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奥运会邹市明竞技实力与技、战术特征分析

2013-02-21 07:16胡亦海祝大鹏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邹市明半决赛战术

余 银,胡亦海,高 平,祝大鹏,王 梅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

邹市明是我国拳击项目奥运金牌第一人,是奥运会蝉联冠军的世界第一人,是世界拳击锦标赛三冠王的获得者,在2003年至2012年举办的世界拳击锦标赛及奥运会的比赛中一人独获5金1铜的优异成绩。毋庸置疑,邹市明是我国拳击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冠军运动员,在拳击欧美传统强国称霸的时代,邹市明能够引领我国拳击项目取得巨大突破,证明了中国拳击发展思路的正确高效。拳击“以技、战术为生命”[7],技、战术是拳击比赛制胜的核心。欧洲人发明了拳击,他们是直线进攻、紧逼压迫式打法;古巴直线加两侧移动,克制了欧美风格。邹市明身体灵活、打法多变,应用巧妙,对拳击强国传统打法产生了强烈冲击,邹市明的教练张传良将这一技、战术打法称为“中国式”打法[2]。

2012年伦敦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邹市明再次以四战全胜的成绩夺得男子拳击49kg级冠军。本研究旨在对邹市明2012年伦敦奥运会竞技实力的表现以及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拳击奥运冠军技、战术特征及优势,总结拳击奥运冠军技、战术模型,揭示拳击比赛制胜规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世界拳击锦标赛研究以邹市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竞技实力及决赛、半决赛技、战术特征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为了解拳击项目比赛的技、战术基本特征,以个人技、战术特征,通过中国知网文献资料数据库(CNKI)、各类书籍、专业资料等,收集到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和材料信息,为论文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访谈:对奥运冠军邹市明、中国拳击队总教练张传良进行了专门访谈与交流,了解邹市明技、战术特征的相关问题。另外对邹市明手靶教练、陪练、队医、科研指导,以及国家队其他教练与部分省市拳击队教练进行了访谈与交流,广泛了解邹市明的技、战术特征及比赛特点。

视频解析:使用索尼摄像机(型号:HDR-CX360E)录制了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的全场视频,对视频进行了技、战术指标数据统计。录像分析使用视频软件“暴风影音”5.0版在0.4速度状态下播放,进行各指标的观察统计。

数理统计:利用统计软件SPSS及数据处理软件EXCEL对邹市明技、战术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作图等,以保证具体分析的科学、客观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竞技实力变化分析

2.1.1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竞技实力变化

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主要是通过重大比赛的竞技成绩得以反映,竞技成绩又包括名次成绩和竞赛得分两个方面[1]。邹市明从2003年开始至2012年的10年时间里保持着超强的竞技实力:2003年世界拳击锦标赛获得亚军,2004年奥运会获得第3名,之后从2005年起至2012年内参加国际重大赛事——亚运会、世界拳击锦标赛、奥运会均保持全胜,共获得7枚金牌。

图1 2004—2012年邹市明竞技成绩变化示意图Figure 1. Change in Performance of ZOU Shi-ming during 2004—2012

但是,从邹市明2004年雅典奥运会起参加的世界拳击锦标赛和奥运会比赛得分走势来看,其整体得分实力处于下降趋势,其中2004年雅典奥运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比赛得分持续下降: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均22.5分,2005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场均20.2分,2007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场均19.6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均9.5分[5];之后得分能力有一定反弹,2011年世界拳击锦标赛场均得分上升至14.6分,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均得分达13.75分,但与2008年之前相比差异显著。

图2 2004—2011年邹市明奥运会及世锦赛与对手场均得分对比示意图Figure 2. The Average Leading Scores of ZOU Shi-ming in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Championship during 2004—2011

从邹市明与其对手得分对比来看(图2),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前(2004—2011年),邹市明每届比赛场均得分比对手高7分以上,最多高达13.4分(2007年世锦赛),优势非常明显;而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邹市明与对手差距最小的一届比赛,场均得分仅比对手高2.25分,半决赛与对手战成15平,最后靠小分优势惊险获胜。

