形态及构成
以主藤为例,其梢、中、底部横截面切片照片见图4~6。从各部位横截面的照片可看出,何首乌藤具有皮芯结构特点,中腔形状为不规整的四边形,并非圆形,其中梢部近似为正方形,底部近似为长方形。何首乌藤从外向内由4个明显不同的部分构成,依次为保护层、韧皮层、形成层和木质层(见图5)。其中,保护层不是特别发达,且藤干燥后,与韧皮层结合紧密,韧皮层的厚度比较均匀,形成层呈现不连续的透明状,木质层的厚度分布不匀,具有明显的薄边和厚边。在结构上,木质层自外向内由完整的致密部分和疏松部分组成。致密部分紧贴着形成层,且厚度分布不匀,在对位分布的薄边,致密部分的尺寸小而均匀,内部结构单一;在对位分布的厚边,致密部分的尺寸大而不匀,内部分布着一些大圆腔。疏松部分紧接中腔,尺寸均匀,由3~5圈的小圆腔构成。
图4 主藤梢部横截面Fig.4 Upper cross-sec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main rattan
图5 主藤中部横截面Fig.5 Middle cross-sec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main rattan
图6 主藤底部横截面Fig.6 Bottom cross-sec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main rattan
为了研究何首乌藤不同部位的生长变化情况,利用纤维图像自动采集和识别系统的长度测量工具软件测定韧皮层、形成层、木质层和中腔的尺寸,结果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1)同一侧藤的不同部位,所有指标都符合梢部 <中部 <底部的规律;对于各藤的相同部位,所有指标都符合上侧藤<中侧藤<下侧藤 <主藤的规律。2)同一部位形成层与韧皮层尺寸的大小关系不同,各侧藤梢部的形成层尺寸都小于同部位韧皮层的尺寸,而其余部位的形成层尺寸都大于同部位的韧皮层尺寸。3)各部位木质层的尺寸分布不匀,由梢部至底部,厚、薄边尺寸的差值逐渐增大。4)各部位中腔的尺寸变化幅度也不同,由梢部至底部,中腔长、短边的差值增大。
表2 何首乌藤不同部位各构成的生长情况Tab.2 Size of each constituents in different parts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rattan μm
2.2.1 各部位整藤的化学成分
何首乌藤各部位整藤的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何首乌藤的化学成分含量Tab.3 Conten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rattan %
从表3可看出:1)何首乌藤的脂蜡质含量不高,其中主藤梢部及侧藤的脂蜡质含量较高,而主藤中部和底部的含量较低,均在1.0%以下。2)各部位整藤的水溶物含量都较高,且侧藤高于主藤。侧藤水溶物的含量由上侧藤至下侧藤递增,主藤水溶物的含量也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增。3)侧藤的果胶含量均高于主藤,下侧藤含量最高,主、侧藤的含量均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增。4)主藤各部位的半纤维素含量高于侧藤,主藤梢部最高;主、侧藤半纤维素的含量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减。5)侧藤和主藤的木质素含量都很高,且主藤的木质素含量高于侧藤;变化规律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增。6)主、侧藤纤维素的含量在37%~41%之间。
2.2.2 各部位韧皮层及芯骨的化学成分
由于何首乌藤具有皮芯结构特点,进一步将不同部位何首乌藤的韧皮和芯骨分离,分别进行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见表4、5。
表4 何首乌藤韧皮的化学成分Tab.4 Content of each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phloem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
表5 何首乌藤芯骨的化学成分Tab.5 Content of each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woody part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 %
从表4、5可看出:1)韧皮层的脂蜡质含量明显高于同部位的芯骨;侧藤韧皮层的脂蜡质含量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减,主藤则规律相反;而各部位芯骨的脂蜡质含量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减。2)韧皮层的水溶物含量约是同部位芯骨的2倍;梢部的水溶物含量较低,中部和底部均较高;韧皮层和芯骨的水溶物含量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增。3)韧皮层的果胶含量是同部位芯骨的2倍多;由梢部至底部,各部位侧藤韧皮层的果胶含量递减,而主藤韧皮及各部位芯骨的变化趋势为递增。4)韧皮层和芯骨的半纤维素含量均较高;各部位芯骨的半纤维素含量高于同部位的韧皮层;韧皮层和芯骨的半纤维素含量变化规律不同,前者由梢部至底部递增,后者则为递减。5)芯骨的木质素含量较高,而韧皮层的木质素含量较低;韧皮层和芯骨的木质素含量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增。6)韧皮层纤维素含量较高,除主藤中部和底部外,其余部位的纤维素含量都在50%以上;芯骨含量稍低,在40%左右;韧皮层和芯骨的纤维素含量都是由梢部至底部递减。
2.2.3 与其他麻类韧皮成分的对比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何首乌藤资源的性能,将何首乌藤与其他麻类韧皮的化学成分含量[5-13]进行比较,结果见表6。
表6 何首乌藤与其他常见韧皮的化学成分对比表Tab.6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among Polygonum multiflorum rattan and other phloems %
从表6可看出:何首乌藤韧皮的脂蜡质含量与亚麻差不多,高于其他常见麻类韧皮,但低于葛根渣、桑皮、构树皮等;水溶物含量与苎麻相当,低于大麻和红麻;果胶含量与构树皮相当,高于大多数种类的韧皮;半纤维素含量与大麻、红麻、荨麻相当;木质素含量与大麻、荨麻相当,低于黄麻等;纤维素的含量与黄麻、大麻、红麻相当。
何首乌藤芯骨的脂蜡质含量与苎麻、黄麻相当;水溶物、果胶的含量均低于大多数种类的韧皮;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都较高,与棉秆皮、竹子、秋葵纤维的含量相当,2种成分的含量之和都在50%左右;纤维素的含量低于构树皮但高于桑皮。
本文采用纤维图像自动采集识别和化学成分定量分析等技术,对何首乌藤的结构与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试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何首乌藤系结构复杂,由主藤和沿主藤长度方向向外生长的侧藤构成;主藤及侧藤的长度均较长、易缠绕,由底部至梢部,藤的宏观形态变化较大。
