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社区如何适应“中国国情”?

2013-02-27 09:11川岛永嗣
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国情长者养老

文│川岛永嗣

川岛永嗣是日本suncity株式会社市场前任调查部主管,目前他正在和上海的合作伙伴筹建一间专注于中国核心城市的养老社区开发与服务公司。Suncity是日本最大的养老地产公司,拥有13个养老社区,管理面积11万平方米。川岛永嗣看到了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所带来的产业机会,在经过此前15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对于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川岛永嗣为此撰文。

中国的养老产业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关于中国老龄化问题为养老产业带来的机会有很多数据去说明。无论是从消费力还是市场成熟程度,或是消费习惯的引导上,我们认为上海、北京、杭州是最具潜力的市场。我们擅长于为大都市提供养老社区产品,所以低收入人群的养老产品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通过养老金的分配管理,对于开发运营者的帮助更大,对用户却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尺度、设施、环境、服务流程等综合起来能对养老社区起到一定程度决定作用的元素,国际上的研究、做法已经很成熟;而关于养老社区的交通、周边配套,当然是越方便越好。这些问题也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中国和日本都属于东方文明,孝文化决定了晚辈希望长辈的晚年生活与自己保持紧密的相关性。可以说,中国目前和30年前的日本很像,中国养老社区要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说服客户接受自己在一个全是退休老人的社区里度过余生。对情感和细节的关注也许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情感服务

当52年前第一个55岁以上退休居民社区美国太阳城开放的时候,美国人的平均寿命是69.7岁。太阳城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在那里安享人生的最后10年或15年。那里提供按年龄区分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热气腾腾的澡堂、各种锻炼身体和心理健康辅导的课程以及充满了欢声笑语的每一个麻将或桥牌的夜晚。

将退休者集中在一个社区,给予生活、护理、医疗等各种帮助,这个模式在之后的几十年经久不衰发展至今,其实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问题出在观念——退休是人生最后一个转折点,人们在劳动时间、收入来源与水平、休闲时间与方式、生活与交际网络、精神状态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旦与世界和社会切割开来,退休生活就是一场悲剧,在中国更是如此。

由于老人对安定感的需求和怀旧心理,使其对久居的环境产生依恋,熟悉的人群、房屋、街道和树木都会给老人带来安定感。此外还有治安、交通、环境及管理等安全感的需求。因此在中国大多数子女和老人愿意选择毗邻式居住模式,所以子女和老人同住的“老少居”,和毗邻居住的“隔代居”会是中国养老社区主要产品类型。

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纯以老年人为主的养老社区在中国可能行不通,中国的长者或者晚辈愿意长者生活在养老社区,完全取决于长者社区生活的满足感,在社区里不会感觉孤单、无所事事,不因在养老社区而拉远了与亲朋好友的距离,甚至还要因此拉近了距离。所以,全是长者的养老社区的关键在于,不会因此切断与家庭、社会和世界的联系。

住宅产品早已不再以职业、收入、年龄等这类“物理”方式去把握客户。长者退休后的需求更复杂多样:养生、休闲、学习、陶冶性情、健康、知己临近、老有所为、庆祝和享受生活……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在社区里均或多或少的得到满足。这个时候住宅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家庭几个生命的承载体,是生产与创造道德伦理最基本的单元。在养老社区的价值体系中,舒适与人性化始终是最基本的要素,优美的环境和制造舒适的新技术只是基础。住宅的空间不仅意味着直接占有的领域,而且包括这一空间所联系的诸多“可及资源”。医疗、教育等服务之外,对情感的服务是核心的长期性资源,是养老社区价值体系的核心。

多样化的晚年生活

欧洲的养老社区更倾向于不同代际间的混居方式。上个月作者去伦敦郊区的一个新建养老社区,最直观的印象是环境:一条小溪环绕着社区,溪畔树叶与野花相映成趣。一座木桥横跨两岸,从桥上走过,见桥下流水潺潺,落英缤纷。外出归来穿过树林回到社区的途中,野鸭、松鼠、天鹅等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穿梭在你周围。

美国许多养老社区更愿意将高尔夫作为主要卖点,图为亚利桑那州一家针对退休长者的社区。

美国俄亥俄州Crystal Waters养老社区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居民示范如何用任天堂的Wii游戏机玩高尔夫游戏