2.1.2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竞技实力变化原因分析

通过对邹市明及中国拳击队总教练张传良老师访谈与交流发现,邹市明竞技成绩(比赛得分)出现的成绩实力变化是主、客观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首先,是体能变化的影响。2012年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已经32岁,体能必定不能和以前相比,加之与所碰对手间实力非常接近,邹市明的体能略势就显现出来。虽然场均得分达到13.75分,高过北京奥运会,但和2008年之前相比,得分能力差距非常明显。

其次,是长期伤病的困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期,邹市明的脚踝等重要发力部位出现伤病,并且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其身体伤病并未完全伤愈,对其训练、比赛产生很大影响。

再次,是技、战术的调整。随着年龄的增大,邹市明比赛经验不断积累丰富,对比赛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为了赢得决赛的最终胜利,对阶段性比赛(非决赛)经常采用一种最经济、省力、有效的打法,比分一旦领先较多,就会采用控制比赛节奏,减少体力消耗的策略,故使得分有一定程度下降。

另外,还有对手对其研究透彻。由于世界各国48/49kg级的高水平运动员都将邹市明作为主要对手,对其优势、技、战术特点、比赛风格等经过不断研究,已对邹市明了解很透彻,并针对邹市明的特点制定了多种打法、战术。2012年伦敦奥运会对手场均得分仅比邹市明低2.25分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后,是对手实力明显增强。从对手的竞技实力变化来看,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竞技对手实力的不断加强,这也导致邹市明比赛时面临的困难明显加大。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0∶15输给邹市明的爱尔兰选手巴恩斯竟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半决赛与对手打成15∶15平,最后仅以小分劣势输给邹市明,足见竞争对手实力的快速提升,以及49公斤级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

2.2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技术特征分析

2.2.1 进攻出拳数分析

通过录像分析,邹市明半决赛与决赛时的出拳总数有明显区别(图3),半决赛为183拳,明显高于决赛的130拳。半决赛时出拳数起伏明显:第一局最多,达78拳,占全场出拳数的42.6%;第二局明显下降为40拳,仅占全场出拳的21.86%;第三局明显上升,达65拳,占全场出拳数的35.52%。决赛时出拳数逐局递减:第一局最多,达53拳,占全场的40.77%;第二局降为48拳,占全场的36.92%;第三局仅出拳29次,占全场的22.31%。

半决赛与决赛出拳数明显变化,主要是由于邹市明根据不同的对手调整了自己的打法和攻防策略所致。半决赛时对手是爱尔兰的巴恩斯,邹市明曾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以15∶0的悬殊比分赢过对手,心理上有优势,因此开局之后邹市明进攻非常主动,第一局的出拳数明显较高,并建立了3分的领先优势,第二局比赛,邹市明明显加强了对比赛节奏的控制,通过灵活的脚步移动,与对手保持适当的距离,调动对手频繁移动,消耗对手的体力,因此,出拳数明显下降,局分与对手持平;第三局对手由于比分落后,继续加强进攻,但由于体力消耗严重,进攻和防守质量下降,无奈多次使用夹肘、下压、抱摔等犯规动作,邹市明则抓住时机予以反击,出拳数明显上升。最终全场与对手战成15平,靠小分优势获胜。

决赛时对手为泰国运动员庞普里亚杨,对手身高比邹市明略低,爆发力较好,主要采用一种压上、紧逼的打法,进攻比较凶悍。与半决赛不同,邹市明没有与对手硬拼进攻,而是尽量避免与对手的连续纠缠,进攻时尽量采用简洁、短促的方式,一、两拳进攻后,立即转入防守,并且合理的采用后撤、躲闪、贴靠等战术,打乱对手进攻的节奏,不给对手舒服的出拳距离,这就造成邹市明出拳数下降;另外,由于已是第四场作战,邹市明的体能储备比前几场来说有一定影响,并且对手的实力非常强,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出拳数。

