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军 李 娟 梁嘉豪 范碧华 庞震苗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趋向分析
陈沛军 李 娟 梁嘉豪 范碧华 庞震苗*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目的:调查分析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趋向。方法:从就业能力和趋向两个方面自编问卷,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六个非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就业信心不足,专业认同感、优越感不高,但求职期望立足现实,注重职业发展前景。结论:一方面,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应该明确专业特色,找准自我定位,主动准备就业,适应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应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提高非医学生就业竞争力。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就业
201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传递出一个不容乐观的信号:2013年在广东求职的大学生预计超过65万人,然而广东省去年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比去年减少了10%,2013年的就业形势甚至比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8年更加严峻。截止3月底,广东毕业生签约率只有30%,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1]。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边缘性,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挑战。本文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六个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趋向,对加强学校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心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健康教育、英语六个非医学专业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求职能力和就业趋向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1.2 调查方法 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为468份,有效率为98.5%。调查样本男女分别占36.5%和63.5%,各专业人数比例为公共事业管理21.2%,国际经济与贸易20.7%,应用心理19.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1%、体育健康教育12.4%、英语12.0%。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录入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就业能力
2.1.1 就业信心程度 总体上学生对就业比较有信心,占51.9%,但是“没信心”及“很担忧”的频率也占有一定比重,分别为26.1%和22.0%。经卡方检验发现专业之间、性别之间及年级之间的就业信心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2.1.2 就业方面自己的优势 在就业方面学生认为自己有哪些优势的调查结果中,适应能力占67.0%、责任意识占65.3%、自学能力占52.8%、团队协作能力占51.7%、实践能力占44.0%、专业能力占42.7%、表达能力占42.2%、分析能力占34.7%、管理能力占31.7%、创新能力占25.6%、其他3.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方面具备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能力素质是在就业中必不可少。同时,非医学生认为在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比较弱,特别是在创新方面,仅有25.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创新优势。
2.1.3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困惑 对于目前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困惑,70.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63.7%的学生认为“非医学专业建设不够成熟”,49.0%的学生认为 “社会认同感低”,38.9%和31.6%的学生认为“就业市场拓展不宽”及 “办学条件受限制”。其中,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及非医学专业建设不够成熟值得关注,这反映了非医学生的专业期待远高于医学院校对非医学专业实际的重视程度,这也是影响广大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信心的重要原因。
2.1.4 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方面 总体上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同感一般,经卡方检验发现六个专业学生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健康教育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84>0.05),但都和应用心理(很喜欢或喜欢的占48.9%)、英语(很喜欢或喜欢的占42.9%)有显著性差异,这反映了应用心理和英语专业学生相对另外4个专业学生比较认同自己专业。详见表1。
表1 专业认同感
表2 专业发展前景
2.1.5 专业发展前景方面 78%的学生认为所读专业很有发展前景或有发展前景,经卡方检验发现六个专业之间的态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5),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认为 “很有发展前景”或 “有发展前景”占100%。详见表2。
2.1.6 所学专业在求职中是否有优势 仅18.9%的学生认为有优势,认为一般占69.3%,认为无优势的占9.9%,1.9%不知道是否有优势。多数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在求职中优势一般。经检验6个专业求职优势有显著性差异 (P=0.001<0.05),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英语专业有较多学生认为专业求职有优势,分别占30.3%和28.6%。
2.2 就业趋向
2.2.1 对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 见表3。
表3 毕业后去向
经卡方检验,各专业学生毕业后去向无显著性差异 (P=0.134>0.05)。相比前几届学生[2],选择“直接就业”、“先工作,后深造”的学生比例下降,选择 “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上升。这表明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还没有想好”的学生比例已占到12.4%,意味着部分学生还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而选择 “创业”的仅有1.9%,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
2.2.2 求职期望及心理 健康的求职心理能使学生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竞争,是成功就业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本次调查主要从职业期望、薪金期望、择业倾向、单位性质、求职性质、择业成功决定因素等六个方面对学生的求职心理进行调查。
2.2.3 职业期望 关于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就业选择比较理性,更加看重发展前景。优先考虑因素依次是“个人发展前景”(79.4%)、“薪酬与福利”(61.9%)、“工作环境与稳定性”(57.6%)、“兴趣”(28.2%)、“企业地理位置”(19.1%)、“企业知名度”(15.9%)、“家庭期望”(10.3%)、“专业对口”(9.2%)。
随着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期望。仅有3.8%的学生坚持非从事本专业工作不可,35.8%的学生认为关键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超过一半 (53.3%)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口最好,但不一定强求对口,。如果找到一份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33.2%的学生选择 “先干后找”、30.4%的学生选择“干一行爱一行”、34.7%的学生选择 “只要感兴趣就好”,仅有1.7%的学生选择 “重新放弃”。可见大部分学生在职业期望方面没有盲目冲动,能够理性地先立足现实,再追求发展。
