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办学在山西

2013-02-20 06:45郭新虎郭御剑
党史文汇 2013年2期
关键词:晋东南总校分校

郭新虎 郭御剑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地处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首先挺进山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等地区建立起了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大总校、抗大第一分校、抗大第六分校、抗大第七分校、抗大太岳分校、抗大太行分校、抗大太岳陆军中学、抗大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先后在山西的几个根据地开办,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及山西各级地方抗日民主政权,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总校

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改称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最高军事和政治学府。

1939年8月上旬,抗大离开陕北,奉命赴山西晋东南办学。学校5000余人在罗瑞卿副校长的率领下,从延川、延长一带出发,经清涧、 绥德、米脂抵达盘党渡口,乘船渡过黄河,到达黄河对岸山西省兴县的黑峪口,在康宁附近翻越吕梁山,穿过娄烦县,徒涉汾河抵达忻县南部和太原以北的庄磨一带,在八路军护送部队的保护下通过同蒲铁路日伪封锁线,翻过五台山下南侧的系舟山,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驻河北省灵寿县陈庄。由于晋东南地区的太行、太岳等抗日根据地处在对日伪军的第二次反“九路围攻”及其后的邯长战役之中,抗大总校暂缓前往。总校领导利用在晋察冀边区待机之时,认真学习中央军委《关于抗大工作的指示》,对东迁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以后赴晋东南办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1940年2月,晋冀豫边区各抗日根据地粉碎了日伪的第二次“九路围攻”,并取得了邯长战役的胜利,局势稳定下来,总校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从陈庄出发,于2月13日越过正太铁路敌人封锁线经漳城,进入山西省和顺县,又经辽县(今左权县)的拐儿镇、麻田,于2月26日到达山西省武乡县蟠龙、洪水一带。3月1日,何长工率领抗大一分校留守大队1300余名教职员工和学员与总校会合。至此,抗大总校胜利完成了东迁晋东南的任务。抗大总校在晋东南开办的八个月时间里,校部从武乡蟠龙镇一带,先转移到黎城县西井一带,不久又转移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一带。1943年1月党中央决定由何长工副校长率领总校返回陕北地区。经过两个多月的行军,抗大总校于3月上旬返回延安。

抗大第一分校

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简称抗大第一分校,在八路军总部领导下,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1938年12月在陕西延长县成立,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有教职员工和学员3237人。1939年1月3日,抗大一分校从延长县向晋东南迁移,由延水关渡黄河进入山西省永和关,经永和、石楼等县,至8日踏上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在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的掩护下,通过同蒲铁路敌伪封锁线,攀越海拔2405米的绵山,经沁源、沁县、襄垣县的夏店,于21日到达屯留县第二区故县镇、岗上和潞城县第二区故漳、西旺、东旺、西沟一带。2月25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大会,会后学校进入正常的教学轨道。7月初,日军5万人对晋东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二次“九路围攻”,抗大一分校奉命转移到壶关县神郊村一带, 11月赴山东抗日根据地,学校留下了1300多名学员组成留守大队在驻地等待抗大总校的到来。

抗大第六分校

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六分校,简称“抗大第六分校”,1940年在晋察冀边区的河北省涉县固新镇成立,刘忠任校长,姚继鸣任参谋长,铁坚任政治部主任。12月中旬,抗大第六分校移驻山西省武乡县东沟村一带。1941年1月,第六分校转移到山西省黎城县东、西黄须一带。4月并入总校。

1943年1月,重建抗大第六分校,归一二九师领导,校长徐深吉,政治委员袁子钦,同年冬结束。抗大第六分校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数千名干部,为坚持太行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贡献。

抗大第七分校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1941年7月7日,抗大总校以山西省兴县李家湾的一二○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七分校,简称“抗大第七分校”。校长由一二○师参谋长周士第兼任,副校长喻楚杰,政治委员徐文烈,政治部主任杨尚高。分校下设营长队、教导员队、连排干部队、参谋训练队、测绘训练队、骑兵队、工兵队和地方干部队等8个学员队,有学员2000多人,1943年转移到陇东地区,1945年结束。抗大第七分校培养了大批年轻干部。