图3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各局出拳数示意图Figure 3. The Average Punch Number of ZOU Shi-ming in Each Round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2.2.2 攻防架势特征分析

北京奥运会前后邹市明开始尝试增加左架(左手为后手拳)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统计,2012年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分别在决赛、半决赛中采用左架站姿进行比赛的时间均约41s,占总比赛时间的7.59%。通过邹市明伦敦奥运会比赛可以发现,其比赛中两脚站姿虽然以右架为主,但适时的变为左架方式攻防,并且,左右架转换非常灵活自如。甚至有时采用一种两脚平行站位的姿势,也照样能进行灵活的出拳、躲闪等动作,并且,打出快速有力的摆拳,击打效果也很好。另外,适时的变化架姿,改变前手、后手拳的方向,能够在瞬间起到迷惑对手的作用。

图4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架势使用比例示意图Figure 4. The Fundamental Stance of ZOU Shi-ming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2.2.3 拳法使用分析

综合来看,邹市明拳法使用上直拳最多,摆拳次之,勾拳最少,且左、右手较为均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前手直拳,两场比赛均接近50次。

邹市明直拳相对较多的原因在于,首先,通过比赛发现邹市明善于控制与对手的距离,并且善于脚步移动,避免离对手太近,故直拳、摆拳使用自然较多,勾拳使用较少;其次,前手直拳的功能较多,可用于试探、引诱、干扰、破坏、控制距离、击打、得点、为后手创造机会等,因此有些教练员称前手直拳为“开路拳”,而后手直拳的杀伤力较大,可以给对手强大的威慑与打击[5]。邹市明这种中远距离型选手,左右手又比较均衡,左右直拳自然较多。

邹市明摆拳使用相对较多的原因在于,首先,摆拳是中距离进攻的一种基本方式;其次,邹市明比赛中使用防守反击和迎击的频率较高,并且在防守反击和迎击的同时为了避开对手的攻击,邹市明习惯采用在摇避或后撤步、后仰的同时做摆拳予以反击或迎击;再次,当对手进攻压上时离自己的距离相对缩短,使用摆拳反击比较符合发力距离。

图5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各类拳法情况示意图Figure 5. The Basic Blows of ZOU Shi-ming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2.2.4 进攻方式分析

拳击比赛时进攻节奏及时机的把握对于进攻效果至关重要[6]。本文将拳击进攻方式分为节奏性进攻和时机性进攻,节奏性进攻包括单拳进攻(只出1拳)、连击拳进攻(连续2拳)、组合拳进攻(连续3拳以上);时机性进攻包括主动进攻(主动出拳)、反击进攻(对手出拳后打反击)、迎击进攻(与对手同时出拳)。

图6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进攻方式统计示意图Figure 6. Statistics of Attacking Style of ZOU Shi-ming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从进攻节奏来看,不论是全场统计还是单局统计可以明显看出邹市明以单拳进攻为主:半决赛与决赛单拳进攻比例达70%以上;连击拳次之,半决赛与决赛达20%左右;组合拳最低,均不足10%。可见,邹市明的进攻主要以立足于自己的灵活、灵巧优势,注重单拳进攻,增加出拳的突然性,避免与对手的连续纠斗;并且技术使用中注意合理分配自己的体力,减少组合拳的体力消耗,绝对机会出现时才使用。

从进攻时机来看,邹市明明显侧重于主动进攻:半决赛与决赛主动进攻的比例均达50%以上;迎击进攻的比例也较大,约为1/3;反击进攻能灵活使用,达10%以上。可见,伦敦奥运周期,邹市明明显加强了主动进攻的能力,提高了主动出拳意识。通过比赛发现邹市明能够主动向前攻击对手(特别是半决赛),并善于移动中突然主动出拳击打对手;同时在对手进攻时首先立足于不丢分,做好防守,再准确利用对手进攻时暴漏的空挡,抓时机打反击或迎击。

