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运动艺术化”视角下对团体操表现手法的理论阐释——中国团体操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2013-02-21 07:15:44WenzhouUniversityWenzhou325035China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团体操艺术形象织体

1.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2.China South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中国团体操是一种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群体表演形式,是一种人类审美文化形式,更是一种值得珍视、保护、创新与发展的体育文化形式,这是从历史发展视野对中国团体操基于文化层面上的价值判断。秉承“表演”这一中心任务,中国团体操已构建起较为完整、厚实的创编理论体系,然而中国团体操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要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以更加宏观的艺术学视野对其进行探讨。表现手法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描写生活、表达主题思想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方法,如文学创作中的叙述、描写、渲染、隐喻、夸张等[1]。”本研究通过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类团体操表演的深入分析,指出“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是团体操表演的核心诉求,并以“集体运动艺术化”为研究视角,对中国团体操的各种表现手法进行经验归纳与理论阐释。

1 团体操“集体运动艺术化”研究视角的提出

“集体运动艺术化”是基于团体操具有广场体育艺术品质而提出的一个核心关键词,这可从两个层面说明:其一,从外部形态而言,惟有遵循“集体运动艺术化”这一创作理念,团体操才能从“集体体育操练形式”成为“集体体育表演形式”,即是从一种体育健身形式到一种体育表演形式的转变;其二,从实用价值而言,只有围绕“集体运动艺术化”这一视觉审美聚焦点,团体操才能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把其与生俱来的表演功能投射到具体的审美价值上来。

1.1 “运动的集体”——团体操表演主体的实质探析

观看一场团体操表演(图1),在赞叹其艺术形象审美价值的同时,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表演者的“个体”,而是由一个个表演者构成的“集体”,即人们所欣赏、体验并引起审美愉悦的团体操并非是由单个表演者创造的,而是由“集体”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团体操艺术形象得以实现的媒介是“集体”,进一步说是“运动的集体”,更进一步说是“有节奏的运动的集体”。团体操顾名思义是集体做操,这一最简单的表述也指明仅靠少数的表演者构不成团体操,更创造不出千姿百态的集体运动形式。比如,团体操最为典型的集体运动形式——“波浪”,少数表演者无法形成视觉上能够感知的“波浪”,这是用最原始的理解和最直接的举例对其表演主体所做的解释和例证。因此,团体操艺术形象的创造必须是由多个表演者组成的“运动的集体”,这显然是对团体操表演主体的实质性解读。

图1 运动的集体:团体操表演主体示意图Figure 1. the Sport Collective:the Performance Subject of Group Gymnastics

观看一场团体操表演并为之喝彩,为之振奋,是由“运动的集体”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所带来的高峰审美体验,那么,团体操究竟创造出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1.2 表现“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团体操艺术形象的核心诉求

团体操艺术形象是编导创编理念通过表演主体的外显形式,而激起观者审美情感的无疑也就是表演主体创造的艺术形象。团体操表演主体并非是静态的人体集合,而是进行有节律的、动态的“集体动作”的“运动的集体”。按照时间维度进行划分,团体操集体动作的运动形式主要有4种,即集体动作同时做、集体动作交替做、集体动作依次做以及集体动作综合做,通过这4种集体运动形式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团体操表演重在场面调度,而场面调度的结果会产生各种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形式。当团体操进行队列、队形表演时,观者并不是在看单个表演者在集体中的前进、后退、左、右转走,而是欣赏由“运动的集体”创造出的各种构思奇妙的图案;当团体操进行集体做操表演时,观者也不是被个人的体操动作所吸引,引起强烈审美情感的是整齐划一、动感有序的集体运动场面以及由此体现出的集体力量之美;当团体操进行集体动作的一致、交替、依次等运动形式表演时,观者不是被动作如何按照固定节拍实现所打动,引起视觉、听觉乃至心理震撼的则是由集体动作组成的或仪态万千或气势磅礴的集体运动场面(图2),因此,团体操艺术形象的核心诉求是一种“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

1.3 团体操“集体运动艺术化”的内涵解析

“化”有多种释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化”的解释有8种,本研究关注的是第8种解释:放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变成或使之成为某种性质或状态,比如“绿化”、“美化”、“拟人化”、“优化”等。因此,“化”不仅具有“性质或状态”的意义,同时还隐含着“过程”这一时间意义。本研究所谓的“集体运动艺术化”正是这种含义:指集体运动被“艺术”了的性质和被“艺术”了的过程。艺术有着众多功能,但其最主要的功能则是其所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具有可审美性,因此,“集体运动艺术化”就是通过集体运动创造了可审美的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就是团体操。节奏是一切以身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所必有的先在条件,团体操的集体运动不是毫无规律的乱动,而是一种形式化、风格化的运动,是一种有节奏的律动,其外部形态被感知为大色块的变化、大蓝图的勾画、大气魄的宣泄等。

