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磊 王 琦 曹 原 刘继文 吴春华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30例
郭 磊 王 琦 曹 原 刘继文 吴春华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医院,九江32000)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抽取随机分配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压、心跳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总结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疗效有所提高如预防并发症、心功能的改善等,其机制作用可能是激活、释放抑制炎症的因子来调节神经-细胞因子。
参附注射液;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中医药疗法
参附注射液是一种重要注射液,提取黑附片、红参有效物质制作成药剂,有效成分包括乌头类生物碱、人参总皂苷,两者均有类似β受体激动剂样作用,可以增加心输出量、脑血流量、舒张冠状动脉以及心肌收缩力[1]。心肌梗死在中医上属于 “真心痛”、“胸痹”范畴,临床特点主要是咳嗽气短伴有胸背痛[2]。其病理机制主要是外实内虚、气血不足导致的血瘀、寒凝、痰浊、气滞等阻塞了胸腔,使心脉闭塞,产生疼痛感。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0例,根据其先后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人。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在40~9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0例,前壁8例,下壁7例,其他部位出现心肌梗死1例;合并高血压20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15例。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在38~92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1例,前壁7例,下壁6例,其他部位出现心肌梗死1例;合并高血压22例,糖尿病1例,高血脂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在获得患者和其家属的同意下,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在入院时就嚼服阿司匹林,服用150~300mg,之后每天服用100mg,但须终生服用;其次口服氯吡格雷75~300mg,之后每天服用75mg,服用一个月。治疗组患者50ml参附注射液加入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方法相同只是不服用参附注射液。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疗效判定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恢复成1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但是功能未达到1级;无效: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恶化:心力衰竭的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2.2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西医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聚集、强心,但是西药的强心剂会加重心肌耗氧,使心梗面积延展,引发心律失常,所以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限制[3]。研究表明使用参附注射液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并逐渐稳定,在治疗心肌缺氧、缺血方面有一定疗效。参附注射液是在中医学参附汤的基础上研制而成,人参对于元气具有大补作用,附子大热大辛,温壮元阳,二者配合在一起,温阳益气,起到巩固作用。在现代医学中,参附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保护心细胞,其中富含的有效成分对于正性肌力具有较强的作用,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来达到强心的目的[4]。参附注射液可以对人体中的前列环素的合成与释放有促进作用,减少了环磷酸腺苷分解,肌质网内钙得到了促进并且释放,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也有了增强,从而达到了心肌收缩力的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心肌耗氧的降低进而提高心功能的作用[5]。
经过本组实验证明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参附注射液能够使BNP浓度明显降低,说明对于改善心功能具有很好的疗效。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方面有效率高于普通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可以广泛使用,疗效较好。
[1]徐志清,华靖,黄瑛,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5):287-289.
[2]李勤,李秉芝,刘宏,等.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8,14(8):1247-1250.
[3]张仲林,钟玲,臧志和,等.参附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3):454-457.
[4]黎萍,张宏岩,袁萍,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232-232.
[5]孔万权,徐强,魏大臻,等.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21-2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34
1672-2779(2013)-18-0047-01
苏 玲
20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