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技、战术特征的研究

2013-02-21 07:16黄旭辉周晓东陈映红刘洵岚韩照岐李旭鸿朱志根李雪刚李孟钟仰红慧何新中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最值耐力战术

林 洪,程 燕,黄旭辉,闫 琪,周晓东,陈映红,刘洵岚,韩照岐,李旭鸿,朱志根,李雪刚,李孟钟,仰红慧,赵 戈,何新中

1.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2.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75,China;3.Beijing Muxuyuan College of Sports,Beijing 100075,China;4.Zhejiang College of Sports,Hangzhou 311231,China;5.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Shanghai 200030,China;6.Guangdong College of Sports,Guangzhou 510105,China.

1 前言

综合我国游泳传统优势项目与潜优势项目的现状、特征及国外游泳项目运动员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民族形态、机能特点以及后备人才储备情况,确定将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作为我国在今后奥运会游泳项目发展的潜优势项目。

中长距离自由泳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周期耐力性项目,在体力分配方面所遵循的规律是项目全程大致保证匀速游,起始阶段和冲刺阶段速度较快,途中游的速度变化不大,世界优秀中长跑离游泳运动员多采用负分段战术。对此,主要学术观点认为,“运动技术训练必须坚持实效性、合理性、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即力求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合理性即运动技术应符合力学、生物学及心理学规律;经济性即在求得最大实效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身体能量”。游泳是人与水的相互作用,因此,游泳动作的经济性应该是前提,合理性与经济性是紧密联系的,经济必然合理。

本研究的目标是从游泳技、战术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挖掘技、战术潜力,探索提高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优秀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技、战术水平,为备战重大国际比赛提供技术支持。

2 研究内容

1.研究国内、外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特点,寻找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在技、战术运用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挖掘技、战术潜力。

2.结合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战术表现,开展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技、战术研究,通过加强技、战术贮备,真正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技、战术实战运用水平,以达到适应重大国际比赛的技、战术要求。

3.探索提高我国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优秀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有效途径,把握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技、战术发展趋势。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研究

本研究运用互联网技术查阅研究相关的著作和期刊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技、战术资料数据,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有关中长距离自由泳技术和战术的最新动态。同时,搜集近年国内、外主要比赛中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建立优秀运动员的技、战术图像数据库。

3.2 自由泳技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测试研究

运用水槽测试系统(三线测速、水中测力以及图像数字化解析等)以及二维水上和水下拍摄获取分析所需的定量数据(主要是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流体力学数据),运用人体运动科学和流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自由泳技术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3.3 现场的技术监测与技、战术分析研究

通过游泳比赛技术监测,把游泳全程划分为出发段、各途中游段、各转身段和冲刺段,获取主要技术和战术指标,通过同一项目的横向和自身的纵向比较,分析评定运动员不同时段的技、战术训练水平以及运动员自身和对手在比赛中的技、战术表现。

3.4 辅助技术训练研究

根据比赛技术监测结果,运用运动流体力学、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开展技术诊断与辅助训练工作,解决重点运动员的技术难点。

4 研究成果与个案分析

4.1 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技、战术特征

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的技、战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技术动作,是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距离所表现出技术和战术各个组成因素的最佳组合,强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实效性、经济性以及技术动作运用的节奏性。自由泳技术是在水中这一不稳定支撑条件下,运动员手腿交替配合,通过与水的作用产生向前运动的周期性技术动作项目。游泳的技术动作不以克服重力为目的,以产生最佳效率的推进力和最小前进阻力为目的。战术是以战胜对手为最终目的,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技术特点手段而采取的游程节奏和体能分配。

分析我国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Z(运动员姓名隐去,用字母Z代替,下同)的技术特点,研究者认为运动员Z属于体能技术型运动员,在速度、力量、耐力方面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运动员Z的技术特点是划水技术出色,动作流畅,划水效果好,游进过程中身体的平衡稳定性好;不足的方面是采用一边呼吸(向右边)的技术,左、右手的技术不同,手、腿的配合点为同向配合。

从运动员Z左、右手的动作结构比较看,左、右手的动作时间(动作频率)是一样的,抱水、划水时间左手与右手相差0.12s,移臂时间左手与右手相差0.04s,手前伸时间左手与右手相差0.08s。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09年罗马世锦赛400m自由泳决赛第一个50m途中游段的动作结构比较看,左、右手的技术动作结构产生了互换,左、右手技术的不同与单面呼吸无关,说明运动员Z的自由泳技术目前还尚不稳定。结合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录像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Z左手的划水技术以及划水效果都要好于右手,左手有效划水阶段的身体配合好,左、右手技术的差异在于抱水技术的不同;2009年罗马世锦赛上运动员Z右手的划水技术以及划水效果都要好于左手,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技术不同,右手有效划水阶段的身体配合还是不理想,左、右手技术的差异仍然在于抱水技术的不同(表1)。