图2 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团体操艺术形象示意图Figure 2. the Artistic Scene of Collective Sport:the Art Image of Group Gymnastics

2 “集体运动艺术化”研究视角下的团体操三大表现手法

2.1 编织集体运动的场面构图

2.1.1 提出、分析与运用

编织,是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团体操表演中的一致、交替或依次等集体运动形式,在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同时都是在某种或某几种图案上进行,然而从整体视觉形象而言,团体操集体运动的艺术化展示则被建立在一种更大的场面构图的关系中;同时,表演者跑动时队形图案的大动势变化、集体动作整齐划一的远距离效果、服装与色彩的大色块变化等只有经过精巧的“编织”才能产生艺术化的审美效果,并创造出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因此,团体操这一艺术形象的创造归根结底是“编织集体运动的场面构图”这一表现手法使然,也正是基于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国内有文化研究者把大型团体操表演比喻为“一幅壮阔的画卷[2]”。

团体操的创编与表演不讲求戏剧性的情节展现,而是以粗线条、大画面的表现手法做“泼墨式”的场面调度,一般而言是对时代主旋律与人生正价值的直观展示,并多带有颂歌与抒情意味,因此,带有或振奋或激扬的写实与写意、表现与抽象相结合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采。如我国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革命赞歌》,以“转动的轮盘”、“纵横的梯田”(图3)等艺术化的集体运动表现手法,通过对工、农、学、兵各革命战线的真实反映,热情讴歌我国社会各阶层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2.1.2 审美体验

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团体操艺术形象不仅体现出普遍的形式之美,而且又体现出3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首先,规整稳重、舒展气派:在编织集体运动的场面构图时,无论是以点为主的散点构图,以线为主的几何构图,还是象形或文字构图,都具有这一直观的视觉审美体验;其次,清晰有序、布局严谨:一场团体操大型团体操表演中成千上万个表演者前后进退、左右移动、迂回闪进,进行各种场位调度而不显凌乱,由此带来这一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最后,构思奇妙、仪态万千:无论是我国历届全运会团体操表演中纵横交错的“良田万顷”、奔腾不息的“齿轮滚滚”、气势恢宏的“波涛卷浪”,还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天人合一的“太极阵图”等,都给观者这一深刻的视觉审美体验。

图3 编织集体运动的场面构图在团体操创编与表演中的运用示意图Figure 3. Weave Scene Composition of Collective Sport Used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Group Gymnastics

2.2 演奏集体运动的板块织体

2.2.1 提出、分析与运用

“织体”是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是作为音乐作品构成的基本材料的‘音’在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3]”,一首音乐由各声部组成,因此,“织体”就是音乐作品中声部的组合方式。团体操中的“板块”是指视觉上能够感知出的一个个“运动的集体”,如此一来,把团体操表演场地作为一张白纸,各集体运动板块作为声部,那么这块表演场地也就变成了一张写满音符与声部组合方式的乐谱。“演奏集体运动的板块织体”这一团体操表现手法是对音乐作曲理论的借鉴或模仿,也可称之为“作曲式”创作手法。

团体操板块织可分为单板块织体和多板块织体。单板块织体的团体操表演主要体现的是简洁、单纯的节奏型律动,并在简洁、单纯中突出动作或队形在时间上变化的丰富性,追求一种“不变中求变”的表演效果。当然,在实际中单纯的“单声部”、“单旋律”也即是单板块织体的团体操表演并不多见,而多以集体运动的“多声部”、“多旋律”也即是“多板块织体”表演为主。团体操“多板块织体”又可分为主调板块织体与复调板块织体。

主调板块织体是以“主、副关系”呈现的,即以某一板块为主,以其他板块为辅。作为主部的运动板块主要以旋律型为主,而作为副部的运动板块则以节奏型为主。一般而言,旋律型的主部板块在场地空间的流动幅度较大,是处于被衬托的部分;作为节奏型的副部板块则多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作为陪衬。如我国第6届全运会团体操《凌云志》中《自豪》篇章:在图案“中国结”的镂空中,众多武术健儿进行拳术表演,而组成“中国结”的表演者则做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动作作为陪衬,再如北京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的“碧波中的荷花”等(图4)。

图4 主调板块织体在团体操创编与表演中的运用示意图Figure 4. Main Theme Plate Texture of Used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Group Gymnastics

复调板块织体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板块在同一时空表演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与主调板块织体的主副关系不同,复调板块织体呈现为一种平行关系。团体操绝大多数表演高潮部分均以此种类型的织体关系为主,以此形成场面壮观、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波澜壮阔的集体运动板块的“交响曲”。如我国第1届全运会《全面同庆》全场表演结束部分用图案(齿轮)、造型(灯塔)、组字(祖国万岁、1949—1959)等集体板块以“协奏”的组合方式共同完成全场表演;再如我国第8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开幕式团体操《为明天干杯》分场结束时用纱巾操、徒手操以及3人技巧等集体板块结束表演(图5)。

