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栋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广东 茂名 525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原因分析
余 栋
广东省茂名市中医院,广东 茂名 525000
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患者的手术方法分别为开窗法、半椎板切除法、全椎板切除法,所有患者均得到6~48个月的随访,对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48例患者分别采用开窗法、半椎板切除法、全椎板切除法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1.01%、90.63%、92.5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7%、9.38%、7.41%;三种方法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分别为复发6例,腰椎失稳4例,神经根粘连2例。结论: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综合评估,制定相适应的手术方案,术中严格按操作规程精细操作,可降低术生并发症的发生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
腰间盘突出症是临床脊柱外科发病率最高的常见病,发病机理是腰椎管内组织的机械受压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1]。其特点是病程长,治疗后容易复发等;腰间盘突出症可采用外科手术与非手术保守治疗等方式。从近年来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情况显示,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可在短期内基本消失,获得满意的效果,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据相关文献报道[2],约5%~20%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会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到医院的形象。为此,笔者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方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86例,女62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9.5±22.5)岁;其中,单纯L4-5突出82例,占55.41%;L3-4突出27例,占18.24%,L5~S1突出13例,占8.78%;L3-4、L4-5突出12例,占8.11%;L4-5、L5~S1突出14例,占9.46%。
1.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其中42例患者腰部及下肢功能严重受限。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CT检查显示患者均为腰椎间盘突出,并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生理性前凸减少。
1.3 治疗方法 术前对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并综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手术方案,采用硬膜外麻醉,详细治疗方案见表1。
表1 本组1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疾病类型及术式选择情况表[例,%]
1.4 观察指标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治疗总有效率的评价;所有患者均随访6~48个月,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148例患者根据检查及评估情况分别采用开窗法、半椎板切除法、全椎板切除法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1.01%、90.63%、92.59%;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7%、9.38%、7.41%;三种方法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分别为复发6例,腰椎失稳4例,神经根粘连2例。详见表2。
表2 148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反复腰部扭伤或持物过重致椎间盘受力过大,从而导致纤维环破裂,腰间盘内侧纤维环损伤所致;少数患者因积累性劳损或受寒着凉而发病,无明显的外伤史[3]。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对神经根管、椎管及侧隐窝彻底减压。但由于手术操作不当或髓核组织摘除不彻底等原因,术后一段时间有部分患者会复发或出现并发症,对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在术中引起充分的重视,严格操作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4]。
从本组148例患者分别采用开窗法、半椎板切除法、全椎板切除法治疗结果显示,三种方法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2例患者的并发症分别为复发6例,腰椎失稳4例,神经根粘连2例。椎间盘髓核摘除不彻底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另外术后瘢痕增生、继发椎管狭窄等也可导致术后复发。腰椎失稳的4例患者主要由于全椎板切除与半椎板切除而导致脊柱失稳。由于椎管内分布有丰富的血管网,静脉呈网状分布,在手术操作时容易导致静脉破裂出血,出现神经根粘连。
针对上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三种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首先,在摘除时一定要把神经根周围的间盘组织摘除干净彻底的清除掉[5],而不一定要摘除全部突出的椎间盘,椎管内的间盘组织应认真检查,做到不遗漏。其次,全椎板切除术操作方便,椎管暴露清楚[6]、减压彻底,但易造成脊柱不稳,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手术方案时应尽量减少全椎板切除,如必须采用此方案,术中可行椎间植骨,以维持脊柱的稳定。第三,在手术操作时要尽量避开血管,无法避免的用双极电凝止血,防止术后粘连。
综上所述,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全面检查评估,定位准确,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减少手术创伤,确保髓核完全摘除,术后防止出血是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措施。
[1]解杰,王建超,陈安民,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外科杂忠,2009.17(3):194-196.
[2]陈小路,彭昊.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7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0):696-697.
[3]王沛广,尹佐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60-161.
[4]孙厚杰,蔡小军,张军,等.LDH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2010,31(27):4643-4644.
[5]黄建明,林森雄.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73.
[6]张鸿,蔡洪刚,曾艳成.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 [J].按摩与导引,2008,24(3):35-36.
表2 各种检测方法的临床价值比较 (%)
宫颈癌是危害妇女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35~40岁和60~65岁为两个高峰发病阶段。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性生活紊乱、性生活过早、多产、地域因素有关。随着医学的发展,大量研究结果显示HPV感染是宫颈癌的发病因素,美国癌症学会指出30岁之前每两年一次TCT检查,连续3次检查结果为阴性则常规3年普查一次,对于70岁以上妇女连续3次检查结果阴性且往前10年检查结果为阴性可停止宫颈癌的普查。宫颈癌的发展经历一个较长的阶段,在发展过程的任意一个早期阶段发现都可阻断向浸润性宫颈癌发展。因此对于宫颈癌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的关键。
国外已将HPV作为宫颈癌筛查的常规手段,可以将具有潜在发病风险的妇女筛选出来。液基细胞学 (TCT)是在传统巴氏涂片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涂片更薄,细胞无重叠,染色清晰,减少了白细胞、红细胞的影响,不易漏诊,操作简单快捷。阴性预测值相对单独检测也具有显著差异,说明联合检测可以有效提高宫颈癌的诊断效率。研究结果中所示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降低,可能是与TCT检查中无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癌检出率较高有关。
联合TCT检查和HPV DNA检查在诊断准确率上较单一检查更为理想,临床推荐使用两种方法串联的方式,避免过度治疗或者不适当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冯飞跃,赵守华.美国癌症学会[ACS]2004年版癌症早期筛查指南解读[J].中国医刊,2004,39(7):49.
[2]章文华.宫颈癌筛查方法与我国宫颈癌筛查面临的新问题 [J].中华肿瘤杂志,2008,30(12):881-88.
(收稿日期:2013.03.07)
R681.5+3
A
1007-8517(2013)08-0084-02
201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