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一 王秀英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中心卫生院,潍坊262735)
滋肾养肺止咳汤治疗慢性咳嗽38例
宋超一 王秀英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中心卫生院,潍坊262735)
目的评价滋肾养肺止咳汤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选取76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用滋肾养肺止咳汤治疗,对照组38例用罗红霉素加肺利咳合剂治疗,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75%,对照组总有效率6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养肺止咳汤是治疗慢性咳嗽的有效方法。
滋肾养肺止咳汤;慢性咳嗽;中医药疗法
慢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通常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片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该病常由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变应性咳嗽等引起,病因复杂,且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胸部X线片检查等常规方法常无法获得明确诊断。西医治疗往往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疗效较差,且常因滥用抗生素导致各种不良反应。本病在中医学中属正虚邪恋为主,临床用滋肾养肺止咳汤治疗慢性咳嗽35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1.1一般资料76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就诊时间为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5岁;病程最短者4周,最长者一年。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者4周,最长者10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既往史、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05年颁布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1]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①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无喘息、气促、脓痰;②有明确的近期呼吸道感染史,如上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性支气管感染等;③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无明显病变,肺功能检查提示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④无过敏性疾病或特应性因素,排除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因素。
1.3方法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肺利咳合剂口服(罗红霉素150mg 2次/日,肺利咳合剂10ml 3次/日)。治疗组给予自拟滋肾养肺止咳汤,药物组成:紫菀15g,百部15g,白前10g,桔梗15g,荆芥12g,浙贝母12g,天冬15g,熟地黄15g,山药15g,牡丹皮15g,茯苓15g,甘草6g,蝉蜕9g,当归15g。水煎服,1剂/日,早晚分服,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及油腻之品。1周为1个疗程,连用1-2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除服用上述药物外,不再使用其它药物。
2.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慢性咳嗽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咳嗽消失,相关症状及舌、脉象明显改善;显效:咳嗽明显减轻,重度转为轻度,相关症状及舌、脉象改善;有效:咳嗽减轻,重度转为中度或中度转为轻度,相关症状及舌、脉象有所改善;无效:咳嗽无改变或加重。
2.2疗效两组数据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7.89%,好转率31.58%,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治愈率26.32%,好转率42.10%,总有效率68.42%。两组疗效经χ2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咳嗽是人体的重要防御机制,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有害因子,但频繁剧烈的咳嗽或长时间咳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慢性咳嗽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欠佳,既加重了经济负担,又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风险。中医学认为,咳嗽属于感受外邪,客于肺络,肺气宣降失司所致。慢性咳嗽多为过敏性、变异性哮喘,哮、喘多与肺脾肾有关。慢性咳嗽多有正虚表现,特别是肺肾两脏,由于素体虚弱或日久正虚所致。笔者以滋肾养肺止咳汤(止嗽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而成)治疗。止嗽散方来源于《医学心悟》,为治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不止者[3]。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入肺经,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止咳化痰之功;荆芥疏风解表利咽,以除在表之余邪;浙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天冬能滋肾阴,润肺燥;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药益气养阴,平补肺脾肾;丹皮清热凉血消肿,治疗外邪伤阴,清泄余火;茯苓健脾助运,培土生金;甘草清泻邪火,调和诸药。蝉蜕有清热、抗过敏作用;当归治疗久咳气喘,《鲁班经后录》谓“治嗽如神”。全方在止咳化痰祛邪的同时,强调了滋肾养肺在慢性咳嗽治疗中的重要性,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7.
[3]普通高等中医药规划教材编委.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3.018
:1672-2779(2013)-13-0026-02
苏 玲
201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