图5 复调板块织体在团体操创编与表演中的运用示意图Figure 5. Polyphonic Plate Texture Used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Group Gymnastics

2.2.2 审美体验

团体操板块织体以点、线、面的移动与流动为主,可以是前后左右、错落有致的分列式移动,也可是圆润迂回、蜿蜒别致的队形流动。绝对静止的板块织体在团体操表演中并不多见,多以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综合态为主,也正是在这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综合态中,单板块织体实现了向多板块织体的转变。主调板块、复调板块及其两者之间也是处在这种动态关系中。在主调板块织体中,副部与主部的板块关系不仅是以“节奏型”陪衬“旋律型”,而且副部板块与主部板块还可构成转换、呼应关系等等;同样,复调板块织体中,各平行板块之间即可以是龙腾虎跃的“共鸣关系”(如集体做操与队形流动)、此起彼伏的“呼应关系”(如板块之间的依次动作),也可以是首尾相随的“递进关系”(如流动的队形)……;而主调板块与复调板块之间根据表演需要也可以作出如此的相互转化(图6)。

图6 本研究团体操板块织体表现形式的动态变化示意图Figure 6.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Group Gymnastics

我国一些大型团体操表演充分利用板块织体这一表现手法,其“动”的气势纵贯表演始终,令观者始终沉浸在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集体运动艺术化表演场面中。可以说,团体操板块织体表现手法主要给观者的是“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审美体验。

2.3 营造集体运动的动态意象

2.3.1 提出、分析与运用

意象,作为美学的一个范畴,显示出艺术形象创造的特殊内涵与机理,意象的真正功能是“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4]”,团体操尽管是一种重在传达视觉形象的表演艺术形式,但其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审美世界。团体操中的集体做操、队形图案、大器械体操动作等配合各种装饰如背景与音乐、服装与道具等,在带给观者视觉审美上的震撼外,无论在表现全场主题如“全民同庆”、“革命赞歌”、“红旗颂”、“凌云志”等,还是在表现分场主题如“红色接班人”、“火红的战旗”、“群英比武”、“新的高度”等,都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富有意蕴的艺术形象,而这一切都源于“营造集体运动的动态意象”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

苏珊·朗格指出舞蹈是由“虚幻的力”所构成并创造出一种“虚幻的力的王国”,也即是她所指向的“动态形象”[5],那么团体操则是由“虚幻的集体力”创造出的一种基于集体运动的“动态形象”。团体操由表演主体、动作、装饰、场地等要素构成,然而必须承认的是编导和表演者并没有创造出这些要素,他们只是利用这些要素创造(编)出高于这些要素的东西——“集体运动的动态形象”。观看一场团体操表演时,首当其冲映入眼帘的是一种大色块、大变化、大动势的集体运动场面而非成百上千的表演者、色彩斑斓的灯光、造型各异的道具等。观者透过有形的集体动态形象,构筑起无形的心理想象,由当下的视觉、听觉感知引发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审美的空间,因此,观者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是一种集体运动的动态形象。“集体运动的动态形象”是团体操艺术形象的外显形式,在逻辑上它是表达性的或是“有意味的形式”,如用连结的菱形和齿轮图像表示农田和工业、用五角星和斧头镰刀等图像象征社会主义国家、用集体做操和“波浪”等一致或依次动作表达万众一心和乘风破浪的决心、用武术和太极拳等展示悠久的民族文化以及负载于这些演练形式上的民族精神。可以说每一种表演形式都被内化成一种符号,代表了某种情感而具有了某些“意味”,由此,团体操动态意象的营造得以实现。

团体操动态意象的营造分直接意象和间接意象两种。直接意象是观者在团体操表演中视觉、听觉能够直接感知的艺术形象,对于观者而言是可立刻被感知的、一目了然而心神领会的。我国第6届全运会大型团体操《凌云志》中《希望》一场,几百名青少年通过队形组成“花蕾”与“树苗”等图案,所传达出的“意味”无疑是简洁明了的:花蕾是成长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未来,同时,配合背景台出现的游泳、体操、踢足球的动态画面,该场团体操以艺术化的集体动态形象生动直观地传达出“普及和推动学校体育,提高少年儿童的健康水平,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的主题(图7)。间接意象是经过直接意象的延伸、扩展而产生的内涵更为丰富的、意蕴更为深刻的心理想象与感受,观者对直接意象的感知在前而对间接意象的感知在后,因此,可以说直接意象与间接意象两者是顾此及彼乃至最后相互交融的关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自然》篇章中,2008名身着银白色服装的太极拳手围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阵,在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飞扬激荡的音乐旋律中,以刚柔相济的拳法表现出中华太极文化的独特风韵,配合小演员在卷轴中央作画,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图7)。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里,形成一种极有韵味的集体运动的动态形象,表达了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太极理念,由此营造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动态意象,把天、地、人的平衡生存之和谐意蕴传达给观众。