除了拥有轨道交通和自办医疗机构,这个养老社区主打的概念是“共同社区”,他为养老社区的内涵添加了许多生态、社会和精神属性。他们认为长者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需求是亲人相近和邻里关系,而邻里关系不仅仅应该是同龄人之间,还应该是跨代的,所以设计了35%的中年家庭的住宅产品。

对养老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来自于每个人的参与,这是居住意义之外的长期回报。所以这个养老社区主张一群居民共同拥有的空间,共同分享一定的服务或福利。希望通过长者共同参与社区整体的管理,培养社区意识,在“工作”与“为大家服务”中度过晚年生活。

在他们看来,社区居民年龄的多样化是必须的,在长辈们因兴趣爱好相同聚居一起,必然会促进居民跨越年龄代沟交流,儿童的天性得到保护,少年的个性得以发展,年轻人更从中得到锻炼启发而负有责任感,中年人在帮助他人中树立权威,老年人的精神得以提升。

他们提倡摒弃当今集成化、消费型、竞争的生活模式,提倡服务多于索取,合作大于竞争,创造胜于重复,节约制约消费,精神甚于物质,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

这个养老社区看似乌托邦,但代表了未来养老社区的发展方向:通过郊区化降低居住成本,建筑更服从一种更接近自然、更温和的工业化模式。除了环保、节能,亲近自然等公认的“生态属性”,还加入了对爱好、心灵安抚、邻里关系、文化、生命关怀等更多社会与精神层面的期许。

长者聚集在社区里,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还是从社会角度看,养老社区都需要尽可能通过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多样性的功能,以此满足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这一点是中国养老社区不可回避的问题。

设计邻里关系

与其它国家相比,中国人退休之后在居住环境上更重视家庭和来自亲情间的关爱,除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外,老人还需要朋友、同事、邻里甚至素不相识者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邻居间的交往大多是从日常、偶发性的交流开始,这样,公共交往空间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养老社区规模需要多大最为合适?生理学家亚历山大研究认为,一般人认知邻里的范围直径不超过274米,因此从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看,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应该小于5公顷,按目前多数住宅项目2.5上下的容积率计算,建筑面积在12万平方米的社区是理想的规模。

社区的规模和尺度决定了社区内公共活动内容,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帮助社区拥有更开放、更丰富的交往空间。在社区里仅仅建筑和街道尺度上的控制是不够的,人们步行还是驾车,或者用车时停车处离家门是100米还是200米,这些对于邻里见面的频度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友谊能设计出来吗?答案几乎是不可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有助于人们相识交集的场所是可以设计出来的。丹麦建筑师扬·盖尔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有利于居民交往的居住空间应该提供各级私密程度的环境,包括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而且各级之间需要平缓衔接和过渡。建筑师能做的是在设计中体现鼓励长者交往的空间尺度。此外还要考虑到南北地域的不同,对日照和风速流动考虑都要因地域不同而加入进来。

在通过融洽的邻里关系去营造养老社区居民的满足感上,美国当前最流行的同好养老社区。运营商从一开始就针对退休者兴趣爱好进行区域划分的社区。选择入住这类社区的人或因相似的文化背景,或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可以因为相近的生活方式。帮助和志同道合的人结邻而居,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

同好养老社区中发展最快的类型之一是所谓“大学基地养老社区”,它们建在大学校园附近,社区居民可修读大学提供的课程或大学组织的活动;乡村音乐协会计划在田纳西州建设一个针对音乐产业退休人员的养老社区“西黑文渐强音”,提供标准公寓或养老中心等各种居住选择,特别配有完善的录音棚和表演场地。

无论你是摇滚乐爱好者、爱狗人士、考古狂、园艺爱好者或素食主义者,都不难找到几百个同好者组成一个养老社区,美国目前共有100多个同好社区。

亚洲人比较保守,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精彩”的爱好,但同好养老社区为中国的养老社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案例,如何在社区里提供丰富有趣的生活是运营商要竭力去考虑的,而把有相同爱好或在某些方面容易产生共同语言的元素放大,是营造养老社区幸福感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中国国情长者养老
养老生活
大象“长者”会把生态知识传给下一代
养老更无忧了
浅析农业经济增长与影响因素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基于中国国情药理学教学的立体化改革
——长者的期盼">"老博会"剪影
——长者的期盼
养老之要在于“安”
中国国情国力
中国国情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