通过游泳水槽测试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运动员Z游进过程中手、腰、腿的协调用力不理想,快速打腿时膝关节弯屈幅度较大,进而形成前进阻力,核心力量的发挥以及打腿的配合有点跟不上,同时,由于呼吸的技术问题,造成两臂的交叉点不同,中、前交叉技术形成手、腿同向配合的结果。

表1 本研究运动员Z参加2008年奥运会与2009年世锦赛400m自由泳动作结构各时相的变化情况一览表 (s)

我国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特点大都是有氧能力好。在逐步实现提高前程速度能力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有氧能力好的特点,后程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前程经济性的基础上,只有通过技术改进,游出良好经济性的前程,加上良好的后程有氧能力训练基础,才能在世界大赛上有所作为。

分析当今世界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有代表性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以及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的技术发展趋势,表现出多样化的技术特点。以美国的菲尔普斯为代表的是全面型的技术特点,他们划水技术突出,划水效果好,手、腰、腿的配合默契,运动平衡能力强,在速度、力量、耐力方面均衡发展;以韩国的朴泰恒为代表的是体能技术型的特点,他们年轻,在速度、力量、耐力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技术合理,符合自身的身体特点,腰、腿的能力和运用突出,表现出极强的后程冲刺能力;以德国的比德尔曼为代表的是速度力量型的技术特点,他们多为老运动员,在速度和力量上表现出色,从而弥补了一些在技术和耐力上的不足。

通过对近几年世界大赛中国内、外优秀自由泳运动员的时间、位移、角度、动作频率、划水幅度、分段平均速度等技术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主要技术特征是:1)具备保持“平、直、尖、紧”良好流线型姿势的能力;2)熟练掌握屈臂、高肘、直线划水技术;3)准确运用加速划水技术;4)良好的自由泳腿技术和能力;5)晚呼吸技术;6)动作节奏性强;7)划频、划幅、游速组合合理。

4.2 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速度与耐力均衡水平评估

通过对每年度世界前150名排名成绩的计算分析,获取不同距离自由泳、不同水平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评价值(大于平均值的说明耐力水平储备不足,小于平均值的说明速度水平储备不足,接近平均值的说明速度和耐力水平储备均衡,表2),结合运动员当年不同项目比赛的情况,分析运动员速度耐力的均衡水平,为下一阶段确定训练方向和训练重点提供依据。

表2 本研究男子自由泳项目不同层次运动员速度耐力水平统计一览表

分析运动员Z在2006—2010年度的速度与耐力水平表明(表3),2006年,运动员Z的200m与400m自由泳速度与耐力水平比较,400m的速度耐力水平表现为耐力训练水平的不足;经过近3年的训练重点转移,2008年,运动员Z的200m与400m自由泳的速度与耐力水平逐步趋于均衡;2009年,400m自由泳的耐力水平已经超越了自身应储备的速度水平。2006—2010年,运动员Z的400m与1500m自由泳速度与耐力水平比较,1 500m的速度耐力水平均表现为耐力训练水平的不足,说明运动员Z的1 500m耐力水平一直没有改善,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有可能是由于各年度1 500m的重大比赛中没有发挥出自己真实水平,因此,要结合运动员平时的训练完成情况来综合分析。

运动员S是我国另一名优秀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运动员S的速度与耐力水平分析结果表明(表4),2006-2008年,运动员S的200m与400m自由泳速度与耐力水平比较,400m的速度耐力水平表现为速度储备不足;2009年,表现为耐力储备不足;经过强化速度能力训练以及专项力量训练,2010年,运动员S的200m与400m自由泳的速度与耐力水平逐步趋于均衡。2006年和2007年,运动员S的400m与1 500m自由泳速度与耐力水平比较,1 500m的速度耐力水平表现为耐力储备不足;2008年,表现为速度储备不足;经过加强有氧耐力训练以及专项能力训练,在2009年和2010年,运动员S的400m与1 500m自由泳的速度与耐力水平达到了均衡发展。

韩国运动员朴泰桓的速度能力很强,但耐力储备不足。从近年的成绩表现看,结合速度与耐力水平的分析结果,朴泰桓的200m和400m自由泳实力较强,而1 500m的实力稍弱,这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应重点突破的项目(表5)。