2.3.2 审美体验

显然,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所追求的“大象无形”、“大声希音”截然不同,团体操营造的集体动态意象更注重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审美情境。“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意味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情’与‘景’(形象)的结晶品[6]”,在宗白华老先生心目中,我国传统艺术之油墨画营造的“意境”由此产生。作为一种体育表演艺术形式,团体操以粗线条、大画面之表现形式做“泼墨式”的集体运动展示,因此,团体操之动态意象是一种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的力量展示,是一种充盈的、丰满的心理感受,更是一种充斥着强烈气场的、向外辐射的、一览无遗、直抒胸臆的精神气韵。

图7 动态意象之表现手法在团体操创编与表演中的运用示意图Figure 7. the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Dynamic Imagery Used in th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Group Gymnastics

3 基于团体操三大表现手法对当代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分析

科技进步是艺术大变革的基础,作为一种大广场表演艺术形式的运动会开幕式的科技含量日趋增加。从十运会的“中央舞台”、“机器人点火”到北京奥运会的“历史脚印”、“中国画卷”,再到第11届全运会的“巨碗屏幕”、“空中威亚”,等等这些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视觉景观。从灯光舞美到音乐背景、从地面单维到空间立体、从白天单一的自然光照到夜晚复杂的人造光影,都闪耀出我国当代运动会开幕式现代科技的智慧之光。“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主要用来向不计其数的观众展示举办国的文化”,已逝前任奥委会主席萨马拉奇先生对奥运会开闭幕式如此定位。从莫斯科的团体操到洛杉矶的“好莱坞式歌舞大片”,再到巴塞罗那的“讲故事”,对文化的展演与诉求逐渐成为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主流,受此影响,我国当代大型运动会开幕式已经不只是一场单纯的仪式,而是变成彰显举办地文明底蕴与文化精神的一次大展演,因此,可以说我国当代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表演范式革命。

以历届全运会为参照物,细观开幕式上的各表演图景,变化最大的就是高科技的参与以及对文化的渲染。然而,抛开舞美灯光之类的“他律”因素把表演环境降至最原始的状态时,上世纪团体操表演如《文艺之花春满园》、《碧水风荷》、《拼搏》等与当代文艺表演如《荷红柳绿》、《金色的豪情》、《丝路》等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图8),究其原因就是团体操三大表现手法的始终“在场”,这既是团体操作为一种体育表演艺术形式体现出的自身品质,也是广场表演艺术遵循的基本法则。当代运动会开幕式从“团体操表演”到“文体表演”,再到“文艺表演”,尽管称谓发生了变化,但运用三大表现手法营造“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的表演目标始终没有改变。概而言之,团体操这一具有高度范式特征的体育表演艺术形式并非从我国运动会开幕式中消失了,而是以一种更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势态存在。

4 结语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团体操就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性获得世界的接受与欣赏,这是有着百年发展史的中国团体操取得的辉煌成就。围绕“集体运动艺术化”这一研究视角,中国团体操三大表现手法是“编织集体运动的场面构图”、“演奏集体运动的板块织体”、“营造集体运动的动态意象”,从视觉、听觉、心理感知等层面赋予观者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是团体操如何实现“集体运动艺术化”创作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国团体操表现手法的理论提炼是对广场表演艺术存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在此基础上要做的则是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文体事业的良性发展,同时,“百花齐放”文艺方针下团体操表现手法只是一种选择而非惟一,这是研究团体操表现手法时需强调的一点。中国团体操无法进行细腻的情节刻画以及体现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擅以大画面、大动势、大气魄体现艺术化的集体运动场面,这既是其之长也是其之短,但任何一门艺术只有在功能上有所限制才能有所发挥,中国团体操这一表演功能上的不足毋庸讳言,因为,这正是中国团体操作为一种体育表演艺术形式的独特体现,也是其艺术品性的真实写照。

图8 上世纪和当代运动会开幕式表演场面示意图Figure 8. the Performance Scene of the Ceremony of Sports Games in Last Century and Contemporary

[1]大辞海·中国文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48.

[2]金大陆.体育美学:人·运动·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3.

[3]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26.

[4]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7.

[5]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9.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8.

猜你喜欢
团体操艺术形象织体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草原歌声(2021年2期)2021-10-14 08:27:54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丝路艺术(2018年11期)2018-04-01 12:14:44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运动(2018年21期)2018-03-12 11:40:16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22:00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34:48
高校团体操组织进行模式的研究①
团体操表演
读写算(中)(2016年9期)2016-02-27 08:47:43
试论广告艺术形象的伦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