2.2.5 进攻距离分析

拳击比赛时非常注重对距离的控制,距离不近直接影响进攻方式的选择,同时还是干扰、破坏、调动、限制对手的重要手段[7]。拳击的进攻距离主要有3种:近距离、中距离、远距离。教练员通常借此将运动员分为两种:中近距离型、中远距离型。虽然各种距离下进攻手段的选择并非绝对,但仍然有明显的区别:近距离适合于勾拳进攻;中距离主要适合摆拳、后手直拳、组合拳进攻;远距离主要适合直拳进攻、连击拳进攻。因此,可以从运动员拳法的使用上判断运动员的进攻距离习惯。伦敦奥运会决赛和半决赛邹市明拳法使用上直拳最多,摆拳次之,勾拳最少(图5),因此可以证明邹市明在进攻距离上习惯于中距离和远距离,是一名中远距离进攻型选手。

2.2.6 进攻效率分析

通过录像分析对邹市明决赛、半决赛有效拳的拳法类型数量进行了统计(图7)。分析发现,邹市明后手摆拳得点可能性最高,前手直拳、后手直拳的得点可能性略低,左、右勾拳的得点可能性最低。从单拳、连击拳、组合拳的有效拳情况来看,单拳和连击拳的得点可能性较高,组合拳的得点可能性较低。可见邹市明各种拳法的进攻效率与拳法使用、进攻方式、进攻距离的选择有高度的相关性,直拳、摆拳进攻,中远距离进攻,单拳进攻的得点效率较高。

图7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各种拳法有效拳统计示意图Figure 7. The Effective Blow Statistics of ZOU Shi-ming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2.2.7 防守技术特征分析

在防守技术上,邹市明使用较多的是摇避防守、侧移防守和后撤防守;贴靠防守、格挡防守和下潜防守次之,遇到不同类型的选手针对使用;后仰防守和拍击防守使用最少(图8)。

图8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防守技术统计示意图Figure 8. Defensive Technical Statistics of ZOU Shi-ming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邹市明在使用防守技术时既充分发挥了自己优势,又能灵活的针对对手特征有效应对。首先,邹市明自身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灵活、快速,所以在防守技术的选择上,一方面,充分利用左、右摇避以及下潜技术,快速躲闪对手的攻击,同时由于摇避工作幅度小,经济省力,并且可以很好的和出拳技术衔接进行(特别是摆拳),利于借机打反击、迎击;另一方面,则是充分发挥自己步伐灵活的优势,快速的横向、后撤移动(半决赛时侧移使用多,决赛时后撤步使用多),防避、摆脱对手的进攻,甚至牵着对手的“鼻子”走,让对手根本抓不住自己的行踪,破坏对手的进攻节奏。所以邹市明使用摇避防守、侧移防守、后撤防守的频率较高。

其次,格挡防守可以说是拳击最基本的防守方式,特别是欧美拳手应用非常广泛[8]。但是邹市明却并未将其作为自己的防守首选。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方面,邹市明的优势之一是灵活快速,可以很好的通过摇避、移动等化解对手的进攻;另一方面,邹市明的力量(格挡力量)并不突出,当遇到爆发力好、力量足、破坏力及穿透性强的对手时,可能无法挡住对手的拳头;再者,这也是邹市明的战术策略体系的构成之一,观看邹市明的比赛发现,邹市明与对手对位时,经常将双拳放下,而不是传统的护于面部前方,这样可以诱使对手盲目进攻,便于自己打反击、迎击。当然,当对手密集进攻,并且移动受到限制时(在边角),必须利用格挡防守对手的进攻,所以由于决赛的对手进攻密集度明显高于半决赛,所以邹市明在决赛时加大了格挡防守的使用。

