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郁病30例

2013-03-03 07:02李光英马东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9期
关键词:心脾汤加证候

李光英 马东辉 王 健

(1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长春130021;2吉林省长春市一汽总医院急诊科,长春130011;3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长春130021)

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郁病30例

李光英1马东辉2王 健3*

(1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长春130021;2吉林省长春市一汽总医院急诊科,长春130011;3吉林省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长春130021)

目的 观察归脾汤加味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心理科就诊的郁病心脾两虚型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设计,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归脾汤加味治疗;对照组口服逍遥丸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评定中医证候疗效、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比较评分变化的情况,观察其疗效。8周后对两组分值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8周后依据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HAMD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实验组总有效率91.53%;对照组总有效率80.92%。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归脾汤加味用于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疗效可靠。

归脾汤加味;郁病;心脾两虚型

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工作压力逐渐增加,近年来,郁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郁病一般病程较长,多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等因素所致。郁病初起多以气滞为主,多属实证,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病久则影响脏腑,耗伤气血而形成心、脾、肾亏虚。正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肝气郁结,横逆乘土,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肝郁化火,可致心火偏亢。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既可导致气郁生痰,又可因生化无源,气血不足,而易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因此郁病临床上以心脾两虚型比较多见。郁病的治疗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养性为基本原则。《证治汇补·郁证》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归脾汤出自《济生方》,由人参、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酸枣仁、远志、龙眼肉、大枣、木香、炙甘草、生姜组成,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辅以黄芪增强益气之力;当归、酸枣仁、远志、龙眼肉补血养心;木香理气,使补而不滞。具有养心补脾,益气安神的功效,主治郁病心脾两虚型。在临床中,伴胁肋胀痛加川楝子;伴胸闷、气短、善太息加郁金、川芎;伴口苦、便秘加黄连;伴咽中有物,吞之不下、咳之不出加姜半夏、厚朴、紫苏;伴心慌、心神不宁加柏子仁。为了评价归脾汤加味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为期8周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就诊于我院心理科的郁病心脾两虚证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39.78±9.70)岁,入组时中医证候平均总分(14.32± 2.36),HAMA平均总分(23.12±4.66)。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37.02± 8.95)岁;入组时中医证候平均总分(14.27±3.13),HAMA平均总分(22.98±4.59)。两组性别、年龄、入组时疾病严重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分别给患者口服归脾汤加味和逍遥丸。治疗组:应用归脾汤加味,服法:每日2次,早、晚餐后30分钟各服1次;对照组:应用逍遥丸(湖北端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服法:浓缩丸一次8丸,一日3次,餐后30分钟口服。

1.3 诊断依据

1.3.1 中医证候诊断依据符合中医郁病心脾两虚型诊断标准[1]①躯体症状:心悸、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舌质淡,体胖,边尖有齿痕,苔薄;脉沉细弱。②精神症状:易兴奋但易疲劳;嗜睡多梦;健忘;抑郁,焦虑不安。

1.3.2 西医诊断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广泛性焦虑障碍之诊断标准[2];②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15分;③排除抑郁症、强迫症、躯体疾病(脑血管、心血管等)所致焦虑。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主要包括14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法。各级的标准为:无症状;轻;中等;重;极重。评定标准:总分:能较好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总分超过29分,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小于6分,没有焦虑症状。

1.4疗效评定

1.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于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95%;显著好转: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95%,且≥70%;有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70%,且≥30%;无效:中医证候评分减分率<30%。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

1.4.2 HAMD评分疗效评定于治疗0周、1周、2周、4周、8周后,重新评定HAMD焦虑量表。痊愈:焦虑症状消失,HAMD焦虑量表评分降至8分以下;显效:焦虑症状明显减轻,HAMD焦虑量表评分较前减少50%以上;有效:HAMD焦虑量表评分降至25%~50%;无效:精神症状无明显改善,评分较前减少不足25%。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完成,所有数据均采用卡方±标准差完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评分变化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1周后开始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在治疗4周后下降幅度最大。在治疗1周、2周、4周、8周后,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χ±S)

2.2 HAMD评分变化两组患者按设计进行HAMD焦虑量表评定,据记录的分值,进行统计分析。从表2得知,两组在治疗1周后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在治疗1周、2周、4周、8周后,HAMD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组间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AMD评分变化(χ±S)

2.3 临床疗效评价根据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在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23%,显效率为3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12%,显效率为19.32%。

根据HAMD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有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显著好转率。在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53%,显效率为30.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92%,显效率为20.92%。

3 结论

郁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情志内伤是郁证常见的致病原因,而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与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外,与机体本身的状况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云:“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说明“脏气弱”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其病机特点是初起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成气郁,病性属实为气病;气有余便是火可成火,由气及血可成血郁,气滞湿阻,聚而成痰可成痰郁;气滞水气不行,湿气停留可成湿郁;气滞痰湿不化则食积难消可成食郁;此六郁互为因果又相互兼夹。久病则心肝脾受损,病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气血阴精的亏损,成为虚证类型。正如《类证治裁·郁证》说:“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穷。”郁病主要见于西医学的抑郁发作、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癔症、焦虑症及反应性精神病等。临床上心脾两虚型较为多见,症见善思多虑不解、失眠或多梦、心悸、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头晕、易汗出、善太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或沉细。归脾汤加味是由人参、酸枣仁、五味子、茯苓、远志、天冬、熟地黄、延胡索、肉桂九味中药组成,具有养心补脾、益气安神功效,目前临床多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郁病心脾两虚型),如谢氏等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治疗组:给予抗抑郁剂丙咪嗪75~125mg/d的同时配合中药每日1剂,心脾两虚型: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仅予抗抑郁剂丙咪嗪75~125ms/日。结果表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中西结合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西药组(P均<0.05),且副作用明显较单用西药治疗者减轻、减少[3]。药效学研究表明在相应的动物模型上具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抑制自主活动、促进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理作用[4]。

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归脾汤加味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表明,归脾汤加味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起效快,在治疗1周后症状即有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依据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23%,显效率37.2%;对照组总有效率91.12%,显效率19.32%。根据HAMD评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53%,显效率30.22%;对照组总有效率88.92%,显效率20.92%。统计结果显示两组之间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归脾汤加味不良反应少,仅个别病例有恶心、胃部不适等。

临床观察表明归脾汤加味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起效快,比逍遥丸疗效好,用于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J].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

[3]张伯礼.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7.

[4]李光英.九味镇心颗粒治疗郁病心脾两虚型临床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9.021

1672-2779(2013)-19-0035-02

吴义红

2013-08-1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心脾汤加证候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42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