2)何首乌藤具有皮芯结构,横截面层次分明,由外向内依次分布着保护层、韧皮层、形成层、木质层和中腔。中腔形状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不同部位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其中,保护层不太发达,韧皮层厚度稳定,形成层呈现不连续的透明状,木质层的厚度变化较大,且其内部分布着许多小圆腔。
3)何首乌藤的脂蜡质、水溶物和果胶都主要分布在韧皮层中,芯骨里的含量相对较少;韧皮层的水溶物与果胶含量相差很小,芯骨亦是如此;芯骨中的半纤维素含量稍高于韧皮层的含量,但二者均在20%左右;木质素主要分布在芯骨中,含量约为30%。何首乌藤的韧皮层和芯骨中的纤维素含量都较高,其中,前者的纤维素含量达到52%左右,后者的纤维素含量达到39%左右。
4)与其他常见韧皮的化学成分对比得出,何首乌藤的纤维素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纺织开发应用价值,但是,由于韧皮层和芯骨的化学成分含量不同,需要采用不同工艺来制取何首乌藤的韧皮纤维和芯骨纤维。
[1]张元明.大麻不同部位的脱胶研究[J].纺织学报,2002,23(3):48-49.ZHANG Yuanming.Degumming research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rijuana[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2,23(3):48-49.
[2]杜瑛,齐卫艳,苗霞,等.毛竹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及热解[J].化工学报,2004,55(12):2101.DU Yin,QI Weiyan,MIAO Xia,et al.Chemical analysis of Pubescens and its pyrolysis[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2004,55(12):2101.
[3]杨春燕,崔运花,朱雯雯,等.香蕉假茎纤维制取工艺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08(6):76-77.YANG Chunyan,CUI Yunhua,ZHU Wenwen,et al.Research o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banana pseudostem fiber[J].Progress in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08(6):76-77.
[4]王荣武.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苎麻和棉纤维纵向全自动识别系统[D].上海:东华大学,2007.WANG Rongwu.A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ramie and cotton fibers in longitudinal view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07.
[5]杨淑慧.植物纤维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YANG Shuhui.Plant Fibres Chemistry[M].Beijing: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2001.
[6]毕玲.竹原纤维的制取及性能研究[J].上海毛麻科技,2008(2):6-7,26.BI Ling.Research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bamboo fiber[J].Shanghai Wool & Jute Journal,2008(2):6-7.
[7]盛冠忠,李龙.棉秆皮成分及其纤维性能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9,23(1):18-22.SHENG Guanzhong,LILong.Research aboutthe composition of cotton stalks skin and its fibres performance[J].Journal of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9,23(1):18-22.
[8]李洪波.红麻不同部位纤维化学成分分析[J].山东纺织科技,2011(4):34-35.LI Hongbo.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kenaf fiber in different parts[J].Shandong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11(4):34-35.
[9]向新柱,曾莹,杨明,等.构树韧皮的化学成分定量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2007(5):1-9.XIANG Xinzhu,ZENG Ying,YANG Ming, et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papyrifera bast[J].Progress in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07(5):1-9.
[10]王成国,张如全,吉德裕,等.由葛根废渣制备葛根纤维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1,39(2):26-28.WANG Chengguo,ZHANG Ruquan,JI Deyu,et al.Research on preparing naturalpuerariae fiberfrom puerariae residues[J].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Technology,2011,39(2):26-28.
[11]ZHANG Zhiliang,ZHANG Yuanming,YU Chongwen,et al.Research of degumming process,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ulberry fiber[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 Ed,2007,24(2):170-172.
[12]刘新华,许战奇,李长龙.秋葵纤维脱胶[J].纺织学报,2009,30(6):72- 75,85.LIU Xinhua,XU Zhanqi,LIChanglong.Chemical degumming ofokra fibers[J].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09,30(6):72-75,85
[13]WU Hailiang,SUN Xiaoyin,HAO Fengming,et al.Suitability of nettle fiber for textile production[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 Ed,2006,23(1):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