2.2.4 薪金期望 学生对于第一份工作的目标薪金要求普遍较高:目标薪金在3000元以上的占74.2%,4000元以上的占20.2%。这可能与物价水平上涨,学生自我价值评价较高有关。各专业学生的薪金期望无显著性差异 (P=0.83>0.05)。
2.2.5 择业倾向和单位性质 在对择业的地域调查中,京沪广等大城市仍然是学生就业选择的热门地区,占35.7%。由于就业竞争加大,中小城市比大城市更受到学生的青睐,占37.4%。“家乡就近原则”和 “哪里有工作就去哪里”分别占17.7%和7.3%。仅有0.9%和0.4%的学生选择乡镇乡村和边远地区。在选择就业地域时,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依次是 “有发展机会” (80.4%)、 “生活条件好”(44.7%)、“良好的人才政策”(44.7%)、“个人理想”(40.9%)、 “创业环境” (22.8%)、 “回归家乡”(14.8%)、相应国家号召”(7.7%)。由此可见,学生就业倾向于经济较发达城市,主要考虑因素是职业发展机会,但愿意到急需人才的基层艰苦地区的极少。
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择业单位较广,虽然大多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但是不囿于单位性质。各个专业学生对于单位性质的要求有显著性差异,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事业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英语专业学生更加倾向于外资企业、体育健康教育专业学生倾向于国营企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多数不太重视单位性质。由此说明,学生对专业定位有良好的认识,但也比较偏重与稳定的事业单位。
2.2.6 求职途径 见表4。
表4 求职途径
在对求职途径的调查中,有79.1%的学生倾向到求职单位实地应聘,55.7%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招聘会,29.2%的学生选择公共媒体,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发挥自身
积极主动性,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也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侧面反映。同时,选择 “院系老师推荐”和 “父母亲友介绍”的占有一定比重,分别为34.4%和35.1%,这表明学生能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但可能会对学校、家庭产生依赖性。
2.2.7 择业成功决定因素 对于择业成功决定因素,89.9%的同学认为实际能力最重要,接下来依次是心理素质(76.0%)、社会关系(64.3%)、应试技巧(52.6%)、所学专业(36.2%)、学校品牌(29.8%)、相貌身高(22.8%)、家庭背景(20.7%)。由此可见,学生较认同自身的全面素质是人才竞争的关键,这种积极的择业心理符合当前青年发展的实际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反映出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够重视,认为专业不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折射出对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视度不高。
2.3 就业与创业指导 在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方面,学生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是求职技巧 (71.8%)、单位信息(64.7%)、就业形势与政策(63.6%)、薪金信息(44.2%)、求职心理辅导(34.5%)、创业指导(33.0%)。可见,学生对就业比创业更感兴趣,学院一方面应广开门路,重视传授求职技巧、加强与就业单位的沟通联系,手机大量单位信息;另一方面应完善创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就业能力方面,该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对就业的信心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方面具备适应能力、责任意识、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比较弱。虽然该校78%的非医学生觉得所读专业很有发展前景或有发展前景,但是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优越感不高。在就业趋向方面,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非医学生比例有上升趋势,直接就业的比例下降,同时非医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以及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该校非医学生就业期望比较理性,对专业定位有良好的认识,能立足现实,看重个人能力发展,但是目标薪金要求普遍较高,很少有人愿意到基础艰苦地区工作。由上述结果不难发现,非医学生在就业认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误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对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
3.1 明确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感 学生一方面应该明确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感。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有着卫生医药的特色,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卫生系统,医药行业工作。学生应通过了解专业定位,努力成为复合型的综合人才。另一面,应该做好准确的自我定位,包括自己具备哪些能力素质,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具备多少就业竞争力等等。同时,非医学生也应该关注就业形势,做好理性地职业期望,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追求发展进步,提高就业自信心,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就业的准备,提高就业成功率。
3.2 医学院校应做好非医学专业定位的工作 学校一方面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实施 “通才”与 “专才”教育相结合,按专业不同的方向设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才条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以提高非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另一方面,应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在医学院校力,非医学生相对医学生较容易忽视就业方向。所以,医学院校应该根据非医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态度与心理,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及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本身就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值得社会、政府、学校关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方面,医学院校的非医学生应该明确专业定位,努力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应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非医学生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1]邹林娟.广东去年大学生平均薪酬涨11%就业形势仍严峻[N].南方日报,2013-4-3.
[2]易颖,李玲.我校经管学院学生就业趋向调查分析 [J].医学教育探索,2007,6(3):265-267.
[3]陈炳权,廖云峰.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的困惑及对策 [J].南方刊论,2009,6:83-84.
R-1
A
1007-8517(2013)13-0038-03
2013.05.22)
庞震苗,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卫生管理教研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