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148例
黄永平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医院,宜春336000)
目的 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患有慢性鼻窦炎的148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人数分别为100人和48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为治疗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和87%,在两组进行比较以后,P<0.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比较理想。
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鼻窦炎;疗效分析
在耳鼻咽喉科中比较常见与多发的病症就是慢性鼻窦炎,有100位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疗效较为理想,有48位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方式,将两组进行对照并观察,具体情况如下。
1.1一般资料148位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都有流脓涕病史;有135位患者有明显鼻塞史;有38位患者有头痛病史,头痛部位大多数是在前额,其次为顶部、颞部、枕部;有91位患者有嗅觉障碍。在治疗组的100位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1±1.3)岁,患者的病程为(5±1.1)年。在对照组的48例患者中。男35例,女1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0±1.8)岁,患者的病程为 (5±0.8)年。在将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性别等进行比较以后,P>0.05,其差异没有显著性,但是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具体的诊断标准为:①在进行CT检查与鼻窦鼻腔X线检查以后发现鼻甲肥大,在蝶窦、上额窦处有积液症或者是密度增高;②在药效实验、上颌穿刺后的细菌培养、鼻道或者是嗅裂处分泌物涂片都显示为阳性[1];③有过嗅觉下降、鼻塞、头痛头闷、流脓涕等病史的患者,并且病程在3个月以上;④在进行局部检查以后发现,在嗅裂、鼻腔或者是中鼻道内有脓性的分泌物。在以上的四点内容中,满足3项的患者就可以诊断为鼻窦炎[1]。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的方式。治疗主要包含在滴药以后采取体位引流法,局部使用呋麻滴鼻液,一些患者与上颌窦穿刺冲洗配合治疗;对于中隔偏曲患者、有鼻息肉的患者、鼻甲骨性肥厚的患者首先要进行手术治疗;有鼻甲黏膜性肥厚患者,在经过了局部点药的治疗后,并且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患者,可以采取微波治疗。全部患者都要进行抗炎处理。
治疗组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服用通窍活血汤。通窍活血汤的处方为:龙胆草10g,败酱草12g,辛夷花10g,栀子10g,白芷12g,苍耳子10g,黄芪15g,桔梗12g,皂角刺12g,藿香10g,赤芍12g,柴胡12g,黄芩12g。每天1剂,2次水煎,然后将2次的煎液混合以后分为两次服用。1疗程为15天,通常情况下治疗需要1到2个疗程。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取t检验与χ2检验,使用SPSS12.00软件处理数据,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疗效判定标准专科检查与自觉症状都没有好转的趋势,在检查分泌物涂片时呈现为阳性,这时判定为无效;专科检查与自觉症状都有好转的趋势,CT检查与鼻窦X线检查后显示对比密度降低,这时判定为显效;自觉症状消失,在进行专科检查以后没有出现异常,CT检查与鼻窦X线检查后显示基本上恢复正常,在检查分泌物涂片时呈现为阴性,这时判定为痊愈。
2.2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以及疗效对比 (n,%)
不同的地域环境、个人体质的强弱、饮食习惯等都会引发慢性鼻窦炎[2]。本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较为理想。辛夷花、苍耳子以及白芷是治疗鼻病的药物,有除湿和散风通窍的功效;栀子有利于小便引热下行,有清热泻火的功效;黄芩能清肺胃胆热,有清热燥湿的功效;龙胆草能泻肝胆之热,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赤芍有清热凉血的功效[2];柴胡能升举阳;黄芪有托毒生肌和益气固表的功效;败酱草能清热解毒;皂角刺能托毒排脓;桔梗能引药上行而直达病所[3-5]。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和87%,在将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以后,P<0.05。这些都可以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马勤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25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4):121-123.
[2]田霜.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100-103.
[3]张云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1,(5):145-147
[4]韦党军,张亚,张敏.中药雾化联合鼻负压置换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56例[J].中医研究,2012,25(7):25-27.
[5]亢峣.中药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恢复期的辅助作用[J].陕西中医,2007,(2):172-17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48
1672-2779(2013)-18-0064-01
吴义红
2013-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