抗大太岳分校

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太岳分校,简称“抗大太岳分校”。

1942年2月2日,日军开始了所谓的“第一期驻晋日军总进攻”,出动1.2万余兵力“扫荡”我太行抗日根据地,出动7000余兵力“扫荡”我太岳抗日根据地,给抗大总校的招生和毕业学员的分配增添了许多困难。为了粉碎日军的“扫荡”,培养更多干部,抗大总校决定派出一部分干部和教员到太岳抗日根据地建立太岳大队,就地培养干部。抗大总校从第一大队和5个学员队中抽调100多名干部、教员学员干部组成太岳大队。大队长杨秀,政治委员张力之,军事主任教员刘鹏,率队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出发,前往太岳区的沁源县阎寨、郭道一带办学,受抗大总校和太岳军区领导。到达沁源县阎寨之后接收学员700余人,分为5个队,大多为八路军三八六旅和决死纵队第一旅的基层干部。这是抗大的一个独立大队,带有随营学校的性质,随太岳军区机关行动。1944年秋,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将太岳大队扩编为抗大太岳分校,校址由山西沁水县上、下木亭迁移至阳城县上、下山沟一带。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亲自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赵征夫任副政治委员,李良汉任政治部主任,李茂之任教育长。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从绥德派出一支由150名干部、教员组成的干部大队,由大队长赖光勋、政治处主任郭奇率领到达长治,筹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太岳分校奉命由李良汉率领600多名教职工和学员从阳城到长治集中,与抗大太行分校合并,宣告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政大学,继续培养新的干部,抗大太岳分校宣告结束。

抗大太行分校

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太行分校,简称“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3月成立,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短期轮训基层干部。学校以抗大太行大队为基础,童国贵任校长,彭宗珠任政治委员,孟擎宇任教育长,李克如任政治部主任。10月,抗大太行分校600余名教职学员奉命从河北涉县到山西长治与抗大太岳分校合并,正式组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至此太行分校即告结束。

抗大太岳陆军中学

1942年春,太岳军区从一二九师和三八六旅及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精兵简政中编余的连排长、优秀班长和老战士中,挑选出了3000多名学员成立了抗大太岳分校陆军中学,陈赓旅长兼任校长,张力之任副校长,曾延伟任教导主任,李一萍任政治处主任。学校下属3个学员队。1944年1月,太岳陆军中学教职工和学员由张力之率领开赴陕甘宁边区,4月到达陇东合水县,并入抗大第七分校。

抗大第七分校陆军中学

1942年4月,抗大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在山西兴县魏家滩创办,校长喻楚杰,副校长李亚明,杨尚高兼任政治委员。学校从一二○师精兵简政中编余的排长、优秀班长和老战士中招收了600多名学员,编为6个学员队。1943年3月15日,学校随抗大第七分校由兴县向陕甘宁边区转移,4月26日到达陇东合水县,5月与抗大第二分校附属中学合并,编入抗大第七分校第一大队。

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共培养10万余名干部。抗大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挺进敌后创办分校。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办学期间有学员4567名;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办学有学员2万余名;抗大总校进入山西武乡、黎城后共有学员约1万人;抗大六分校有学员2700余名;抗大七分校招收学员1000余名,同时第七分校陆军中学招收学员600余名;抗大太行和太岳分校共有学员1600余名;从1939年7月到1945年抗大及其分校在山西共招收学员4万余人,这些学员中有经过长征的红军干部,有八路军干部,有山西决死纵队的青年干部,也有山西当地的工农干部,还有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及爱国华侨等。他们在山西抗日根据地艰苦、流动、频繁的战斗环境下学习,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晋东南总校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总校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征稿 启事
名校的分校如何传承总校文化
试论晋东南地区方言古语词的训诂学价值
明代晋东南和晋南地区的自然灾害比较
探寻晋东南早期人类的栖身之所