再次,邹市明在伦敦奥运会半决赛与决赛时使用贴靠防守明显较多,平均达19次。严格意义上讲,贴靠防守并不是一项真正的拳击技术,而是一种策略性的防守动作。在这两场比赛中,邹市明主要在3种情况使用贴靠,一是当对手压上进攻,而自己不能很好的反击及迎击时;二是由于自己向前进攻而与对手身体距离很近时;三是体能下降时使用。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贴靠,可以帮助邹市明取得良好的技、战术效果:一是避免与对手近距离作战;二是自己进攻一旦深入,不给对手反击机会;三是打乱对手进攻节奏,不给对手连续攻的机会;四是不给对手合适的进攻距离;五是体力下降时,起到短暂休息,避免被击打的目的。

最后,由于通过以上防守方式已经能够很好的实现防守的目的,以及打防守反击或迎击的战术意图,所以邹市明使用其他的防守技术(后仰、拍击等)相对较少。

2.2.8 攻击效果分析

比赛胜负及进攻得分是运动员攻击效果最好验证。从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四场及全部12局比赛的胜负来看,邹市明四场比赛保持全胜,全部12局比赛赢9局、平2局、仅输1局。从比赛得分来看,邹市明与对手的各局得分及场均得分分值较近,1/8决赛、1/4决赛、冠军决赛都是赢对手3分,半决赛与对手打成15平,最终以小分优势获胜;每场比赛平均赢对手2.25分。从各局平均得分来看,邹市明略呈“中低两高”的得分状态,第二局(4分)略低于第一局(4.25分),第三局(5.5分)略高于前两局,但各局比分差别并不明显;而对手则呈现“前平后高”的得分状态,前两局相平,第三局高于前两局。

可见,伦敦奥运会邹市明与对手的实力非常接近,但邹市明具有较好的技术控制能力,每场得分虽然领先不多,但能够很好的控制对手,不让对手得分,基本上能够全场一直保持领先,并且几乎每一局都能增加得分优势。邹市明在比赛中能够合理使用各种拳法,灵活的变换进攻方式,合理的掌握进攻的节奏与时机,注意进攻与防守有机结合,有效的克制对手、控制比赛,最终保持四场比赛全胜,获得了49公斤级的冠军。

图9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及对手各局及全场平均得分示意图Figure 9. The Average Score of ZOU Shi-ming in Each Round and Game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2.2.9 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比赛过程及以上技术特征分析可以发现,邹市明比赛时技术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首先,进攻得分能力下降,场均得分明显低于雅典和北京奥运周期;其次,重拳进攻能力不足,对对手的摧毁、重创、打击力度不够,主要靠得分、点数获取优胜,并且导致对手在第三局能够高质量的反击,比分明显反弹(图9),伦敦奥运会四场比赛前两局共只让对手分别得12分,第三局共让对手上升到22分;再次,近距离作战能力不足,比赛时主要与对手拉开距离以直拳、摆拳进攻,勾拳应用极少,一旦对手逼近则进攻较难延续;最后,组合拳连续进攻能力明显下降,半决赛、决赛的组合拳使用次数不多。当然,其中的一些问题是受邹市明的自身条件,以及技、战术的要求而导致的。

2.3 邹市明伦敦奥运会战术特征分析

2.3.1 战术类型使用分析

本文将邹市明的战术使用归纳为七大方式:主动进攻、紧逼强攻、防守反击、迎击战术、假动作战术、打吊结合(进攻后立即与对手打开距离)、贴靠战术。通过录像分析(图10),邹市明比赛时主动进攻战术使用最多,其次是迎击、假动作、打吊摆脱和贴靠战术使用率也较高,紧逼战术和防守反击战术使用相对较少。半决赛时迎击战术和假动作战术明显高于决赛,而决赛时合理利用贴靠战术应用最多。

图10 伦敦奥运会邹市明决赛、半决赛战术使用统计示意图Figure 10. Tactical Statistics of ZOU Shi-ming in London Olympic Games Boxing Final and Semifinal Match

分析发现,随着竞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比赛经验的丰富积累,心智能力的愈加成熟,以及教练指挥的有效得力,邹市明目前在比赛时的战术应用非常全面多变,既能够根据对手身材、技、战术特点、比赛局面等选择和调整战术,而且攻防两端更加平衡,打法更加丰富。