表3 本研究运动员Z2006—2010年速度耐力水平评价结果一览表

表4 本研究运动员S2006—2010年速度耐力水平评价结果一览表

表5 本研究韩国运动员朴泰桓2006—2010年速度耐力水平评价结果一览表

4.3 中长距离自由泳的游程节奏特征

欧、美游泳运动员长期在高乳酸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和比赛,我国运动员则讲究低乳酸的训练。例如,10组200 m自由泳的全力游,国外运动员训练开始就全力,可以一直游到最后一组,成绩基本保持相同,而我国运动员最多4组,或一组比一组快,或一组快一组慢,到最后全力冲刺一组。

这样的结果就造成我国运动员在国内或亚洲比赛时容易出成绩,因为对手实力弱,比赛时可以按照自己平时低乳酸环境的训练习惯去游,最后再全力冲刺,由于各50 m分段的成绩比较均衡,在最后可以取得相对不错的总成绩。世界大赛时,由于欧、美运动员习惯比赛开始时就全力游,我国运动员稍微一跟就被拉跨。欧、美运动员在高乳酸的环境下仍然可以坚持完成比赛,因为他们平时训练和比赛就是这样,机体已经适应,而我国运动员不行,比赛开始用力过度导致乳酸升高,机体反应大,根本无法坚持比赛,比赛结果往往是运动员感觉比任何比赛都累,也无法取得较好成绩。

理想的比赛途中游节奏应该是以平时训练最习惯的节奏和肌肉工作环境进行游进。前半程尽可能用97%或98%的强度去游,在良好肌肉状况的情况下,注重提高划水效果以获取速度,游出良好的经济性;后半程随着肌肉工作状况的下降,需要适当提高动作频率,借助前程保存的体力进行最后的冲刺,这样可以达到最节约化的途中游节奏。

对于运动员Z和S的途中游节奏设计,研究者一直坚持上述原则,要求游程的前、后程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最好是负分段游。韩国运动员朴泰桓的技、战术特点与我国运动员Z相近(图1),游程前、后程体力分配比较均衡,采取负分段游,这与亚洲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习惯有关。相比而言,澳大利亚运动员哈克特的游程节奏是典型的欧、美游泳运动员的节奏,即游程开始便快速行进,并努力保持到终点。

为此,研究者在运动员平时的训练中经常通过包干时间、间歇时间、完成成绩、动作次数、即刻心率、恢复心率、血乳酸等指标来实施训练控制,并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实际情况,设计比赛游程节奏以及分段成绩要求。

运动员出发和转身后采取怎样的动作频率?怎样的用力程度?全程的体力如何分配?这就是运动员的破水速度感,它不仅是一名优秀游泳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而且是优秀运动员把握比赛水平的标志。出色的出发和转身技术是建立良好破水速度感的技术保障,也是平时训练要求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的专门训练,建立一个理想稳定的比赛游程节奏。

图1 运动员Z、朴泰桓、哈克特3人400m自由泳的分段成绩(s)对比曲线

根据400m自由泳的比赛技术监测数据(表6),我国优秀运动员Z和S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澳大利亚的哈克特和韩国的朴泰桓相比,在出发15m和冲刺5m成绩上基本接近,途中游275m成绩上我国运动员还有优势,但是运动员Z和S在400m自由泳的7个转身15m总成绩(转身前5m加转身后10m成绩)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我国运动员S的转身差距更为突出,这个差距除了转身技术上的,还体现在每次比赛7个转身15m成绩的波动较大,说明了运动员Z和S在转身技术上还不稳定,这也是他们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

表6 本研究世界优秀4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的出发和转身成绩数据对比一览表

4.4 中长距离自由泳游程划频、划幅、游速的波动特征

游泳运动员的运动平衡能力是指:1)运动员在游泳运动过程中保持身体平衡稳定性的能力;2)运动员在水中这一不稳定支撑条件下的运动过程中身体协调用力以及发挥最佳合力的能力。游泳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的好坏,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运动员在整个游程中技术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动作的流畅性,从比赛技术数据表现为途中游各段落的划频、划幅、游速波动小。

选取1996至2011年2届奥运会和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决赛阶段世界优秀男子400m自由泳47人次运动员的比赛技术数据,获取全程与各50m分段的平均划频、划幅、游速,计算它们之间的波动百分比、最值以及最值之差,得到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最值差分别是2.86划/min、0.14m/划、0.10m/s;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分别是7.32%、5.87%、5.79%。结果表明,世界优秀男子400m自由泳运动员各项指标以及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较小,且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组合合理(表7)。这6个最值差是评价男子400m自由泳运动员在比赛中运动平衡能力表现的有效评价标准,Z和S在比赛中的运动平衡能力表现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尚有差距,最值差大于评价标准,说明他们在游程的技术结构稳定性上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表7 本研究世界优秀男子400m 自由泳项目运动员的运动平衡能力评价一览表

