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群
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肠胃炎45例
蔡文群
(江西省瑞吕市白杨镇卫生院内科,瑞吕332204)
目的 探讨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肠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08月至2013年04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肠胃炎取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加味藿香正气丸;急性肠胃炎;中医药疗法
急性肠胃炎指的是发生在胃肠黏膜的一种急性炎症,在临床上的症状通常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严重的患者会出现便血、呕血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1]。急性肠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是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中药治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少,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8月至2013年04月收治的9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方法治疗和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9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2]:发病较急,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呕吐症状;每天腹泻的次数在5次以上,大便的性状呈黄色水样状,没有出现明显的黏液和脓血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发热、脱水、酸碱失衡以及电解质紊乱等;通过体检显示腹部出现轻压痛以及肠鸣音亢进。对于细菌型痢疾感染、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排除。90例急性肠胃炎患者中男49例,女占4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是(43.1±7.5)岁;病程在1天以内的患者占38例,病程在1~2天的患者占41例,病程在2天以上的患者占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使用5%的500~1000ml葡萄糖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治疗,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患者的电解质紊乱症状进行纠正,维持酸碱平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藿香正气丸 (生产企业:江西省药都樟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6021692)口服治疗,每天服用2次,每次服用6g,1个治疗疗程为3天。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3统计学方法选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数据,使用χ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疗效标准判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主要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治愈指患者经过治疗每天的排便次数在1~2次之间,通过化验指标的检测显示为正常;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每天的排便次数减少了3次,且大便的性状成形,通过化验指标检测表明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排便的次数有所减少,大便的性状不成形,通过化验指标检测显示有所改善;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排便的次数、大便的性状以及化验指标检测等都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
2.2疗效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n,%)
急性肠胃炎在中医学中属于 “泄泻”、 “呕吐”和“腹痛”等范畴,加味藿香正气丸作为中药制剂,主要的成分包括广藿香、白芷、紫苏叶、白术 (炒)、半夏(制)、陈皮、茯苓、厚朴 (姜制)、甘草、桔梗、生姜、大腹皮和大枣等,具有理气和中、解表化湿、扶正祛邪等功效。加味藿香正气丸应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中,能够增强胃肠道吸收功能,促进胃肠道对糖类产生的吸收功能,具有良好的镇痛和抑菌作用[3]。通过上述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7.8%,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说明了加味藿香正气丸治疗急性肠胃炎取得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1]张守荣,卢希平,张兴.藿香正气制剂解痉与助消化作用的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1(25):341-342.
[2]汪朝晖,陈丹曼,杨忠奇,等.调胃消滞丸治疗急性胃肠炎(食滞湿阻证)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9,07(4):157-158.
[3]吕妍,李丹,唐方.藿香正气提取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动力调控机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0(7):231-232.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32
1672-2779(2013)-18-0045-01
苏 玲
201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