2.3.2 战术风格分析

张传良教练指出,国际拳联将拳击运动员的战术风格分为5种,即重拳型、进攻型、拼打型、反击型、全面型。在教练员访谈中,大多数教练员都将邹市明目前的战术风格定为全面型。从伦敦奥运会比赛过程及技、战术统计数据来看,邹市明战术风格也符合这一特征。

一方面,进攻积极、方式多样。从图5~13可以看出邹市明主动进攻、主动出拳的比例明显很高,特别是在比赛的前半程,进攻主动性非常明显,后半程由于比分领先则会策略性的多使用迎击、反击等手段。比赛时既可以与双方对峙时开始进攻,也可以在不停的移动中突然进攻;对手进攻时不一味防守,而是借机打迎击、大反击;对手近身压迫时,同样会与对手展开近距离拼打,一旦有良好机会则会迅速压上,以组合拳摧毁对手。

另一方面,防守灵活、效果较好。首先利用灵活的脚步移动,与对手保持合适的距离,使对手不便进攻,而自己想进攻时则可突然出击;其次进攻后迅速转入防守,充分利用灵活优势,或侧移动、或后撤、或上步近身贴靠、或躲闪,不与对手纠缠;再次防守带很强的攻击性,几乎每种防守技术都能连接进攻技术,如移动中变向反击、后撤中摆拳回击、摇避同时打摆拳、勾拳等等。

2.3.3 战术策略分析

对比赛过程进行分析,邹市明比赛的全场策略是:打好开局、尽量提前占据主动;不与对手纠缠、不打消耗战;进攻与防守必须发挥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

邹市明的分局策略是,第一局主动进攻较多,但并不是一味压上,而是移动中进攻、主动出拳较多,争取获得领先,靠脚步移动消耗对手体力;第二局则利用对手追分的机会增加反击、迎击的比例,并继续以脚步移动消耗对手体力,争取比分继续领先对手,迫使对手第三局主动进攻;第三局利用对手体力下降、又要进攻追分的心理,主要打迎击和反击,如果对手体力依然较好,或是采用“死博”战术,而自己体能有限,则坚持采用贴靠、摆脱等报分战术,守住领先优势,以获取最终的胜利。

邹市明的行动策略是,先主动进攻、主动出拳,打完后迅速移动摆脱或贴靠对手;对手主动逼近时先用脚步移动与对手拉开距离,再借机打迎击、打反击,或者突然攻击;有较好机会时则大胆压上,利用组合拳紧逼强攻对手(但对手实力很强,使用相对较少);防守比较被动时则利用贴靠限制对手,中断对手进攻;同时在进攻、防守、攻防转换时,灵活的运用一些假动作迷惑对手。

2.3.4 战术习惯分析

从比赛来看,邹市明的战术习惯是,强调主动进攻,但不过多主动压上,而是侧向移动中主动出拳;不强调进攻,进攻后快速转移;战术灵活变换不同架势迷惑对手;引诱对手进攻,伺机抓反击;控制距离,抓时机,不给对手机会;防守反击、迎击、突然攻、游击、假动作等多种战术应用熟练;能根据对手变化战术。邹市明的假动作主要有4种:一是“声东击西”,例如前手拳佯装攻击,突然后手出拳;二是晃动肩膀,让对手不知道哪只手出拳;三是在侧向移动摆脱或后撤时,突然反向回击;四是脚下架势随意变换,迷惑对手。

战术应用时尽管要根据不同的情形选择不同的战术,但是首先还是要立足于运动员的特长和优势,要尽量拿自己的优势和对手斗智斗勇,必须己方运动员的条件为基础,要“以我为主”。所以邹市明的战术体系中始终以灵活、快速、机动为支撑,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灵活多变的使用各种战术与对手比赛。