运动员Z在2009年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400m自由泳决赛中,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最值差分别是5.90%、0.31%、0.11%,均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与全程平均水平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分别是14.71%、11.96%、6.30%,也都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到2010年的全国游泳冠军赛上,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最值差分别是2.51%、0.19%、0.12%,划频的最值差已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与全程平均水平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分别是5.91%、7.82%、6.98%,划频的波动百分百已经小于世界平均水平。2009年与2010年相比,运动员Z在2010年的运动平衡能力有明显提升,游程的划频、划幅、游速的组合更趋合理,但是与世界优秀男子400m自由泳运动员运动平衡能力表现仍有一定差距,从途中游的划频、划幅、游速的组合结构看,Z的发展空间在于提高每划划幅上,途中游动作频率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

运动员S在2010年全国游泳锦标赛400m自由泳决赛中,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最值差分别是6.05%、0.33%、0.10%,划频和划幅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与全程平均水平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分别是15.95%、12.04%、5.78%,划频和划幅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分段的游速相对稳定。在2011年的上海世锦赛上,其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最值差分别是9.39%、0.49%、0.15%,均明显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与全程平均水平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分别是25.68%、17.37%、8.62%,也是 明显大 于世界平均 水平。说明运动员S在2010年度的运动平衡能力相对较好,游程的划频、划幅、游速的组合基本合理,但是,2011年世界游泳锦标赛上,由于比赛激烈,且400m自由泳不是运动员S的主项,运动平衡能力表现的各项指标都显著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水平,与自身2010年的运动平衡能力表现不相吻合,比赛中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完全没有游出自己的技、战术特点,发挥失常。对比运动员S的各项比赛技术指标以及途中游的划频、划幅、游速的组合结构,运动员S身高接近2m,在每划的划幅上有一定优势,途中游动作结构的稳定性是他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同样是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突尼斯运动员麦奴里在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上表现出良好的运动平衡能力,其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的最值差分别是2.46%、0.20%、0.14%;各分段划频、划幅、游速与全程平均水平波动百分比的最值差分别是6.05%、7.80%、8.18%;6项运动平衡能力表现的最值差都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评价标准接近,说明良好的运动平衡能力是优秀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显著特征之一。

5 结论

1.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是一项对技术与体能要求很高的游泳项目。其技、战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技术动作,是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距离所表现出技术和战术各个组成因素的最佳组合,强调技术动作的合理性、实效性、经济型以及技术动作运用的节奏性;技术以产生最佳效率的推进力和最小阻力为目的;战术以战胜对手为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技术特点手段,而采取的游程节奏和体能分配。

2.相对稳定的游程节奏以及良好的后程冲刺能力是世界优秀男子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因此,应注意保持运动员速度和耐力储备的均衡性。

3.破水速度感是运动员快速进入最佳比赛状态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破水速度感,才能游出符合自身实力和特点的游程节奏,这是对运动员出发和转身技术要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中转身技术更为突出。

4.运动平衡能力是游泳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稳定性以及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身体协调用力的能力,它与运动员的技术和体能紧密关联,良好的运动平衡能力是优秀中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的显著特征之一。

5.中长距离自由泳的技、战术训练是围绕技术和体能两个主线设计的。运动员是一个整体的组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合理、经济、实效的技术结构是中长距离自由泳科学训练的核心问题。

[1]蒋金日,张铭译.关于手和臂推进力的生物力学模拟技术[J].游泳信息,2000,(6).

[2]林洪.游泳技术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2):39-42.

[3]林洪,阎超,何枫,等.游泳运动技术优化与创新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4):40-57.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游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6]王清.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7]仰红慧,李旭鸿.游泳水槽三线运动分析系统的应用介绍及二次研发的构想[J].体育科研,2006,27(2):65-67.

[8]仰红慧,陈森兴,余卫东,等.游泳水槽动态阻力测量装置的研制[J].体育科学,2007,27(6):56-59.

[9]张明飞.优秀长距离自由泳运动员比赛全程速度分配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1):71-76.

[10]郑秀瑗,贾书惠,高云峰.现代运动生物力学进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11]ERNEST W MAGLISCHO.Swimming Fastest[M].New York:New York Human Kinetics,2003:659-713.

[12]GLENN BERINGEN.Recovery Regeneration & Training For Elite Swimmers[C].ASCTA Year Book,2004.

[13]MICHARL BROOKS.Bowman on Swimming and Phelps[J].Swimming Technique,2005,(1-3):12-18.

[14]SEIFERT L,CHOLLET D.Defect of swimming velocity arm coordination in the front crawl a dynamic analysis[J].J Sports Sci,2004,(22):651-660.

猜你喜欢
最值耐力战术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单调任意恒成立,论参离参定最值
战术精确打击“多面手”亮相航展
聚焦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
一道最值问题的两种解法的比较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美国正在升级的小型战术无人机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