2.3.5 战术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战术布置、战术使用的最根本目的是通过合理的技术应用获取比赛的胜利,从比赛结果来看,邹市明在战术应用上是成功的,不论是整体策略、分局策略,还是交手行动策略,战术的丰富性等都是合理有效的,并且符合邹市明自身情况。但从比赛的过程来看,战术使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年龄和体能所限,后半程的比赛战术相对保守,进攻相对被动。特别是决赛时第三局主动进攻的次数明显下降,反击战术、贴靠战术明显增加(图10)。

3 研究结论

1.邹市明自2003年至2012年10年期间在世界大赛中保持着高超的竞技实力,世界拳击锦标赛和奥运会共获得5金1银1铜。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竞技实力(比赛得分)明显下降,2008年后得分能力有一定反弹;2012年以前与对手的优势明显,但伦敦奥运会与对手的优势显著减小。其中,原因是由于邹市明自身的体能影响、伤病困扰、技、战术调整,以及对手竞技实力增强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邹市明伦敦奥运会技术特征为攻防架势以右架为主,灵活辅以左架方式;出拳数变化较大,能够很据技、战术需要及对手情况控制出拳,第一局明显多于后两局;拳法使用侧重于直拳、摆拳,勾拳使用较少,以前手直拳使用最多;进攻方式注重节奏控制和时机把握,以单拳进攻、突攻为主,适时采用连级进攻和组合进攻,主动进攻意识强、使用多,并能利用时机打反击和迎击;进攻中以中远距离进攻为主;进攻效率上后手摆拳、后手直拳的效率较高,前手直拳、前手摆拳次之,勾拳最低;防守时善于使用摇避、侧移、后撤、贴靠防守,下潜和格挡防守次之,下潜和拍击使用最少;攻击效果较好,四场比赛全胜、12局比赛9胜2平,得分能力虽然不如以往,但控制能力强,使对手得分效率也不高。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于进攻中重拳进攻能力、近距离作战能力相对不足,组合拳连续进攻能力下降。

3.邹市明伦敦奥运会战术特征表现为战术使用上以主动进攻战术为主,其次是迎击、假动作、打吊摆脱和贴靠战术,紧逼战术和防守反击战术使用相对较少;战术风格全面型,进攻和防守较为均衡;全场策略是:打好开局、提前占据主动,不与对手纠缠、消耗,立足发挥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战术分局策略是第一局主动进攻、主动出拳较多,争取领先,第二局则增加反击、迎击,以脚步移动消耗对手,争取扩大优势;第三局主要打迎击和反击,合理利用战术守住领先优势,以获取最终的胜利;具体行动策略是:先主动进攻、主动出拳,打完后迅速移动摆脱或贴靠对手;对手主动逼近时先用脚步移动与对手拉开距离,再借机打迎击、打反击,或者突然攻击;有较好机会时则大胆压上,利用组合拳紧逼强攻对手(但对手实力很强,机会相对较少);防守比较被动时则利用贴靠限制对手,中断对手进攻;同时在进攻、防守、攻防转换时,灵活的运用一些假动作迷惑对手。战术能力中存在问题主要在于受年龄、体能等影响,比赛后半程战术相对保守,进攻相对被动。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1.

[2]宋方灿.邹市明险胜对手挺进拳击决赛,恩师否认海盗打法[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ty/2012/08-10/4100105.shtml,2012-08-10.

[3]宋红海,樊庆敏,臧广悦.第29届奥运会拳击比赛技、战术得分特点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1(6):77-81.

[4]王德新.现代拳击运动技、战术特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5]王海峰.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迎击拳功效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8):121-123.

[6]夏俊彪.拳击比赛中最佳进攻时机的操控及训练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116-118.

[7]张传良.中国拳击项目的创新与实践[J].体育科研,2011,32(4):101.

[8]周涛.浅谈拳击实战中主动进攻的时机[J].四川体育科学,2004,24(3):100-101.

猜你喜欢
邹市明半决赛战术
战术精确打击“多面手”亮相航展
美国正在升级的小型战术无人机
邹市明:我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拳击
邹市明完胜泰国坤比七 荣膺WBO112磅世界金腰带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